媒介科普的机遇与挑战

2009-04-07 03:24
新闻前哨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普媒介公众

王 琼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政策与市场环境为媒介科普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科普经费不足、缺乏制度保障、法律不健全、科普职业化发展缓慢、社会文化氛围急功近利、公众科学素养普遍偏低等现实境遇,又为媒介科普设置了重重障碍,对其形成挑战。

关键词科普传播机遇挑战

科普传播内容包括,人类所有科研成果构筑而成的科学知识体系及支撑该体系的科学世界观。无论从有效传播的角度看,还是从促进互动的角度看,媒体都是科普的中心和枢纽,Ⅲ并且随着现代媒介的发展,其在科普过程中已不仅是提供科学传播的管道,而且对科学知识呈现出构建的功能。

一、媒介科普面临的机遇

“科学文化的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为整个机体服务。”它不仅有助于科技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知识的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有助于社会成员科技意识的提高、社会科技氛围的形成和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塑造。当前,伴随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科普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为媒介科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一)政策支持

以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发布为标志,“涨科普之水,行创新之船”,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举措。根据《纲要》精神,中宣部于同年底牵头制定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媒介科普提供了政策契机。此外,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建设为新闻传媒民主权利(包括知情权、表达权和舆论监督权)_引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护,为科普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市场契机。

作为科教专业频道的CCTVIO,2006年以来表现出色。该频道没有电视剧、演艺明星和综艺节目,但其坚守“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频道理念。提倡面向大众、面向社会,但绝不媚俗,不低俗。结果它不仅保持央视所有频道中全国受众文化层次最高的地位,品牌效应成功放大,频道栏目竞争力也进入全国卫视10强之列。这个例子向媒介同行证明:尊重商业规律并不意味放弃专业理想和科学精神。科普的受众群体广泛而具潜力。这块诱人的市场蛋糕正逐渐显现它的魅力,媒介的科普热情将被唤醒。

(三)受众需求。

科普受众群体的成长与当前公众对科技信息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科技的扩散和应用密切相关,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调查显示公众对科技信息(72.9%)的需求远高于对其他类信息的需求(如经济信息为42.3%),人们需要掌握充分的科技信息以适应社会变化,参与社会建设。

此外,杜兰特的“民主模型”把科学作为“公众的知识”来看待。生活领域的科学与研究领域的科学并立使公众在科学面前的地位提高,公众对生活领域的科学不仅应该具有发言权,而且很有必要。科学需要也应该有充分的群众批评背景,公众对科学的批评并不出于个人兴趣的自发行为,而是来源于公众对科技大发展和自身利益密切关系的感受。因此从公众需求角度来看,媒介的科普职能将获得施展的空间。

二、媒介科普面临的挑战

(一)科普经费不足。

科普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科技部发布的2006年度全国科普工作统计数据显示,虽然目前中国科普投入总量明显提高,但人均科普专项经费仍然低下,只有1.18元,且分布不均,东部地区科普经费占全国总数近70%,北京、上海和浙江人均科普专项经费已超过了3元,而西藏人均仅有0.22元。此外,中国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很少有单列的科技传播经费。

科普资金从资金筹集渠道来分,包括政府拨款、捐赠、自筹资金和其它收入4个部分。2006年政府拨款占全国科普总投入的69%,而社会捐助科普经费仅占2%,显示目前政府财政拨款是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社会科普经费投入十分薄弱。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科技传播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很多公司不惜耗费巨资,积极参与和开展科普活动。他们意识到科技传播有助于展示自己的科技实力和企业文化。消费者只有了解新知识,接受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接纳企业的新产品。

(二)缺乏激励和保障机制。

科技人员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源。尽管政府号召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其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但以科研成果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制,将科普作品和科技传播行为排斥在外,不利于激发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热情。科普工作做好做坏、做多做少全凭科技人员的责任心。许多科研机构也只热衷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技术转让,而不愿从事具有远期社会效益的科普传播。

此外,科学家团队与科技记者之间的交流存在制度上的障碍。㈣在改善科学界与大众媒体关系方面,美国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对所有科技刊物发出倡议,要求其所有发表的科技论文,都应包含一个使用通俗语言写成的摘要:未来科学家在大学阶段都应学习与公众沟通的课程,而未来的媒体从业者。则应学习科技方面的课程;关于科技方面的报道,应该更多地注意科技同行的评价:科学界在每个主要领域设立自己的发言人,并且科学家们要乐于向媒体和公众谈论自己的研究工作。

(三)科普职业化和教育水平落后。

明确的职业标准和准入程序、条件均未建立。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归属感。科普教育方面,“科技传播”、“科技信息传播”这类专业名称至今尚未出现在国家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人才后续培养乏力。

因为缺乏专业教育和职业准入标准,目前大众媒介科普从业者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平衡,一般都是文科出身,科技知识相对薄弱,不利其理解和传播科技信息。从业者科学素养不足还会造成科学家不信任媒体,增加科学界与媒体的沟通障碍。㈣缺乏职业标准和规范还导致科普从业者面对商业竞争、生存压力时科学精神和专业主义的松动。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科技内容难于得到有效传播。现代传媒对信息的功利性选择使科技文化沦为快餐文化和超市文化,成为人们信息处理的附属。美国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在其“网络社会理论”中认为,科技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被现代传媒异化而大大削弱。

(四)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围。

科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科学最初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彼此相互支持——只有在某些类型的社会中,科学才能兴旺发达。”㈣中国传统文化重人文、轻自然。视科学技术为雕虫小技,不利科学精神的培植与发展。从晚清时期近代科学在我国启蒙开始,强调科学的实用性和知识性就成为一种基本诉求,而且传播模式为被动接受型。这种对于科技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文化心理渊源,今天依然影响着人们对于科技信息的价值判断,不利于科技传播的健康发展。

在文化层面,现代化进程中,对GDP的崇拜、对财富的欲望正将人类引入现代性问题的文化境遇。

(五)公众科学素养欠缺。

(六)法律法规不完善。

在《科学技术普及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保密法》等基础上,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制定专项法规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应有明确的科技传播组织法、科技传播产业化政策和传播技术发展战略,使科技传播事业尽快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猜你喜欢
科普媒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