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竹牌诚信

2009-04-08 09:36王保国
群文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风箱茶馆诚信

王保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的集市上有一处“茶馆”。

说是“茶馆”,“茶馆”其实是和“茶”无缘的,很多时候,“茶馆”只是我们村里的开水供应站。农忙时,村上的一些农户不愿在家升火烧水,于是,就到“茶馆”里买开水,二分钱一暖壶。

“茶馆”孤零零地横在我们村庄十字街口的一隅,从外部看来,它只是用土坯堆起来的一座低矮的房子。里面空间很小,一座呈长方形的“茶炉”和风箱,十多个铁皮做成的水壶,一个大水缸和水瓢,这就是“茶馆”里的全部家当。

“茶馆”的主人是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每天天一亮就开始摆弄火炉烧水。所以,在那个时候,“茶馆”里的风箱呼噜、呼噜有节奏的“喘气”声,就是我们村里街上最美妙的音符。

然而,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对“茶馆”最深刻的印象,不是“茶馆”里风箱有节奏的响声,也不是“茶馆”里两位老人老态龙钟的样子,而是“茶馆”里用来取水的一个个小小的竹牌。

竹牌就是用竹子削成的,约有七八厘米长,一至二厘米宽的样子,将竹牌一头染成红色,就成了人民币的替代品。在我们村里的集市上,也只有“茶馆”发行和使用那种特制的竹牌,二分钱可以买一个,大人们从“茶馆”里买上一毛钱或两毛钱的竹牌放在家里,每次买水时拿上一个,就省去了换钱或找钱的许多麻烦。

记得小时候,我们去村里的小店铺里替大人们买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用品,还是很乐意的,因为,跑上一趟腿,凑巧还会有几分钱的剩余。但是去“茶馆”里买水就不同了,去的时候,大人们很少给现金,家中抽屉里有的是“水牌”,自己拿就是了。所以,去“茶馆”里买水,我们都不太喜欢,心里总是盘算着家里的竹牌什么该用完了,到时,大人们会给现金用来买竹牌,这样,就会有机会“捞一把”。

那个年代,我们这些孩子尽管生活贫穷,但却很遵守诚信,思想也很单纯,我们只是在如何让大人答应给“跑腿费”上费心思,却从来没有哪一个孩子为了谋取“私利”能在竹牌上开窍。这要得益于那个时代的家长在诚信上的以身作则。回想起来,我记不得“茶馆”里用竹牌作为人民币替代品的方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我却清楚地记得,一个小小的用一点红颜色染过的竹牌,很原始的方式,很容易的仿制,却从没有听说过发生有人造假的事情。

那些替代人民币使用的竹牌从“茶馆”到家里,再从家里到“茶馆”,随着岁月的轮回,用的多了,有些红红的颜色都磨掉了,而在买水时,“茶馆”里的老人也从没有露出过丁点儿怀疑的神色。或许,在那个人穷但多数人都遵守诚信的年代,他们心中压根儿就没有造假这个概念。这些,在现在的年轻人或孩子们看来,他们也许会认为,二分钱的东西根本不值得去花心事造假,可是,他们又怎能相信在那个年代,一家人全年的经济收入才不过就是几十元的样子。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茶馆”的生意一直红火了许多年。后来,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生活条件好转了,“茶馆”也因没有及时地更新观念而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就是“茶馆”里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竹牌,却使我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诚信。有了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几十年来,社会一直在发展,生活一直在变革,我们也由穷变富,令人不解的是,诚信却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逐渐地淡漠、忘却、甚至失去。但是,一个小小竹牌的记忆却仍然还在一如既往地感动着我的人生,仍然促使我在做事时,坚守着诚信这个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

回想“茶馆”,我的心里总是冒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茶馆”能够生存至现在,如果“茶馆”还以类似的方式搞经营,在这个人民币都能造假的现实生活中,“茶馆”还能不能生存下去?同样,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哪位商家敢于用同样的方式,哪怕是经营一些不值钱,或等同于茶水一样价值的小商品而不心有余悸。

我想,答案可能不会太乐观吧。

一个小小的竹牌,一个时代的印记,它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些很是沉重的思绪。

猜你喜欢
风箱茶馆诚信
《成都老茶馆》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风箱
摇摇晃晃的鸟巢(外一首)
远去的风箱
杯水车薪
关于手风琴风箱运用若干问题的研讨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
北京的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