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看巴赫音乐

2009-04-08 09:36商莉莉
群文天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人类学巴赫音乐

商莉莉

音乐人类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中叶,属于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的音乐文化类的前沿学科,其研究视角从传统的音乐学关注音乐作品本身转向为关注音乐与人、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探讨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是一门横跨人类学和音乐学的交叉性学术领域。吧赫出生于十六世纪,远远早于音乐人类学的产生,但是从其定义来看,巴赫的音乐已经涉及到音乐人类学的范畴。其实不只是巴赫的音乐。包括其他所有的音乐都会跟相应的文化相关联,也会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作用和价值,只不过我们很少把它们结合起来探讨,并给予一个新的名称。《民族艺术》杂志社总编辑、副研究员廖明君在采访上海音乐学院博导洛秦时,洛教授说到,在音乐人类学摇篮时期,其研究范围的非欧洲(古典)音乐性是很突出的。而到了现在,这个特点已经开始缺乏“特点”了。跨越欧洲古典音乐的纯技术性分析,摆脱一味地对某一作品、某一作曲家进行孤立地历史考证,而将交响作品、演奏活动和作曲家的思想与当时、当地的民俗、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认识和理解,开始受到许多学者们的关注。所以,音乐人类学也开始包括对欧洲古典音乐的研究。这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音乐人类学的其中两个方面来初探巴赫的音乐:一、宗教文化对巴赫音乐的影响;二、巴赫的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在其中简要阐述与中国音乐一些方面的对比和联系。

一、宗教文化对巴赫音乐的影响

自古以来,宗教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宗教的起源就是音乐。我们经常说人类不能没有音乐,在很多国家及地区,他们也不能没有宗教,像印度,如果你跟他们说你不信什么教他们就会觉得很惊讶:哎呀,这个人怎么没有宗教信仰啊,好奇怪!在中东,人们较易接受的音乐都是宗教性的,而非宗教性的则是不易接受的。那么在西方,基督教在人们的生活中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当然也会渗透到音乐中。早在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起伏的戏剧冲突,并善于使用绘画和幻想式的手法来表达音乐家的宗教感受,而具有“音乐之父”之称的巴赫无疑是这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巴赫出生在德国的图林吉亚地区,这个地区是新教和天主教的教区,巴赫的家庭是音乐世家,同时也是一个信奉路德教的家庭,他继承了家庭的传统,虔诚地遵从路德教的教导,一生都用自己的音乐创作及手艺为上司、同胞、教会教友和上帝荣耀而勤奋地工作。他是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几个世纪以来,教会杰出音乐艺术家中最后一位。

从历史出发,着眼于文化,人生总离不开社会,社会总离不开宗教。宗教、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一生。人生的过程就是历史;人生的方式就是文化;人生的群体就是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与宗教相连。因为人一是到自己的弱小、短暂、有限和依赖性,也就是意识。他同时意识到某种东西时强大、永恒、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便产生了宗教。巴赫作为一名新教徒,把宗教与自己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同时注入到音乐的写作之中。他用音乐歌颂上帝,同时,时代的沉重,民族的苦难,教友间的情谊,市民生活的消遣,娱乐等等,这些耳濡目染的经历也写入了他的音乐中,他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亲身感受到宗教文化带给他的灵感,而也正是有了这些宗教文化的感染,他才得以把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深刻的哲理思想,统统融入到他具有丰富情感表达的音乐之中。

在巴赫生活的时代里,他的国家经历了三十年的宗教战争。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人类而言,战争是最大的苦难。它所带来的悲剧与痛苦是无法言喻的。人们无力改变现实的残酷,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来表达现实的苦难。在那样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世界里,巴赫的内心充满了抑郁的色彩。他关心的是对上帝虔诚的奉献,他用音乐阐释和传达着神秘的宗教精神与情感。尽管巴赫对现实的黑暗充满了愤恨,然而却对和平与未来充满了渴望与向往。他用音乐帮助人们承受了巨大的苦难,抚慰了众多受伤的心灵。

巴赫的宗教音乐作品跟中国的宗教音乐作品有异同之处。首先,中国的宗教音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二、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三、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而巴赫的宗教音乐受基督教的影响最深,这也与他生活在基督教区有相当的关系。而且巴赫的宗教音乐大多数都是很庄严肃穆,恢宏壮丽的圣乐,乐器都是很本土化的,像管风琴,大提琴,小提琴等等这些很地道的西洋乐器。不过,巴赫的音乐也有民间音乐的因素。拿他的众赞歌来说吧,众赞歌音乐的路德教音乐文化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这类音乐与“民众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尽管把巴赫的整体音乐创作与“民众音乐”保持者一定的距离,他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管风琴曲则显露出与“民间”与“会众”的艺术交融。

任何音乐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没有脱离文化、时代背景而单独存在的音乐。作曲家的创作同样也会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由于生在新教教区,音乐世家。还是在学校,巴赫都受到了浓郁的宗教文化的深深影响,他的宗教情节不单单是理性的虔诚与信仰,他是一个真正把宗教精神融入自己生活的人。在巴赫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包括管风琴曲、大提琴曲等的器乐曲,还有康塔塔、受难曲等的声乐曲都显示出深刻的宗教文化特色。

二、巴赫的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长期写作的体裁。在其音乐作品中“没有比康塔塔更加清楚地表明个人信仰的了。”巴赫在对这些作品的处理上都体现出他虔诚的宗教思想,人们在欣赏时,从中感受到的是上帝的力量,给予人们无比巨大的精神支持。受难曲则是取材于耶稣受难的故事,紧密地结合了基督教的渊源。如《马太受难曲》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极大震撼,它所具有的宗教感情发人深思。正如音乐评论家W.G.维克特所说:他(巴赫)带给人类因各音乐家所能传达的最纯真、最高尚、最丰富的宗教启示。

有人把巴赫近乎于神学的语言,称为是来自更高天国的精神启示录,这是一种近乎崇敬的概念。然而,在巴赫的音乐风格中,“上帝”拥有的已不再仅仅是死板僵尸的威严,更多的则是人性化的崇高与人性之爱的涌泉,透过宗教表达对人类精神的关爱。他的这种人文关怀就像阳光一样,毫不吝啬地将温暖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予人们希望与永恒的信念,正如作曲家叶小纲所认为的那样:“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事实上我们所期望的巴赫也是这样,我们渴望从巴赫那里得到更为人性的音乐灵魂与真谛。”巴赫把宽厚得足以拥抱整个世界的胸怀好不吝啬地朝我们敞开,而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奔向他那有着阳光般的温暖胸怀。在他的怀抱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巨人般的庄严与伟大,更体会到了父亲一样的慈祥、和蔼与亲切。

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说,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欲望、喜爱但不一定占有。这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他还说,在这些价值观中长大,这些东西他感觉很亲切。巴赫的音乐让他更加确信这些人生理念。这也是音乐人类学所倡导的,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和效果。当一个人的技艺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他的思想会慢慢接近于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能使自己升华到一个高度,并且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学习音乐,应该是要通过音乐的学习让自己将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超越世俗,跨越邪恶,而不是以拿到什么样的奖项为目标。让我们再回到巴赫的音乐上来。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充满着人情味,带给人们的是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音乐人类学主张音乐最终要回归到人性上,以人为本,早在几个世纪前的巴赫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音乐人类学强调文化的音乐,强调作用于人的意义。音乐作为思想的交流体,联系着文化习俗,它将个人的创造转变为公共的财富,并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同时,音乐作为表达的、情感的语言,显示出调节思想形式和情感冲突的实际效果和目的。巴赫的音乐不仅渗透着无限的宗教情怀,同时也体现着人性的光芒。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影响了巴赫,而巴赫把这些文化以音乐这种表现文化的最核心的形式撒播给人们,正如他自感自己是上帝旨意的传播者,要为荣耀上帝而作。仅凭这一点,巴赫已经不愧为“音乐之父”了。

猜你喜欢
人类学巴赫音乐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音乐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音乐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秋夜的音乐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