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昌县南大线金矿床特征及矿床模式

2009-04-09 03:17于起文
新媒体研究 2009年5期

[摘要]矿床受控于大青山火山机构,在其南侧接触带及其附近的中侏罗统髫髻组安山质火山岩中热液蚀变发育。蚀变两种类型,即面性围岩受接触带控制,线性围岩蚀变蚀变受断裂构造或劈理(带)控制,前者控制了金矿床或矿化带,后者控制了金矿脉(带)。

[关键词]南大线 金矿床 矿床特征 矿床模式

中图分类号:T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310004-01

建昌县南大线金矿床位于辽宁省建昌线西南,与辽宁省绥中县和河北省青龙县交界,距建昌镇45Km。南大线金矿床和大石头沟金矿床,与大石头沟温杖子一带的多处金、金铜、铜、铅锌、多金属矿点共同组成了一个以金、铜为主的矿化集中区。

一、成矿地质环境

南大线温杖子一带位于华北陆块北缘中段燕山台褶带南缘辽西台陷与绥中凸起交接部位,属温杖子水泉燕山期金成矿带,其深层构造处在地幔幔隆与幔坳转换交接带上。

由于其地质构造位置,岩浆活动复杂,经中晚元古代至中生代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以明水和葛家两条近东西向断裂为主体,并有北西及北东向明水东西向断裂带。这一穿透性断裂带控制了一系列中生代火山机构和燕山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与分布,进而控制该地区金、铜铅锌及多金属矿和铀等放射性元素矿产的形成与分布。

二、矿区及矿床特征

(一)矿区综合特征

矿区显示为重力低和正磁场区,金、铅、锌岩石地球化学高背景区,金、铜、铅化探及重砂组合异常区。

南大线温杖子化探异常形态及长轴搌布方向受断裂构造和接触带控制,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的葫芦状。异常以Au为主,并伴有Cu、Pb、Zn、Ag、Sb、Hg、W、Mo、Bi的组合元素异常。其中Au异常规模较大,强度较高,面积56Km2,异常值(2.7-97.0)×10-9。异常浓集带明显,外带、中带、内带发育齐全。金、铜、黄铁矿、泡铋矿等重砂组合矿物环绕接触蚀变带密集分布,形成一环形重砂异常分布区。

金矿脉主要产于中侏罗统髫髻组安山质岩石中或白庙子花岗闪长岩体接触带中,少数产于花岗闪长岩体内(图)。受北东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矿床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

(二)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产状与规模。矿体主要呈脉状、扁豆状、透镜状产于构造破碎蚀变岩矿化带内,矿体严格受构造带破碎蚀变岩控制,主要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产状变缓、宽度变厚、幅度增大部位,在这些部位矿体也随之变厚。矿体具有膨大狭缩、尖灭再现、分枝复合和斜列分布现象。主矿脉是102号矿脉带,其102号矿脉长几十米,宽约0.5-1.5米,向下延伸近百米。主矿体产状170°∠70°-8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198米。2.矿石类型及矿物组成。矿石类型为脉金型及金、多金属硫化物型。矿石构造主要为稀疏、细脉浸染状,少数为网状、细脉状和块状构造。矿石主要成分:矿石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还有辉铜矿、斑铜矿、辉铋铅矿磁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重晶石、高岭土等。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石英。金矿物以银金矿和自然金为主,粒度以中细粒为主。3.围岩蚀变。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钾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重晶石化、碳酸岩化、次生石英岩化及绿帘石化。产与花岗闪长岩内或岩体接触带内矿体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而产与安山岩中矿体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黄铁矿化蚀变与矿体关系密切,蚀变越强金矿品位就越高。

(三)矿床成因探讨

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构造背景分析南大线金矿成矿过程如下:

1.中侏罗世火山活动结束到晚侏罗世,辽西地区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以造陆运动为主形成了广泛的土城子期河流相碎屑岩沉积。但到了晚侏罗世晚期,本地区地壳运动发生了变化,以岩浆深成侵入为标志。形成了白庙子岩体。2.大青山火山机构的中晚期,随着岩浆喷发、演化、分异导致岩浆活动由喷出向次火山侵入和侵出活动转化,使侵出相及次火山相石英粗面斑岩体出现。3.大青山火山机构活动的晚期或热液期,在侵出相及次火山相石英粗面斑岩体的侧伏端之上部,形成广泛的热液交代和蚀变,并在白庙子岩体和安山岩构造接触带地段这一有利部位形成矿床。而在距接触带较近形成高温矿化组合,即热液交代型铜、硫(铀)、多金属矿。距接触带稍远的部位,形成中温矿化组合,即构造蚀变岩型金及伴生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在远离接触带的绥中花岗岩中形成低温矿化组合,即贯入矿脉或沿裂隙沉淀的脉状铅锌矿。

三、结语

矿床受大青山机构控制,在大青山机构南侧,宽约7Km,长约15Km的地带内形成广泛的金、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并成带分布。矿化带由多条矿脉(带)组成。矿脉(带)受破火山口沉陷所形成的断裂构造控制,矿体连续性差。在矿脉(带)内呈透镜状、扁豆状及各种不规则的脉状等形态产出,而且在走向和倾向上都有斜列和侧伏分布特点,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现象常见,矿化十分复杂。

参考文献:

[1]赵文林等,辽宁省建昌县大石头沟矿区金矿详细评价地质报告,辽宁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1979.

作者简介:

于起文,男,辽宁葫芦岛人,辽宁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