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市淇澳岛小沙澳湾商时期遗址调查

2009-04-09 18:53广东珠海市博物馆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泥质口径遗址

广东珠海市博物馆

2009年3月6日,珠海市博物馆在淇澳岛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由于有人经常在小沙澳湾偷沙,海湾已向内推进30多米,海湾沙丘面积日益减少。目前海湾宽约120米。但从整体环境观察,这个海湾具有早期人类居住的可能性。为探明此处是否是一处古遗址.3月10日.珠海市博物馆在此进行小规模勘探.确定了这是一处以商时期文化堆积为主的古代遗存。

一、地理位置和遗址概况

淇澳岛位于珠海市东北部的唐家湾镇东侧.珠江口伶仃水道西侧,呈东北——西南走向,四面临海,面积约16平方公里。2001年淇澳大桥的建成将该岛与大陆相连。岛上大部分是丘陵、低山。多处海湾则环绕四周。小沙澳湾位于淇澳岛东北部,西南距淇澳村约1公里,大致为西北——东南向.形如漏斗状,呈山前坡地式堆积.湾口西边及东北侧分别为老虎山和白火石山,两端的山岗伸人海湾而呈岬角之势,西北为望赤岭,形成一个山冲,至今仍为水田.一股溪水从沙丘西边流人海湾。勘探工作主要是地表调查及布探沟3个.编号为09XSAWGl-G3,面积(地表)20平方米,最底处文化层面积2平方米。

二、文化堆积

现以G1东壁剖面为例.说明地层堆积情况如下。

第①层表土层,厚16~20厘米。黄褐色沙土.土质疏松,沙粒细,包含有现代瓷片、瓦片、碎砖头、现代铁钉及陶片和植物根系。

第②层深40厘米,厚18~24厘米。铁锰钙板层,似一层铁锈,在其上有一层白膏泥层,胶结硬,除发现3块明代的青花瓷片外,基本上无遗物。

第③层深58厘米,厚12~18厘米。灰黄色沙土,胶结较硬,为宋元时期,包含有泥质红陶片及宋元时期的青瓷片、黑釉陶片。

第④层深64厘米,厚6-10厘米。灰褐色沙土.胶结较疏松,出土绳纹、曲折纹、菱形纹等陶片,有些陶片表面磨光,但陶片碎块多,无完整器。石锛、石片各一件。

第⑤层深82厘米。厚16-20厘米。红褐色沙土,土质疏松,纯净,堆积厚,无遗物。

第⑥层深118厘米,厚36-40厘米。红褐色沙土,颜色较⑤层略深,偏湿一点,土质疏松,纯净,堆积厚,无遗物。

第⑦层深135厘米,厚22-26厘米。灰褐色沙土,夹杂有少量炭屑,土质疏松,出有许多交错绳纹夹砂灰褐陶片、残陶支脚及少量泥质红陶。在该探沟的南部有一些石块,陶片散落其间。

第⑧层深160厘米。厚22-25厘米。位于离南壁2.2米、距北壁0.8米处,面积1x2米,灰褐色沙土。颜色比上一层深,土质疏松,含有泥土、少量炭屑和石块,大量夹砂陶片及泥质红陶、灰陶及白陶片,器形有釜、罐、纺轮、支脚等。

其下为第⑨层.未继续向下发掘。

这次勘探的探沟尽管都靠近白火石山.但地层堆积并非完全一致。第一、二、三层地层堆积相同,均分别为耕土层、铁锰钙板层、宋元时期文化层。从第四层开始,G2缺少G1一层白膏泥和第五、六两层堆积较厚的纯净砂土层,G1白膏泥层为山坡冲积层。G2第四、五层为先秦时期文化层,为保留该层活动面以下的文化层,G2未再向下试掘。G3第三、四层为宋元时期文化层,第五层出土个别陶片。G3第六层仅下掘1×1米,出有灰陶和红陶片几块,属先秦时期,探明了该处亦有文化层,未继续向下试掘。G1第七、八层为文化层。综合整个探方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内涵,本次勘探的小沙澳湾遗址主要文化层除第三层为宋元时期文化层外(该时期地层分布基本一致,仅出土少量瓷片和釉陶片,本文不作分析),G2第四、五层与Gl第七层、G3第六层、G1第八層为先秦时期文化层。根据地层叠压、器型特征、陶质陶色及陶器装饰风格,该遗址文化内涵可分两期:第一期即G1⑧层所代表的文化;第二期即G1⑦层,G2③、⑤层,G3⑥层所代表的文化。

三、第一期文化遗物

遗物主要是陶器。

陶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其中泥质陶仅占40%,主要是泥质白陶、灰陶和橙黄陶;夹砂陶掺有石英砂粒,有部分陶片陶坯羼入有机物,陶胎呈黑色,从陶片断碴处均可以观察到。陶器的制法一般为泥片贴塑法制作,泥质陶和部分夹砂陶有片状脱落和开裂现象可证。陶器的口沿有轮修的痕迹。

夹砂陶陶色包括夹砂灰褐陶、红褐陶和红陶,以夹砂灰褐陶所占比列最大,约42%,部分夹砂陶有烟炱痕迹。泥质陶包括泥质白陶、橙黄陶、泥质灰褐陶,以泥质橙黄陶所占比例最大,约23%,另外,泥质灰褐陶亦占12%。但除泥质白陶外,其余似未经很好淘洗,仍夹有细沙。

陶器的装饰纹样,夹砂陶以绳纹为大宗,拍印时有交错现象,釜类器物口沿外表纹饰被抹去,肩腹处饰绳纹。腹部饰交错绳纹;此外还有方格纹、曲折纹,占0.8%;刻划纹占0.3%;弦纹占0.3%,素面者所占比例最大。泥质陶以方格纹和曲折纹比例最大,约占7%,拍印的纹饰较规整;刻划纹占0.5%。可辨器形有釜、罐、盘、支脚、器盖、纺轮等。

下面分类介绍如下。

釜依口沿特征可分五型。

A型:1件,G1⑧:5,夹砂红褐陶,口径26.4、残高11厘米,微敛口,宽折沿,方唇,束颈,溜肩,圜底,沿面有三周弦纹,颈部饰绳纹,腹饰交错绳纹,底部饰席纹。

B型:3件,标本G1⑧:44,夹砂红陶,口径26、残高3.8厘米,微敞口,沿面有轮修凹槽。

C型:1件,G1⑧:11,夹砂红陶,口径22、残高5厘米,微侈口,平沿,领部饰两周凸弦纹。

D型:4件,泥质橙黄陶,标本G1⑧:39,口径22、残高2.4厘米,敞口,宽折沿,尖唇,束颈;标本G1⑧:37,口径36、残高2.3厘米,敞口,宽折沿,圆唇,黑胎。

E型:1件,泥质橙黄陶,G1⑧:42,敞口,窄平沿,方唇,腹较直.饰方格纹。

罐依口沿特征可分四型:

A型:2件,标本G1:24,夹砂红褐陶,口径26、残高4.0厘米,敛口,平沿,圆唇,领部饰两周凸弦纹,黑胎。

B型:1件,G1⑧:17,夹砂灰褐陶,口径26、残高4.5厘米,直口微敛,平沿,沿面微凹,腹饰交错绳纹。

c型:4件,标本G1⑧:45,泥质白陶,口径20.8、残高3.2厘米,敛口。平沿,尖唇,直腹。标本G1⑧:41,泥质橙黄陶,口径66、残高4厘米,敛口.斜沿,圆唇,直腹,外壁有轮修痕迹。标本G1⑧:33,泥质橙黄陶,口径54、残高3.2厘米,口微敛,卷沿,尖唇,直腹。

D型:1件,G1:25,泥质橙黄陶,口径20.4、残高2.8厘米,直口,平沿,尖唇,领部饰一周凸棱。

盘1件,G1:47,泥质白陶.口径13.5、残高3厘米,敛口,斜沿,圆唇,腹微内收,饰方格纹。

支脚可分为三型:

A型:1件.G1⑧:15,夹砂灰褐陶,残长5.8厘米,截面呈梯形。

B型:2件,圆柱形,G1⑧:31,夹砂红陶,直径1.6、残长3.3厘米;G1⑧:30,夹砂红陶,直径1.6、残长3.2厘米。

C型:1件,G1:48,夹砂灰褐陶,直径1.2、残长3.7厘米,似靴形。

器盖:可分两型:

A型:1件,G1⑧:10,夹砂灰褐陶,含石英砂粒较粗,黑胎,在盖身上下刻划两圈线条之间有三条波浪形横“s”纹,在每个波谷处有一小波浪形刻划纹。之间有六个戳点纹。盖顶沿边缘有两周刻划线条,每隔2厘米处刻划一组重波峰的刻划纹。器形外表有烟炱痕迹,口径17、残长11.3、高4.5厘米。

B型:1件,G1⑧:7,泥质橙黄陶,覆钵性,口径32.4、矮圈足形把手宽10、器高3厘米。

纺轮:1件,G1⑧:49,夹砂灰褐陶,呈乳突形,底面为圆形,径3.2、高2厘米,中有一圆孔,径0.4厘米。

四、第二期文化遗物

本期遗物有陶器和石器。

陶器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以夹砂陶占最大比例,占72.6%,陶色和第一期相同,只是泥质陶所占比例大大减少,占27.4%,陶器制法同第一期,但纹饰除与第一期相同的外,比较有特色的印纹是重圆圈纹、多重菱格纹或棱格凸块纹、云(雷)纹,占9.6%,拍印十分规整。陶器器型与第一期相同,但有豆盘,缺少第一期刻划纹器盖。陶器可辨器形有釜、罐、支脚、豆等。

石器两件,分别是磨制的石锛和石片。

下面分类介绍如下:

釜依口沿特征可分两型:

A型:2件,G2:5,夹砂红褐陶,口径26.4、残高6.1厘米,敛口,平沿,束颈,黑胎;G1⑦:2,夹砂红褐陶,口径26、残高4.4厘米,敛口、平沿,沿内一周凸棱,颈部内壁有轮修痕迹,肩部残存绳纹。

B型:1件,G2④:6,夹砂红褐陶,口径25.6、残高4.5厘米,口微侈,斜沿,尖唇,沿内一周凹弦纹。

罐1件,G2④:3,夹砂灰褐陶,口径26、残高3.4厘米。口微侈,卷沿,圆唇,沿内一周凸棱,形成双沿面,黑胎。

豆1件,G2④:15,泥质磨光黑皮陶,残豆盘,敛口,卷沿,圆唇,口径17.2、残高1.3厘米。

支脚可分两型:

A型:1件,G2:17,宽2、残长3.2厘米,截面呈长方形。

B型:1件,G1⑦:1,夹砂灰褐陶,近圆柱形,长径3、短径2.5厘米,残高4.4厘米,有烟炱痕迹。

石锛1件,G2④:1,矽卡岩,残高5.3、宽1.9厘米,磨制,偏锋,斜刃,一肩打制明显,另一肩未完成,顶端呈斜刃状。

石片1件,G2④:16,长4.8、宽3.1厘米,前端呈三角形尖状。侧面磨制成刀片状。

五、结语

1文化特征

第一期泥质白陶、橙黄陶、灰褐陶数量明显多于第二期,占40.5%;器型主要有夹砂陶敛口宽折沿圜底釜、侈口平沿高领釜,泥质陶敞口宽折沿或窄平沿釜,敛口或直口平沿高领罐;釜或罐流行宽折沿、沿面有轮修凹槽、领部饰有一到两周凸棱的风格。泥质白陶盘、水波纹刻划纹器盖、覆钵形矮圈足把手器盖、乳突状纺轮具有特色;支脚形式多样,以圆柱形为主,但形体较小,纹饰主要有绳纹、交错绳纹和曲折纹、方格纹、刻划纹,限于发掘面积,未发现石器。

第二期则以夹砂灰褐陶所占比例较大,泥质陶比例明显减少,仅占27.4%,不见泥质白陶。第一期的刻划纹风格在第二期消失。第二期流行重圈圆形纹、多重菱格纹或棱格凸块纹、方格纹、云(雷)纹及绳纹和交错绳纹。器型以釜、罐、豆、支脚为组合,釜以高领、沿内饰凸棱或凹弦纹一周为主要特征;罐以双沿面、折肩为主要特征。豆盤为泥质磨光黑皮陶。石器为有肩磨制石锛和磨制的石片。由于发掘面积太小、遗物不丰富,两期文化均未发现网坠或大型石器,缺乏生产工具,只是以生活用品为主,像夹砂陶釜和陶支脚占很大比例,而且有烟炱痕迹,反映了炊煮和盛贮食物方面的特点。

2文化遗存的年代

小沙澳湾遗址是迄今在淇澳岛东南部海湾一带发现的8处遗址之一,其中经正式发掘的遗址有后沙湾和东澳湾两个遗址,小沙澳湾遗址正好位于这两个遗址之间,但不见后沙湾遗址第一期的彩陶、第二期的圈足罐、盘形口釜及口沿外表饰刻划凹弦纹和绚索纹的风格;虽然小沙澳湾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有折肩器物,但不见东澳湾遗址的折肩圈足或凹底罐及三足器。可见小沙澳湾文化遗存与这两处遗存内涵有别。但从整个器物形态和纹饰特征来看,小沙澳湾遗址是以商时期为主的文化遗存,至于要全面了解该遗址的文化面貌特征,需待以后正式考古发掘才能达到,下文仅就勘探材料分析如下:

小沙澳湾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A型釜,宽折沿、沿面有轮旋纹、柬颈、肩饰粗绳纹、腹部饰交错绳纹、圜底作风雷同于棱角咀遗址D型釜、亚婆湾遗址第1组A型釜、南沙湾遗址宽沿B型Ⅱ式釜;B型沿面有轮修凹槽的釜相似于亚婆湾遗址第1组B型釜;釜存在宽、窄沿形式与南沙湾遗址、东莞村头遗址、银洲遗址相同,但缺少南沙湾遗址釜内沿面有多道凹槽的风格;领部较高且饰两周凸弦纹罐与南沙湾遗址的罐类似,但小沙澳湾遗址第一期不见折肩罐、圜凹底罐,也不见带流做法,而棱角咀遗址、东澳湾遗址、村头遗址出土罐有折肩、圈足、凹底风格。不过,小沙澳湾遗址还存在3片刻划纹,只占0.8%,而曲折纹、方格纹等印纹和绳纹、交错绳纹流行,但反映出有新石器时代刻划纹的遗风。在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这种夹砂刻划纹陶是普遍存在的,但随着几何印纹陶的出现和流行逐渐减少,最终消失,“央砂刻划纹陶只是较早期遗存的孑遗”。因此,小沙澳湾遗址第一期陶器可能与南沙湾遗址陶器特征相似。小沙澳湾遗址乳突状纺轮与棱角咀遗址H1:7相似。Gl⑧:10水波状刻划纹器盖器形虽与宝镜湾遗址TIB:02器盖相似,但纹饰风格迥异;覆钵形器盖则与银洲遗址第二组的H22:85相似,均为覆钵形,矮圈足形把手。根据以上特征,小沙澳湾遗址第一期可能略早于东澳湾遗址,与南沙湾、棱角咀遗址年代相当。

第二期文化遗存陶器纹饰盛行曲折纹、菱格纹、重圆圈纹、云(雷)纹等几何印纹和绳纹、交错绳纹,与亚婆湾第2组陶器纹饰雷同,但不见釉陶,器类方面都有釜、罐、豆,但器物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小沙澳湾遗址第二期缺少亚婆湾第2组的尊、器座、口部捏成流状的c型釜、斧(钺)类铸范。与银洲遗址相比,曲折纹、重圆圈纹、云(雷)纹等几何印纹和绳纹相似,但缺少叶脉纹和云雷或凸方块与曲折纹的组合纹饰。其重圆圈纹与银洲遗址H33:1相同,但棱格纹与南沙湾遗址、亚婆湾遗址第2组相似;云纹相似于东澳湾遗址的涡形云雷纹。小沙澳湾遗址第二期罐形器有折肩作风,未见底下加矮圈足或凹圜底器,与棱角咀遗址和东澳湾遗址罐形器有区别。但双沿面罐与棱角咀遗址B型釜相似,均为沿面一周凸棱将沿面分成内外两个部分。石锛仅见有肩形式,未发现有段石锛和石斧,而东澳湾遗址则有有段石器。基于勘探面积所限,小沙澳湾遗址第二期陶器口沿不足10件,器物特征并不明显。从现有材料看,最具特征的是重圆圈纹和多重棱格纹或棱格凸块纹,缺少亚婆湾第2组的尊形器和釉陶豆,但有磨光黑皮陶豆,估计其年代可能略早于亚婆湾第2组。

猜你喜欢
泥质口径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口径的选择 What Is the Proper Caliber?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陶刻技法简析
鲁格公司新型6.5mm口径高精度狙击步枪
冲锋枪流行大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