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09-04-09 18:53丁思师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三清山摩崖道教

李 燕 丁思师

夫名者,万物之称谓也。按道家观点,天地之始,无名无相,一片寂静。不知几劫几世,突然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了母,也就有了名,故道是根本,名是表象,但同时也是实质。

荀子认为名必须是客观事物真实性和本质的反映,否则就毫无意义。墨家提出“以名举实”,同样要求名要反映实质。儒家则假托“黄帝正名万物”,提出“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一直被中国的政治家沿用到今天。可见名之重要。

三清山的摩崖题刻,就是遵循着传统的“以名举实”的要求,精雕细凿出来的。这些题刻全部都是命名,不含名人诗词和题咏类的抒情或咏叹。这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随着三清山旅游业的迅猛升温,自然风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三清山的摩崖题刻十几年来风化剥落加疾,许多题刻在十多年前还清晰可读,如今却变得模糊不清了,如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不久将泯灭怠尽。笔者为保存历史原貌,不避浅陋,撰成此文,以期方家批评指正,并为拯救三清山摩崖题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

一、历史沿革和自然环境简述

三清山是纵贯浙、皖、闽、赣四省仙霞岭西延的支脉,坐落在德兴、玉山两市县的交界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云雾缭绕.奇峰怪石密布,危岩幽洞罗列.植被茂盛,鸟兽四伏。中心景区若从海拔500米以上起算,则东西、南北范围各约长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是动植物的乐园和天然宝库。

道教宫观建筑和圣像、摩崖题刻分布在玉京峰以北,东自金沙玉零观,西自汾水王家岩,相向而上交汇于海拔1150米高的风门(也称玄关),然后南向,直上玉京、玉虚、玉华三峰一线,山路盘旋曲折绵延数十华里,沿途两旁或因山势凿石造像,叠石为台;或因地形跨涧架桥,隘口置关;或因地利蓄水為池,树石为坊;或凭险临崖建塔,或纳气傍山构殿,一景一物,多有贴切生动的题刻命名,有的触手可摸,有的高数十丈,可望而不可及,本文统谓之摩崖题刻。这些题刻与建筑、圣像、景观三位—体,星罗棋布,交相辉映,令人目不遐接,形成了一条从山脚到山顶彼此不可分离的文化景观——艺术长廊。

根据《德兴县志》和德兴汾水《王氏宗谱》同录的《三清宫记》一文,可知三清山的摩崖题刻镌刻年代,与三清山道教官观石构建的年代同步,大都镌刻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弘治年间(1488-1505年)。据传为明代开山祖王桔(后避讳改名祜)亲书,勒石者无考。少数圣像捐资者落款有出自伪吴顺义以前者,历史更为久远。

笔者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德、玉两县文物普查资料,并经实地考察可知,三清山的摩崖题刻共计有六十四处,大小二百余字,详见三清山摩岩石刻分布图。

二、历史特色和总体评价

三清山有三绝。一是雄奇的喀斯特地貌,已申报国际自然遗产。二是独特的缩型仿木斗拱结构道教宫观石构建筑群及其摩岩圣像。三是绵延数十华里长,气势磅薄的摩崖题刻。而摩崖题刻则是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融为—体的主线。

这些题刻,不论是对自然山体景观的命名,还是对道教官观建筑建置体系所构成的人文景观的命名,无一不以“以名举实”的精神和言简意骇的提示,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而令人叹绝。三清山的摩崖题刻是三清山活的灵魂,一方面以其词语的清新和脱俗典雅,反映出中国文人特有的超然物外的山水情趣和儒道并用的哲学意蕴,意境开扩,气象恢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又以其词语的许多宗教化色彩,凸现出三清山道教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历史特色,奠定了三清山道教文化独树一帜的历史地位,为人们研究中国道教文化的历史兴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生动的实物资料,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儒佛道互融互补、长期共存的永久魅力。

三、摩崖题刻考释

(一)反映道家和道教居士守虚净、处淡泊,超然物外,抱德养身,潜心修道以求长生思想的题刻。如:

1步云桥、杨清桥、浮云桥、流霞桥、排云桥等,均取意于虚淡、缀缈、高远之义。

五清风、清风路头、挂冠岭、登汉桥、丹霞井等,均取意于淡泊名利.抱朴修道而矢志不渝之义。

(二)画龙点睛,直白明了却又趣味横生,让人回味无穷的题刻。如:

1天宝石、仙果石。以形命名,形态逼真.观之可爱。

2结须岩、云巨岩、香葩岩、乘鸾涧、跨鹤桥、蹑云岭、锯解石、岩岩、泸泉井、禹门泉等等,以山岩沟壑形胜命名,处于意象与典故传说之间,发人深思,意象深远。

(三)属于道教有关概念的形象化命名,需要有一定的道教文化基础知识.才能领悟其间之奥秘和言外之义。如:

1庆云际:与之相对的有庆云峰。庆云者,神仙顶上之祥云也。古典《封神演义》中有多处描述.更多见于文人散文、诗歌之中。如“甘露降.庆云集”、“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部纷纷。萧素轮田.是谓庆云”等等。

2清都吊桥.在王家岩上(详后),按道教之义,清都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山崖陡峭.下临深涧.傍岩有临空突出的小径,势如吊桥.故名。题刻傍有石凿一米高左右半浮雕圣像。游人过此,就进了天都,不复凡间了。

3众妙千步门:在上有奇峰突起.下有万丈深渊,左右山崖夹一线的关隘口上,形势险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千步乃概言之.此处实有五百余级。如累计从步云桥至此,则过千级万步矣!魏王弼注云:“玄者。翼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道以无形无名而成万物,但人们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玄之又玄;“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日众妙之门。

4冲虚百步门:在众妙千步门之上。《晋书·夏候湛传·抵疑》有一句话,叫“玄白冲虚。仡尔养真”.冲虚.即空虚,上有天门五峰,是从风门(玄关)上少华福地的重门叠户中最高一层。故前人过此两门感慨说:“门舍五门峰峦峻.步下千步岭登危”,作了很好的概括。

5东天门、中天门、北天门、西天门、南天门,皆以山形峰势命名。过此五门峰.又在少华福地人口处,于东侧山崖上题灵龟峰.于西侧山崖上题天门峰。显得过于烦琐。

6登真台和升天:升天石题于玉京峰顶的一座突兀向天的巨石上,顾名思义即得道后由此升天之义。稍下一段距离的巨石上,又有(仙人)履迹二字题刻.并题登真台三字。登真和升天看似同义,实则有别。三清山道教性质.以明代开山祖王梧和他所聘请的高道——全真教道士詹碧云所设计的道教宫观性质来看,属于倾向于内丹修炼的全真派。道教发展至明代,符篆派渐渐衰微,以丹鼎派内丹为主的“性命双修”说逐渐取得优势。故登真一说。有前贤总结说:“唯道集虚.本无二致,而修道者有内外之分者。缘迂不同.功用少异。而造道则一也。所谓内者。自性法身。本来自足.不假于外。自然之真,其进修之初.则摄情归性。摄性

还元。有为之为.出于无为;无证之证。所以实证。胎圆神化.脱体登寞。”

7壶氏安井:壶氏,古代挈壶氏,管挈壶以令军井。即行军打仗以悬挂烧水的陶壶为序,这是远古时期的军事组织法,在《周礼·夏官》中有记。此外壶氏安井有远古神仙幽居之义。

8李尚书悟真台:李尚书或云东晋时人,但查无确处,待考。在《三清官记》中与葛仙公(即葛玄)、李仙姑并列。谓其“炼丹飞升之所”。

9红云:题于玉虚峰万丈悬岩上。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罗梦山编译的《山海经》中称天帝所住之所“青云为地,四面常有红云拥护”,与此处题刻相合。

10玉京峰:《魏书·释老子》:“道家之源出于老子。其自盲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宗.下为紫徽.为百仙之主。”三清山玉京峰西侧,又耸有玉虚、玉华两峰,三峰并列,势如一树三桠枝,故在明代三清宫修复前称为桠山.又称少华山。三清官修复后,因尊三清尊神为主神,才改称三清山,一直沿称至今。

(四)特指题刻

1相泊岩:查龙虎山《重修留候天师世家张氏宗谱》:“天师父相泊,生于天目山”。题刻下有一石凿圣像,无疑是天师父相泊了,即桐柏真人。

2六合石:上下东西南北合为六合,其上有一圣像.左右题刻为:

祖师三天扶教大法天师.

静玄显佑真君高明大帝。

这是宋理宗嘉熙三年册封汉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的法号:“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其中只有少数几字和位置改动而已。

此处题刻,说明王桔主修内丹,也崇奉正一符篆派天师道。特指性很强,是理解三清山道教文化性质的关节点之一。

3伏摩上相:张天师法号,全称是伏摩上相大帝。也是圣像题刻,意义同上。

4费隐岩:王桔道号费隐,岩穴不深,在紫烟石下,距飞仙台不足100米。这是《易传》中哲学名词:费是表象,隱是实质,通过修炼,克服表象以求实质而成内丹,这是王裙的主观愿望。后明末清初思想家方氏父子在易学哲学上更提出,“知费即隐”说。故费隐之义,不能按《四书五经·中庸》作“君子之道。费而隐”解,特指性很强。意义同上二题。

5其余还有:天梯、雷公石、紫烟石、九龙山、媵冈等等,都是一地一名,以状物为主,也含特指性,比较好理解,从略。

(五)探颐索隐.钩深致远

下面重点讨论王家岩西华台和玉零观两处题刻,这里牵及到三清山“少华福地”主体建筑三清官的座山立向问题。

1王家岩:顾名思义,王家之岩。问题是岩上建有一座似台非台。似塔非塔的石建筑,题命为西华台。西华台与王家岩有什么联系呢?看似路边一处不显眼的题刻很容易被常人忽略过去,其实很重要。因为按道教的神仙系统,西华一词乃中国传说中家喻户晓的王母娘娘的法号——王母乃“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全称为“太虚九光龟台金母元君”或“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为太阴之精。与之相对的就是太阳之精东王公。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秘密乃是从匿华台的中心点至玉京峰主峰的南北连线直线距离约四公里长,恰好通过三清山“少华福地”主体建筑三清官的中轴线,两者合二为一,其座山立向北偏西(南偏东)280度,所以这是含有深意的精心设计构思,直接涉及到三清山道教官观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八卦形制问题,放在下面第(六)题中去分析。

所以西华台的建置与王家岩题刻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是透视三清山重重迷雾的第一道垂幕,如不揭开,就难以理解三清山摩崖题刻的文化内涵。

2玉零观:《诗》云“灵雨既零……说于桑田”。《吴越春秋》“(文)种曰:‘一日尊天事鬼。以求其福……越王日‘善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日东王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日西王母。”范蠡还遵从越王意旨,在会稽城(今绍兴)东建东王庙,在城西建王母庙,这些都是汉以前的文献记载,证明东王公和西王母的神仙传说历史久远。三清山在北山东西两侧对应的位置上,一建西华台于王家岩上.一建玉零观于吊桥之上,就是这种久远神道系统的直接传承。因为道书中称玉皇大帝的前身就是东王公。玉零者也正隐含有东王公后世被冷落飘零之义,透露了其演变过程中的蛛丝马迹。

这两处之上有“清都吊桥”题刻。道书称世上升天的仙人,进入清都天庭前,都得“先觐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才能进人三清境,拜见三清尊神。(以上引文见王海德编《道教辞典》下引不注)

(六)见证八卦方位之题刻

1风门:也称玄关,佛道常用之术语。关键是在此处风门的题刻下,又石凿一池,题刻有“天一水池”四字。何谓“天一”?按文王后天八卦图式,北方为水,坎卦,其数理关系为一,《道德经》三十九章有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教内丹学派据此衍化为“北一生水”。此处山冈上无水.故凿石为池蓄水,题名“天一水池”。

风门的方位,相对于三清山“少华福地”中心正在其正北。而与正南离火相对。

2九天应元府:少华福地南约1公里处。雷神法号“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属火,卦名为离。

这两处题刻表明,三清宫一北一南的“坎”、“离”两个卦位都被确定下来了。因为连接两点的直线是三清山道教官观建筑群总体布局的南北中轴线恰好是一条正子午线.几乎不差分毫。由于限于地形,不通过三清官,故将三清宫前的正面牌坊作了方位调整,使其不同于三清官的中轴线,而正好对准风门天一水池,作了必要的补救。故很多旅游者至三清官一看,为何三清官门和牌坊不像许多建筑那样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而偏移了一些呢,感到不解,原因即在于此。即其北坎位,其南离位两个正卦位,在总体布局中是不能改变的。而要发现这两个卦位的方位.不在高精度的地形图上是判读不出来的。本文旨在解读摩崖题刻,不过多论述,图示一概从略。

八卦方位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卦位为正卦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角为四维卦位。以上题刻在南北正卦位上.另外两个正卦位是东方震位,西方兑位。

3龙首山:题刻于三清山“少华福地”周边山脊上的东方——龙虎殿前的山石上。

4虎头岩:题刻于与龙虎殿对应的西方—涵星池西侧突出的悬崖上。

东方.卦位为震。按道教卦爻理论“龙从火中出”,其性属木,木居东方,电闪雷震,按五行观念,木生火,故东方又有火之象。

西方,卦位为兑。“虎向水边生”,其性属金,金居西方,按五行观念。金生水,故西方又有水之象。一般人理解为左青龙,右白虎,其义同也。

以上四个卦位的题刻说明,三清山的道教官观建置按后天八卦方位控制四个正卦位是勿容置疑的事实。有些文物考古工作者,不作仔细考察,按图索骥去判读地理方位,而仅凭一些直观感觉提出了种种其它八卦说。是经不住验证的。更有的还否定后天八卦说,也是不顾客观实际的臆断。其原因就是没有对三清山的摩崖题刻作深入研究的缘故。

5其它与后天八卦有关的四个四维卦位.如巽(东南詹碧云墓有川亭上题刻)、艮(东北王祜墓有方豪上题刻)、乾(西北飞仙台)、坤(西南演教殿)等,因与另一重要历史问题有关,限于本文的篇幅从略,笔者将在下文(或另文)加以论述。

猜你喜欢
三清山摩崖道教
人间仙境:三清山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风光秀美的三清山
游三清山
赣州通天岩宋代摩崖书法赏析
道家道教研究
摩崖造像
雾涌峰浮三清山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