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禧古城墙

2009-04-09 18:53陈文忠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
关键词:古城墙涵洞莆田

陈文忠

莆禧古城墙,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莆田市沿海南部,秀屿区湄州湾北岸。城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主要为防倭患、抵御倭寇侵犯的防御性海防工事工程。城墙中设千户所署,中为公所,东、西为百户所,所前有仪门和谯楼;城东有城隍庙、观澜亭、旗旌庙、鲤山寺;城北有天妃宫、太极殿及城墙外的八卦井等;城内还有书院、谷仓、旗楼、署所府第和税课所等;城墙北门外设有广一里——周长三里许的练武场,练武场内设有演武台及将台各一座。

据史料记载:明代,福建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明朝廷为解决这一忧患,徵询于臣下,明大臣方鸣谦奏云:“倭海上来。则上御之。请量地远近,署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搏岸”。明朝延采纳这一奏议,下令东南沿海要害之地。修筑城堡以御寇。莆禧处在福建东南沿海中部,隔海与湄州岛对峙,地势孤露,合乎战略要地。于是,朝延于公元1387年派江夏侯周德兴负责此事。周德兴又命指挥佥事吕谦,与平海卫城一起修筑(平海卫城位于莆田沿海北部的兴化湾),并下令拆兴化湾泮的镇海堤石料,筑平海卫城墙及莆禧所城墙。镇海堤,为莆田兴化湾挡海潮的土石堤,始建于唐代,现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墙原周长590丈,墙高2.1丈,墙宽1.2丈,有城垛1049个,垛高6尺(图一),置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门上建绦望楼,全城有警铺24个。城的东、南、北三面临海,西为山丘陆路,凿有一条长210丈、阔2丈、深0.8丈的护城壕。现存的莆禧古城墙仅剩东、北面的一千多米及东、北面城门;西面、南面仅剩夯土城墙及城基残段(图见封三)。东、北城门,平面布局均为瓮城式,东城门瓮城面宽约18米,进深约lO米。现存高约4.1米。为全花岗石砌筑(图二);北城门瓮城面宽约20米,进深约10米,现存高约5米,为全花岗石砌筑(图三)。

莆禧城墙除置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还有“六涵、三角、千余垛”。所谓“六涵、三角、千余垛”,指的是城墙下置六个水涵洞,城墙上的东、南、北三处制高点各建一个嘹望台。墙上设有上千个城垛。

上述六涵,其中最大的有北门和东门两个水涵洞,这两个水涵洞因地势居低,承负着全城85%以上的排水量。被称为“莆禧城的消灾洞”。其中北门的水涵洞,位于北门“天妃宫”前右侧20米处的城墙下,洞宽1,75米、高0.8米、长13米,均用花岗石砌筑,坚实牢固,抗洪能力强.洞口还竖有几块长短不一、奇形怪状的石柱。据传,这些石柱是明嘉靖年问立的,以示妈祖显灵,指派“山神、土地神”在此抗倭、守洞保城池。抗战时期,日机多次轰炸莆禧城,此洞成为城中民众的防空洞。

东门水涵洞有别于北门水涵洞。它位于城东“鲤鱼山下”,有山水倾泄。外洞口直通海边,内洞口与城内一条横跨南、北的大水沟相连接。整个东门片的水全部流进此沟,再通过此涵洞排人海。其余四涵洞随着城墙早期毁坏而无存。

所谓“三角”,指古城墙的造型,有东、南、北三个制高点。建有炮台和嘹望台。嘹望台与所城外相邻的村庄制高点设十一个烽火台(烟墩台)进行信号联络,这十一个墩台为:吉了、塔林、庵前、门夹、山东、山柄、尖头、眉头、后埔、度边、西山。它不仅与所城相互策应,而且与平海卫城、嵌头寨城起联防作用。各墩台一旦发现敌情,便夜举火、昼举烟,以联防的方式御敌。这三个墩台于1939年被日机炸毁.剩下部分底墩被国民党驻军拆除。

至于“千余垛”,指的是薷禧城墙上设有1049个城垛,每个城垛则是明代城内驻军抗倭御寇、保家卫国的神圣岗位。这些垛口同墩台在同一个时期被国民党驻军拆毁。

上世纪80年代后。由当地群众捐资、福建省文物部门拔专款.修复了东、北两个嘹望台和北面城墙外面的垛台.使北面的古城墙重现旧观。

莆禧历史悠久.古时称浮曦。宋代进士洪迈在《夷坚志》之《浮曦妃祠》中记载:“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舟还乡,舟次莆田浮毫湾。未殛出港。有人来告一有贼船六柢在近洋。尽谋脱计。于是舟师诣崇福夫人庙求护,得三碴……”。洪迈这里所说的浮曦,即是莆禧的古称,可见早在宋代莆禧就成为渔港商埠。因其地势处于湄州湾北岸的突出部.三匾临海,在防御性军事选址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明代朝廷为防倭患,选该地建城墙,设千户所。所城自明洪武二十年始建,驻有漳南将士千二军。侯封铁卷功臣十四人。刘毅为本所首任千户长。为合莆阳的雅称,原地名浮曦改为莆禧。莆禧城墙修筑后,所城内的军民就一直站在抗倭斗争的最前哨.为保卫莆田,立下汗马功劳。其城墙的修筑,也为当今研究古代抗倭史、海防建筑史提供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记载,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犯莆田,府城和平海卫城相继失陷,唯独莆禧所城“神灯四布,夜夜绕城”,寇围五十余日而不陷。这些都离不开所城内军民的英勇抗击.及城墙的选址.城墙的牢固结构.适中的高度等等综合因素。在所城被困万分危急之时.明朝廷二度派戚继光援闽抗倭。戚继光奉诏后,在浙江义乌历时十六天,募兵一万余人,经训练,即速挥师南下.人闽后可谓是旗开得胜,相继平定了宁德小岭、连江马鼻、福清许厝等的倭点后,连夜向莆田進军。围困莆禧所城达五十余天的残倭闻风丧胆,自溃鼠窜。莆禧城赖以保存。

顺治未年(1661年)清政府为遏制郏成功反清复明活动,实行“截界迁民”。莆禧城内民众被迫迁居涵江风岭一带。这座抗倭古城,成了一座空城。到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沿海全部“复界”,准许迁民回原籍。这一来.莆禧所城又充满生机,呈现出又一派繁荣的景象。时隔二百五十七年后,即1939年,这座古城却遭到日寇飞机的轰炸。炸死平民4人、炸伤13人。毁坏民房三座。消极抗战的国民党政府第三战区以疏散所城内民众为由,下令拆除莆禧西、南两个城门及其周围的部分城墙。留下今天仅有的东、北面城门、城墙及西、南城门地段的城墙遗址。

莆禧城墙,这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古城墙,是莆田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重要实物载体,是莆田人民保家卫国珍贵的文物古迹,它纪录着莆禧所城内军民抗倭斗争的光辉历史,是我国东南沿海仅存至今少数的古代海防工事之一.其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古城墙涵洞莆田
古城墙的凝望
潮 汐
大运河淮安段石涵洞
我的研学之旅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公路设计中涵洞的合理布设
莆田人有话说
“莆田系”与百度的鱼水情
平遥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