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种易混抒情方法辨析

2009-04-10 09:19韩延明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触景生情江畔杨柳

韩延明

古代诗词的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寓情于景等。然而,在诗歌鉴赏中,不少人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纠缠不清,甚至混为一谈,以讹传讹。在此,谨对这三种极易混淆的抒情方法加以辨析。

一、借景抒情

即诗人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旨趣。这种抒情方法,作者往往通过描写景物(如江河山川、花鸟鱼虫等),因景生情,把自己的情感有意识地转移到相关意象上去,作者带着有情之眼去摄取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摹景物,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从形式上看,这种诗词一般由“景”和“情”两部分组成,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全诗选取典型的秋天景象“落叶”“大雁”“北风”来抒情:北风呼啸,木叶摇落,大雁南飞。面对这样萧条凄清的秋景,面对夕阳下迷茫的江水,客居异乡的游子禁不住愁肠欲断,“乡泪”满面。诗人正是借助一系列“愁杀人”的意象,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凄楚之感。再如杜甫的《登高》一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极写登高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点明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颈联写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水流湍急。在对景物尽情铺排渲染的基础上,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的羁旅之愁、孤病之忧、潦倒之态、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二、触景生情

诗人因触及某种景物而引起思想的强烈震颤,禁不住睹物思人、睹物生情,进而迸发出内心喜怒哀乐的火花,就是触景生情。这种景不是作者凭空拈来,而是无意之中目之所及,然后情不能自已而诉诸笔端,王昌龄的《闺怨》即为代表作品。“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歌描写一位闺中少妇,被一个明媚的春日哄动了藏蛰一冬的热情,她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登上楼台,忽然看见路边杨柳青青,心里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明媚的春光里,自己竟然与丈夫天各一方,独守空阁,何其失落、惋惜!更恐怖的是,她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我的青春会不会和这杨柳一样,随着春天的离去而枯萎褪色呢?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让丈夫从军边塞,想立功封侯呢!青青杨柳惊醒了梦中人,少妇触景之后油然而生失落之意,相思之情。这类诗作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以望洞庭托意”,前两联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波撼岳阳的壮观景象,由湖水的浩淼无垠,想到自己满腹经纶而功名未遂,多么渴望得到他人的引荐!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望月”而生“思乡”之情,更是显而易见,妇孺皆知。

三、寓情于景

在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貌似单纯写景的佳作。其实,景为情生,作者正是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琢来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情”完全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景”全然成了“情”的载体,这就是寓情于景。这类诗歌,最典型的有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诗人杜甫饱经战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邻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此时的杜甫心情舒畅,在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这首《江畔独步寻花》。诗中“花满蹊”是说繁花连成一片,将小路都盖住了。“千朵万朵”言数量之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出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压弯枝头。这时,蝴蝶被万紫千红的春花吸引,在花间翩跹起舞,流连忘返。更充满情趣的是,正当诗人满怀喜悦来赏花时,黄莺翩然而至,特意为客人献上柔美圆润的歌声。全诗通过对花团锦簇、蝶舞莺歌的春天的描写,移情于物,物我交融,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再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这一组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亲密和谐的画面中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是三种不同的抒情方法,都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可谓殊途同归。但因为景的生成方式不同,就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的细微差别,要细细辨析,不可混淆。

猜你喜欢
触景生情江畔杨柳
Try to Think Yourself into the Role
杨柳 书法作品
江畔独步①寻花
江畔独步寻花
风儿吹过杨柳湾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杨柳
江畔独步①寻花七绝句(其六)
谈诗歌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区别
浅议初中数学课导入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