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寸心知
——语文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2009-04-12 07:10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特级教师景洪春
成才 2009年2期
关键词:听众姿态汉字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特级教师 景洪春

得失寸心知
——语文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上海市高安路第一小学特级教师 景洪春

以“生命姿态”之敬,

求“文化语文”之真。

——编者画外音

凌云志加平常心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幸运的人,每当幸运之神青睐我的时候,我总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不过是运气好罢了。我常想:如果这次评选换一批评委,我可能就落选了,这也许就是许多人说的“平常心”。也有人说“知足常乐”,我以为这两者不矛盾。遇到机会,我主张积极争取,我认为,如果人人都“知足常乐”,这个社会就不会有进步。但是人不会事事如意的,你积极争取,可能争取不到,这时候,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当然,即使你取得了成功,也要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以为没有自己地球就不会转了。但争取又不等于争抢,主观上积极争取,但是在评选什么什么的时候,不要和别人争抢。学校推荐老师申报各种奖项,总要我写推荐评语,我总是很认真地对待,真心希望她们能够获奖。从教近二十年,从湖北到上海,我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不想做“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我想做一个灯泡,给我电就可以发出光芒,比蜡烛明亮,比蜡烛快乐,比蜡烛长寿。我想做一头骆驼,学生就是我储存的营养,即便是在荒漠中行走,有了学生的支持,我就能够行者无疆。

一路走来,我深深体会到品格的重要。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情商占7分,智力只有3分。这话一点儿不错。我一直对自己说:领导把这么多荣誉给了你,你就要舍得付出。要把学校里的本职工作做好,做得比别人多一些好一些。不要挑肥拣瘦,斤斤计较,既然你是优秀教师,别人盯着你,这也是正常的。要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之后,无非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你即使帮了他,他还是超不过你;另一种是你帮了别人,别人超过你了,这说明你还不过硬,这会激励你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就叫比学赶帮。不肯付出的人,肯定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反之,正因为有了一个优秀的团队,才会人才辈出。所以,付出了,未必吃亏。

凌云志加平常心,这便是我崇尚的生活姿态。

语文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语文教师的标志性工作是什么?是以课文为例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的、越来越坚定的语文教学之道。

1994年,教龄仅五年的我参加了襄樊市小学语文“两史一情”教学研究活动,并执教了“两史一情”读本上的一篇课文《黄道婆》,受到好评。正当我沾沾自喜时,当时的市教研员、特级教师彭仕侠老师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讲究润物细无声,不要为德育而德育,不要为凸显德育而将长期、间接、潜移默化的教育人为地变为直接教育,而导致简单化、标签化。”听了这番话,反观自己的教学,贴标签的痕迹实在太重,对于德育,我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会说几个概念上,课堂教学是经不起推敲的。语文老师啊,不在于知道多少术语,而在于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课堂里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悟性,持之以恒地提高自身的教学功力。

近年来,我对学科德育的研究则是一种自觉的追求。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之下,一系列触目惊心的调查显示当今的学生国家意识淡薄,民族情感淡漠,不爱惜生命,缺乏对生命的责任感,使人不得不担忧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此,上海的学科德育被提到了课改的前沿,将学科德育与三维目标相结合,认为学科德育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维度上。

在“德育不是贴标签”的认识基础上,我把学科德育看作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意识无痕迹”。有意识就是有强烈的学科意识。脱离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有效的学科德育就无从谈起,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和知识教育是相随相伴的。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德育落实点是显性的,比较容易把握。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有显而易见的落实点,这就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文章中的精彩句段,可以是作者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可以是句式上的有意变化,可以是修辞上的别具一格等。让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同时,习得语文表达方法,不但研究课文写了什么?还研究是怎么写的?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从语言层面进入到文章的内核,进入到文章的精神层面,那么,这样的语言学习才是既得了言,又得了意。语文教学不能从内容到内容,要引领咀嚼词句,因为德育是咀嚼出来的。

课文中的“空白点”一般都是学生的疑点难点,也就是教学的重点或突破点,但有时它存在于很浅显的句子中而往往为人所忽略。比如三年级《全神贯注》第二节中的“醉”和“痴痴”两个词就容易被忽略。第二节之所以写得好,就是因为它写了罗丹的动作、神态,写了他发出的一些声音,但是没有把罗丹内心的话写出来,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先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自己读,读中想象,揣摩体味,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去猜想罗丹的内心世界。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必定要联系上下文内容,同时,能感受到罗丹当时的工作状态——醉。文中说“好象喝醉酒一样”,其实是他完全陶醉在工作中。这是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时相机板书“醉”。接着,在教“痴痴”一词时,先解其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义项,字典中“痴”字有三个义项:傻;精神失常;极度迷恋。这里“痴”既不是傻,也不是精神失常,而是极度迷恋。选定词义后板书“痴”。再巧联系,与上文的“好象喝醉酒一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一个如痴如醉的工作狂跃然纸上,“如痴如醉”这一板书也顺理成章,正好印证了课题“全神贯注”。最后悟其情,作者为什么要用上这样的词语写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体会其对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细致刻画。这样三次品词,推敲出“醉”和“痴”的内涵来。不仅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提取出来,而且教学生学会前后联系起来读文,情感的浸润也融入其中。

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仍然需要这样的“咬文嚼字”、“微言大义”。正如于漪老师说的,让关键的词句像钉子一样敲在学生的心中,让他经久不忘,这就是德育。

好课是有文化的

王尚文先生曾经在《语文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应该姓文,文字、文章、文学,首先是文字。小学应该重在文字,不是“人、手、口、刀、马、牛”一个一个地学,而是通过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学。

看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导演对“和”字的精彩演绎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突然间有点顿悟,我隐隐感觉到自己苦苦追寻的教学突破点应该是“文化语文”,也许这个概念的提出还很不成熟,但起码这个突破点是没有错的。不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且上海世博会的会标和吉祥物,也是源于汉字深刻的人文内涵。汉字,以其独特的意象结构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全部蕴涵。

我觉得,语文教师要学会从汉字里看文化,从文化里看语文,从文化里看人生。因为汉字是文化精神之载体,它所表达的神采风韵是活的,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活的精神气儿活在学生心中。让文化语文,不仅成为教师,而且成为学生的一种生命姿态。

2008年,华东师大师资培训中心邀请我上一节公开课,我打算执教《唯一的听众》,但恰好当时区里有位骨干教师也开了这节课,反响也不错。怎样既跳出这个设计的框框,又能将我对文化语文的理解诠释出来,我陷入了痛苦的文本细读之中。找哪一个立足点好呢?首先要解题,我向自己提了几个问题,“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指谁,她做了什么?为什么称她听众而非观众、老人、音乐家、教授?看来这个“听众”是值得咀嚼的。我觉得

“听”字很值得做文章:怎样听?听到了什么?老教授的“听”与作者前后的变化有无关系?看来她不是普普通通的听众呀!那“听”有何意呢?我查了资料,“听”是用口和斤组成,口是嘴,斤是刀斧的象形字,就是张着大口,手持刀斧来听人讲话,但这样的解读与老教授的品行不符。我又想到“听”的繁体字,“聽”由耳、王、目、心等字组成,“聽”可以把五句语言(言为心声)、三处平静(目)、耳聋与不聋(耳)化而为一,这样就串起来了。那“王”又做何解释呢?我兴趣大增,跑了趟书城,查阅了《古代汉语辞典》等书籍,找到了解释的理由:听声音要用耳,故从耳,尊重说话的人要用眼睛注视对方,故用目(即字中的四),“四”是“目”的象形字。听话时,要专心致志,(即要用心听)故用心,而“四”字上方的十字是眼眉的象形。那就是,当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讲话的人。双耳聆听、双目注视、用心领会,这就是“听”,这就是德,所以“聽”又是用“耳”和“德”构成的。我茅塞顿开,因为我找到了文化语文的落脚点,文字就是第二语言呀!中国汉字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而且现在还活着,还在使用着,这是文字史上没有的。是什么力量使它有这么长的寿命呢?因为汉字就是中国的脊梁啊!我感到自己触摸到了中国文化,找到了一列到达作者和文字心灵深处的直通车。

文章比较浅显,关键是如何浅文深教,就要看教师的功底了。我决定抓住繁体的“聽”字进行教学。我选择了抓五句语言(朗读品味、对比)、三处平静(想象补白)、耳聋与不聋(思辨),这样教学思路也慢慢清晰了:初识唯一的听众;辨析听众的耳“聋”;解读听众的眼神;品读听众的语言;总结“聴”的艺术。因为这些落脚点是在唯一的听众身上。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简洁,删繁就简,化整为零。

细读至此,我仿佛觉得这个“聽”字似乎专门为这位老人而设计的,它诠释了老人美好的心灵,智者的宁静。老教授不但琴艺高超,堪称王者,而且懂得倾听的艺术。倾听,是一种艺术,就是入耳、入目、入心。倾听,是一种品德,一份鼓励,一份关爱。这恰好组成了繁体字“聽”。汉字是世界上罕见的蕴涵深厚文化传统的书面语符号,语文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来教汉字,教文化,何尝不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又何尝不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彰显?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本身就是文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在文化的语境中教语文,在文化的框架中诠释语文,语文就有了无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当语文有了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这样的语文,是大语文,是有着厚实的文化内蕴与积淀的语文。也许,这就是语文学科德育的最高境界吧。

语文是一种生命姿态,这既是对“技”的深切把握,又是对“道”的高妙追求,愿这种姿态永远魅力四射!

特约编辑 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听众姿态汉字
攀爬的姿态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全新一代宋的新姿态
跑与走的姿态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阅读是最美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