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2009-04-12 07:10杨帆
成才 2009年2期
关键词:同学老师课堂

■杨帆

倾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帆

这是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课题是《数学广角》(排列组合),传统教材中,这只是作为培优拔高的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拓展,但在新课程中,它却成了每个二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教学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教授这部分内容之前,我着实惶恐、担心了一阵子,做好精心的准备后才点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课堂。

教学完例1后,学生初步掌握了“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时我提出了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握手”问题,即“组合”问题:“刚才大家表现得真棒!杨老师想和大家握手庆祝!(我请出2名同学)我们3个人,如果每2个人互相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部分学生受前面排列问题的影响,毫不犹豫地喊出“6次!”也有个别爱动脑筋的学生不甘示弱地喊着:“3次!”我开口了:“到底3次还是6次呢?怎么证明?”一个同学大声说:“动手试试呗!”我说:“好吧!听你的,小组4人合作亲自试试,看看到底要握几次?”一时间,教室里热闹非凡。接着我请了一组演示,小组长俨然一个指挥官:“先是A和B握,然后A和C握,最后B和C握,一共3次。”全班同学激动不已地欢呼着,纷纷说:“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一片肯定赞许的声浪中,我高兴地看到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心满意足地准备进行下一环节。突然,一个声音冲了出来:“我不是这样想的!”学生们立刻安静下来了,大概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回答震住了,我也有点意外,问向声音的主人:“你是怎么想的?”学生M有点犹豫地说:“我是用2+1=3来做的。”其余学生或疑惑地窃窃私语,或不屑一顾地说:“这是他碰巧凑出来的答案!”我却心中猛然一动:如果解释合理的话,这实际上是课本上没有的、更抽象的一种理论方法,要等到三年级才会正式教学呢!难道这个不起眼的二年级学生已经发现了?那可真是了不起啊!激动之下我的声音都高了八度:“你能说说2+1=3是什么意思吗?”谁料生M抓抓头,吞吞吐吐地说:“是我奶奶告诉我的。”教室里一片哗然:“凑出来的答案!”在同学们不屑的嘲笑中,生M像泄了气的皮球,满脸通红地坐下了。

怎么办?此情此景,我也有一种“煮熟的鸭子飞了”的挫败感和沮丧,满以为这会是课堂的新高度,却没料到成了“滑铁卢”,更重要的是,生M的热情和主动性在这一刻几乎降到了冰点,同学们的不信任和嘲笑很可能让这个敏感的孩子从此变得更加自卑,怎样化解这个不利的局面呢?脑子飞快地转动了一会儿,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其实啊,XX同学是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更好的方法。”我不慌不忙地说着,满意地看到台下同学半信半疑地睁大了眼睛,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了。“大家想想,如果不是3个人握手而是30个人、300个人,这么多人我们还用亲自握手的方法,你觉得方便吗?”台下有学生吐了吐舌头,太多了!“再说了,如果是考试的时候,我们还能像刚才那样先找人握手,再写出答案吗?看来啊,必须要找到个不用亲自握手的、更好的方法!XX同学就想到了用计算的方法。你们看:我们用1、2、3代表3个人(板书1、2、3),每两个人握手,就用线把他们连起来。比如1号,他可以和2号、3号握,这就握了2次,2号呢?就只剩3号和他握一次了,这样一共就是2+1=3次。”配合黑板上的图示,学生很快就恍然大悟了,并且向生M投去敬佩的眼光,生M也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重新高兴起来了。

……

我们教师常常教育学生“要认真听懂老师讲的每句话”,然而自己能不能做到“认真听懂学生讲的每句话”呢?当课堂呈现整齐而响亮的一致答案时,对于个别学生的“反调”,是应把他当作“异类”“置若罔闻”,还是应“一视同仁”给予重视?答案是肯定的!倾听每个学生的想法,是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了“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当一个意外的声音“我不是这样想的”响起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充耳不闻”,而是选择了耐心聆听;当学生吞吞吐吐说不出所以然,在其余学生的怀疑和不屑中自信几乎要受挫时,我很庆幸自己能及时领悟他的想法,巧妙地借助他的想法拓展大家的思路,将课堂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正是这认真、及时的倾听,不仅给课堂带来了新思维、新高度,而且给生M以成功的体验和喜悦,更让其它同学感受到动脑、创新的魅力!

刚才的小风波刚过,我松了一口气,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比较“排列”和“组合”的不同之处,刚开口说“三个人要握几次手我们已经解决了!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个更难的问题——”还没说完,只听一个调皮的学生模仿我刚才说话的口气和语调插嘴了:“那4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顿时全班会心地笑起来,却也马上认真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有几个还立刻在纸上写写画画起来。我被这一着打得措手不及:是顺着学生的兴趣探究他们想解决的问题,还是把思路硬拉回预设的轨道上来呢?答案是肯定的,看到同学们高涨的探究热情,我决定临时改变计划,放手让他们继续,“是啊,4个人要握几次手呢?请大家想一想。”一番思考后,学生陆续举起了手。一个学生说:“一共要握6次!我是画图分析的(演示讲解):1号和2、3、4号握,有3次;2号和3、4号,有2次;最后3号和4号握,一次,一共是3+2+1=6次。”其他学生纷纷赞同:“对!对!我也是这样想的!”好样的,立刻就把刚学会的超前知识给用上了!我还来不及评价,另一个学生就激动地叫了起来:“我发现了规律!我发现了规律!你们看,3个人握手,就是2+1;4个人握手,就是3+2+1……”还没等他说完,又一个学生就恍然大悟地说“我知道我知道了!总是少1!”尽管他的语言不够规范准确,但同龄人显然已经心领神会了,纷纷点头赞成。一个女生说:“我还知道5个人握手就是4+3+2+1。”没想到这群孩子这么快就发现了三年级才要求掌握的规律,我在惊讶之余,也由衷地庆幸自己没有将这些生动活泼、灵光飞溅的思维火花“扼杀”在摇篮中,不然将是多大的遗憾啊!学生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地互相炫耀着:“我知道8个人握手的次数是7+6+5+4+3+2+1”、“10个人是9+8+7……+1”、一个学生甚至激动地大喊“老师我连100个人握多少次手都知道!就从99加到1!”多聪明啊!

……

对于“恶作剧”和“哗众取宠”的学生,教师往往很难对之投以认真的关注和倾听,因为他们大多情况下只会给课堂添乱。但有时,这些“恶作剧”中也蕴藏着丰富的课堂资源,因为他们的思维往往会打破常规,另辟蹊径,如果利用得当,将成为宝贵的互动资源。本课中,正是由于教师认真倾听并抓住了第一个学生调皮的一句“4个人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这样一个“恶作剧”,才有了其后精彩的“我发现了规律!”“老师我连100个人握多少次手都知道!”这样令人惊喜的火花!真没想到,认真的倾听,不仅唤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还让他们展开了创新的翅膀!意外的发现,引导他们在思维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小小的成功,更能激励他们在数学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下课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着作家冯骥才的散文名篇《珍珠鸟》中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生时代的自己,仅仅理解为“人与动物的相互信赖能够共创和谐”,然而成为教师后的今天,面对勇于探索的学生和互动活泼的课堂,我对这话有了更深的领悟:老师与学生之间,更是需要互相信赖、互相倾听才能共建自主互动、富于生命力的和谐课堂!只有真心真意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诚心诚意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全心全意营造一个倾听、理解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能真正焕发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用“倾听”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的美好课堂吧!

(作者单位: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附小)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同学老师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