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苏曼殊轶事

2009-04-13 06:58毛闯宇
世纪 2009年2期
关键词:孙先生津贴

毛闯宇

苏曼殊生活于清末民初,是南社的中心人物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的同乡,又是陈独秀的挚友。他的小说代表作《断鸿零雁记》曾蜚声国内外。他时而僧装、时而西装,既浪漫风流,又持守比丘戒,又是对佛学很有贡献的一代高僧。我从对曼殊大师颇有研究的郭青(原上海文学艺术院常务副院长、离休干部)先生多次披露中得知苏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笔录如下,以飨读者。

请客

饱受宗族歧视,缺少亲情的少年苏曼殊少小出家,其“一缽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的流浪生涯,使他对于人间温暖,正如久旱逢甘霖。他处于风雨如磐的年代,从小爱憎分明,尔后融入革命洪流,如鱼得水,大有作为。他的嫉恶如仇、他的非凡才华,处处受到欢迎和爱戴。如果说刘三(季平)和柳亚子常常在经济上周济曼殊,而孙中山先生无疑也是周济曼殊的一个。曼殊留学日本时,孙中山先生曾派廖仲恺给曼殊送去二百元银洋,曼殊得之欣喜若狂,立即大发请柬,宴请亲朋好友。当孙先生和廖仲恺接到请柬时,廖仲恺目视孙先生的反应,孙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曼殊,我们去赴宴,让他高兴高兴……”

津贴照发

一天,苏曼殊听说同盟会的同志都已发到了津贴,他也去廖仲恺那里领津贴。廖仲恺想,你又不是盟员!但他对曼殊十分谨慎,没有拒绝,而是请他且等一下,说着就去请示孙先生。“当然要发”,孙先生说,“在我心里,曼殊早是我们的同志了。”难道他是在孙先生那里个别参加的?还是因为先生心里有他?廖仲恺对这没有问先生,他当着曼殊的面,在同盟会的盟员花名册上留下曼殊的名字,照发津贴。

闭门做诗

在学问上,除仲甫(陈独秀字仲甫)外,苏曼殊和章太炎的关系较深,文字上很得太炎的帮助,这在仲甫的言谈中说得很明白:“在日本的时候,要章太炎教他作诗,但太炎并不曾好好地教,只由着曼殊去找他爱读的诗,不管是古人的,还是现代的,天天拿来读,读了许多东西后,诗境便天天进步了。”曼殊啃书的劲头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他竟闭门谢客几个月,一个人关在小房间里读书和作诗。终于从床下捧出一堆诗稿请教太炎,太炎抽出几首,越读眼越亮,他把《春雨》那首读给大家听: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读毕,太炎抑制不住喜悦的感情,向着大家说“曼殊现在写的诗,无人改得一字了”。是他刻苦,还是天才?诗家杜宣曾就此说过:“曼殊刻苦、天才均有之,最重要的,我看还是因为他的早悟……”

情缘未了

曼殊出入酒肆花楼,其意不在花,也不在酒,同游者说他不过凑凑热闹而已。然而他对艺妓百助枫子毕竟动了真情。他和百助枫子虽也有过同床共枕的一夜,但是一宿相安无事。为此,百助枫子问曼殊:“大师和我究竟如何?”曼殊说:“我怕达到沸点也!”也许为了成全这个出家人,百助枫子就此远离曼殊而去。此时曼殊在沉沦中怅怅不可终日,等到百助枫子送来温暖的春风,曼殊的理智却在春风中渐渐地苏醒,渐渐地回到他的皈依处。于是一个凡夫在向圣人靠近。这时他向百助枫子宣告说:“禅心总被蛾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爱亦无嗔。”依照佛家的观念,曼殊与百助枫子的爱情,是他们的前生情缘未了。正因为曼殊的情缘未了,使他成了出家人中的在家人,在家人中的出家人。为此,茗山大师感叹不已,他说他在禅堂参悟,而曼殊于妓院得道。曼殊的一位南社诗友的挽诗,对曼殊的修持之苦,概括尤为精确:

曼殊本是多情种,一领袈裟锁火焰。

(作者为上海市公共卫生学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孙先生津贴
莲藕排骨汤
资助3年的“女大学生”竟是壮汉
两车相撞,73岁“老学霸”用物理运算自证无责
图表
津贴
香港教育局停发中小学阅读津贴
我无争,天亦美
发放高层次人才年度津贴52万元
我亦无争,天亦美
银行信用卡“止付” 消费者应有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