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化运作下中国电影大片的美学诉求

2009-04-14 03:15刘洪举杨红星
电影文学 2009年24期

刘洪举 杨红星

[摘要]本文以2002-2008年间中国内地导演或制片厂拍摄的代表性大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国大片的商业化运作问题,重点讨论了中国大片的美学缺失,进而结合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等因素,指出中国大片现状不佳的症结所在和中国大片发展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电影大片;商业化运作;美学诉求

商业化运作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大片的显著特征,但是“叫座不叫好”的现状也让中国大片处境尴尬。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运作,中国大片遭遇恶评、恶搞的原因何在,中国大片的出路又在哪里?本文以2002-2008年间中国内地导演或制片厂拍摄的代表性大片为研究对象,从中国电影大片的商业化运作人手,讨论中国电影大片的美学诉求,力图对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有益的思考。

一、中国大片:轰轰烈烈的商业化运作

电影《英雄》首开国产大片整合营销的先河,从拍摄期间严密封锁消息,到首映式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再到放映期间严厉打击盗版,加上参演明星的种种新闻。一系列营销动作,搅得全国文艺界一片风生水起。此后,其他中国大片相继跟进。陈凯歌的《无极》斥资1亿进行地毯式的饱和轰炸宣传,仅在戛纳举行的只播放12分钟的《无极》推介会,其排场和规模就不亚于欧美大制作完整片的首映式;《无极》剧组还租下了戛纳一座古堡和全欧洲惟一一台3500线的放映机,并邀请全世界顶级片商258家参加,整个活动花费高达1000万人民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更是“烧钱”2000万人民币搞首映式。

中国大片轰轰烈烈的商业化运作反映了中国电影人电影观念的突破性转变,当然也是可喜可贺的转变。因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罔顾电影发展的国内外成功经验,极端排斥电影商品属性的畸形电影观一直伴随着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严重地窒息了中国电影的活力。

就中国电影而言,尽管自从诞生以后,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商业化的运作始终是电影发展的主流。早期中国电影人在商业运作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例如在电影的类型化、叙事的方式、拍摄的技巧、观众接受心理和明星效应等方面就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在实践方面,中国电影在1926-1931年间,曾出现“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三次商业电影的浪潮。尽管薄弱的近代民族资本无法为当时的中国电影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尽管当时十分低下的电影生产能力无法拍摄出更精美的电影,尽管这些早期探索看起来是很幼稚的。但是,正是这些探索和努力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的香港、台湾电影正是继承其宝贵的商业传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谣方电影的发展更是始终把商业化作为主轴。法国是电影的故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电影曾经控制了世界电影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当时法国的电影公司如百代、高蒙等熟练地把握了电影成功运作的秘密:受市场引导,简单而快速地适应观众。为全球电影人所津津乐道的好莱坞更是把电影的商业化运作进行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获利丰厚的“镍币影院”,到拥有从制片到放映全套系统的电影公司,从制片厂流水线式的电影“装配”到星光灿烂的明星制度……如今,好莱坞已经将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发展到了极致。好莱坞所拥有的电影营销的宇宙系统模式、电影发行的院线制和分账制、丰富的电影类型以及经典的叙事方式,成为全球电影商业化的典范。

事实证明,电影的商品性是其根本属性,是皮,而艺术性和传播性则是从属属性,是毛。发展电影事业要从皮入手,有了健康茁壮的皮,才会有茂盛闪亮的毛。电影生产要考虑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电影传播要保证发行和放映机构的经济收益,电影消费活动则直接和票房挂钩。任何漠视或压制电影商品性的行为都将窒息电影的活力,最终杀死电影。这是被中外电影发展的正反事例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下去的道理。如今,国家、电影理论界和广大电影人对电影的商品性这个根本属性有了可贵的共识,诸多中国大片在电影商业化的道路上努力探索,这是中国电影的福音。毕竟,只有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才可能期待一个美好的前景。

然而,搞得热火朝天的国产大片招来的却是普遍的冷嘲热讽,我们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审视和反省我们的大片制作思路了。

二、真实美和奇观美:中国大片缺什么

真实和奇观是两个相互依存的电影美学标准,也是人们评说一部电影好坏的基本标准。

电影的“真实”包括视觉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视觉真实指电影技术处理上的逼真性;心理真实指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层面的似真性,即满足“人们的行为是有动机的”这一设想。在一部电影中,心理的真实往往比视觉真实更为重要。在很多时候,电影并没有违反视觉真实的原则。然而最终却显得并不真实,主要原因在于叙事,人物性格没有统一性。没有给他的行为以足够的动机,最终导致观众在心理上的排斥。

然而。真实并不是好电影的全部秘密,观众求之于电影的还有奇观,即理想或者说可能性。从观影心理来说,观众既需要电影吻合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及先在的经验结构,从而在真实感中实现认同,又希望电影超越自己的视听范围和先验结构,从而在推新出奇的世界中满足好奇心与探索欲;既需要电影世界中的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声音、光线等吻合观众现实世界的经验,在物质真实和叙事真实的带领下进入电影世界,使自己在现实中的真情实感得以抒发,又需要电影世界摆脱现实世界里物质真实的限制,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有别于灰暗平凡的生活,从而成为现实的补偿。

奇观作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有四个维度,即声音画面、故事、叙事技巧和电影所承载的意义,电影的奇观之美就体现在其中。

如果说中国的大片是一个漫长征途的话,那么2002-2006年拍摄的大片可以称为中国大片的探索期。这段时间的大片《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一律面向西方观众,克隆好莱坞电影模式。清一色的古装武打亮相,一开始就陷入热议的激流险滩而难以脱身,极端的例子是无名青年胡戈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无极》,导致《无极》声名狼藉,却引来全国范围内的拍手称快。

从声音画面来看,这一阶段的大片都不约而同地、无所不用其极地打造一种超极限的东方古典奇观,这种超极限主要指新奇、异质、饱满、繁丰、豪华等方面的超强度的视听刺激,如《英雄》中秦军威严的方阵和枪林箭雨、侠客们伴随着古琴细雨的飘逸比武场面;《十面埋伏》中豪华的牡丹坊景观和神奇的竹林伏兵;《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极尽豪华、奢靡的古代宫廷生活,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从没有把宫廷生活拍摄得如此金碧辉煌、花团锦簇、美艳无比。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大片在制造声画奇观方面的贡献是可以载人中国电影史册的。

但从故事和叙事技巧来说,这些大片却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英雄》中的刺客们费尽心机靠近刺杀对象,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