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专题片《户县农民绘新天》中看户县农民画发展的成因

2009-04-14 03:15李志如姬景聚
电影文学 2009年22期
关键词:户县农民画成因

李志如 姬景聚

[摘要]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户县农民绘新天》的电影专题片,发行全国。此片在全国放映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好评。户县农民画也因此美名远扬。户县农民画的出现是一个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万的人,无可厚非地在中国现代文化殿堂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是中国西安户县文化史上空前辉煌的一页。

[关键词]《户县农民绘新天》;农民画;户县;绘画之乡:成因

1974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了《户县农民绘新天》的专题新闻片,发行全国。此片在全国放映后,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好评。户县农民画也因此美名远扬。40余年来,户县农民画经久不衰,生机勃勃,成果丰硕,累计创作作品30000余件,其中1500余件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428件在国内各美术展览中获奖,4500多件应邀在4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8700余件被国际友人和国外博物馆收藏。户县农民画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国外的许多家庭、公共场所和展览馆,并曾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元首。户县农民画的出现是一个奇迹,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万的人,无可厚非地在中国现代文化殿堂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它是中国西安户县文化史上空前辉煌的一页。

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38公里处。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总人口56,3万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接长安,西临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此地山川秀美,物产丰富。索有“西安后花园”“银户县”“文化县”美誉。户县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地方,有着40年的农民画历史。其农民画源于民间,与当地戏剧、舞蹈、民间社火、竹马、旱船、龙灯等丰富的民间文化形式有深厚渊源,户县农民画具有强烈的风格化、地域特色化,民间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农村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颇具大西北地域特征和当地人的强悍气质。1988年,户县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现已拥有2000多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户县农民画的形成并非朝夕而就,它源于中国古老文化千百年的积淀,源于中国从古到今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户县曾是周、秦、汉、唐等十几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历史积淀深厚。文化渊远流长。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为夏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方建置最早的记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这里既有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草堂寺,还有道教三大祖庭之一、全真派祖师王重阳早年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天下祖庭”尊称的重阳官;高冠瀑布、紫阁峪更是留下了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名篇佳作,有秀美的山川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但更多的人习惯称之为画乡,不仅仅是因为户县地方风景美丽如画,更是因为户县这个地方几乎人人都爱画画,而且大部分画画的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

二、历史变革中的农民画

1户县农民画的起源

农民画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江苏邳县与河北束鹿。1956年江苏邳县陈楼乡新胜一社农民张开祥组织了六人美术小组,“针对社员思想情况,通过绘画形式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对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选自《中国农民画大事记》)1957年夏季,邳县陈楼乡农民张友荣为饲养员克扣饮料粮一事,在饲养室山墙上蘸锅灰水画了一幅以批评饲养员为内容的壁画。后来县上认为这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思想工作的新鲜事物而大力推广,从而形成了“城乡户户五颜六色,村村壁画满墙,一街两行成了天然画廊,群众好不热闹”(选文同上)的局面。1958年,河北束鹿县拟定指标、搞运动的办法领导农民创作,提出“家家诗歌户户画,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这两县都是随着1958年“大跃进”创作达到高潮,后都分别进北京展出,出画册、拍电影,影响极大。后又随着“大跃进”的降温而销声匿迹。另一种说法认为起源于江苏邳县、河北束鹿、甘肃庆阳、陕西户县、安徽阜阳、四川绵阳。湖南浏阳等地的1958年“壁画化…‘诗画墙”等配合“大跃进”的活动。它们也无疑和“大跃进”的运动相始终。

当然这种“发明权”属于谁,在今天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时期形成了被称为农民画的“第一种模式”。著名美术理论家程征先生在其《每二种模式的诞生》一文阐述这种模式的艺术特点时说:“农民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里,把身心皈依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再聚合为现代神话般的理想图景。原始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漫画的夸张,宣传画的直率,还常常夹杂着标语口号的诗歌。用起重机吊起大玉米棒或划着豆荚渡江之尖的虚构图景,后来常被认为是‘亩产万斤式浮夸的写照,然而艺术作为情感的形式,它所表达的感情和愿望而非现实,现实固然虚假荒唐,感情和愿望却虔诚热烈。因此,当历史否定了‘大跃进之后,艺术史却并不能断然抛却‘大跃进时代的艺术。”

农民画的自身规律果如程征先生所说是循着束鹿邳县模式、户县模式、金山模式的轨迹演进的话,那么户县农民画便是全国众多农民画中惟一参与了三个模式全过程的农民画。

根据户县文化馆馆长谢志安(从1951年一直到退休始终任馆长)先生提供的《户县农民画的形成和发展》一文,户县早在1951年底就成立了“户县城关地区美术组”;1956年全县分区组织农村俱乐部,都设有美术级;1958年全县普遍实行了“壁画化”;1958年底,户县在西安美专教师陈士衡主持下先后举办了太平炼钢工地和甘峪水库工地两个美术训练班,参加培训的农民近百名。1959年经省上有关专业部门同意,户县县委决定成立的“户县美术工作者协会”也就是1956年以来户县群众美术活动的延续,并为后来的农民画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据此,户县农民画无疑也是“第一种模式”的创造者。

2农民画发展的转折点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政府很重视群众性文艺创作,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和帮助普通工农兵群众掌握艺术创作的技能,结果是在城市里涌现了不少工人作家、画家和摄影家以及工人学术研究小组,在农村掀起了农民画的热潮。1973年,户县农村业余美术工作者协会下的一些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在北京展出,反响很大,随后在全国八个大城市巡回展出,把农民画在全国都炒了起来。这些农民画家用朴实的绘画语言,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简洁明快的风格,寓意深刻的主题,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美丽如画的田园风光,栩栩如生的农家生活,绚丽多姿的民风民俗。户县农民画与优美的西部民歌一样,它抒发画家们对新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洋溢着三秦农民淳朴、善良和豪迈的感情本色,闪耀着现实的美好与理想追求的绚丽色彩。也就在这时,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地、县开

展了农民画活动,户县的声名也随着农民画一起,传遍了大江南北,传遍了五湖四海。如山花般灿烂的农民画艺术,在户县这片广袤、美丽,有着淳朴民风的农村土地上绽放……

这一时期,户县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农民画优秀作品及代表人物。像李凤兰、刘志德等全国著名的农民画家。户县农民画在当时成为美术领域的一面旗帜。1974年,农民画作品《春锄》《老书记》《高原打井》《林茂粮丰》《金山银海》《科学种田》6幅代表作品被国家邮电部出版成邮票。在全国发行。户县农民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夸张变形、对比强烈、浪漫稚拙、构图饱满以及重朴实、讲神似,民族民间风情强烈,乡土生活气息浓郁,浑厚质朴,粗犷洒脱,地域特征明显。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民画事业的探索

改革开放后,文化也和其他事业一样,迎来了一个新时代,开创了一个新天地,1979年5月,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户县成立了农民画协会。户县农民画艺术自此朝现代民间艺术的方向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带来中国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农民画经历了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比拟的“质的革命”,从而现代民间绘画风格愈加鲜明。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画的巨大影响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扶持政策,不断使农民画这一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凭借着农民画自身的艺术魅力、个性特征,在全国率先进入文化艺术市场。同时,户县积极探索农民画发展新路子。一方面继续抓好农民画理论研讨,抓创作培训辅导,扩大辅导网络,巩固扩大作者队伍,强化品牌意识,突破创新,多出精品:另一方面,尝试把农民画与旅游、经贸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农民画文化产业,以画为媒,以节会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2003年,户县建立了“中国户县农民画网站”,创立了五个农民画作者辅导站,成功开辟了全国首家“农民画民间艺术品超市”。结合旅游产业,开辟了“农民厕民间风情一日游”旅游线路。以农民画展览馆为中心,精选12个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居住景色的农民画作者家庭,组成“一日游”旅游线路。以赏农民画、品农家风味小吃、观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欣赏民间鼓舞艺术为游览的主要内容。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受到社会各界称赞。户县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陕西有名的经济明星县、全国的文化先进县。现在,户县农民画作者队伍已发展到2100多人,600余件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数万件被国外博物馆和国际友人收藏。9000余件在美、英、德、法、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荷兰王国贝娅特丽克丝公主及丈夫克劳斯亲王、英藉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等著名人士都曾到户县参观农民画。比利时、加拿大、日本、荷兰、挪威等国家专门拍摄了“户县农民画”电影新闻片。户县农民画蜚声中外,已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园地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农民画的优秀代表。

猜你喜欢
户县农民画成因
龙门农民画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代县成立农民画促进会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
户县农民画的现状、瓶颈和发展对策
户县葡萄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