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海贝勒:致力于促进中德了解

2009-04-14 08:46
对外传播 2009年2期
关键词:德国大学研究

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德国著名政治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现任杜伊斯堡一埃森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东亚研究所所长。海贝勒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哥廷根和海德堡学习人类学、汉学和政治学专业。1977年获得不莱梅大学博士学位后,他来到中国,在北京周报社德文编辑部工作。80年代初回到德国后,海贝勒先后在不莱梅大学、杜伊斯堡大学和特里尔大学任教,还曾担任德中友协主席,同时兼任澳大利亚《中国地区》和《欧洲东亚研究杂志》等刊物的编辑以及其他多个研究机构、基金会的理事和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变迁,其中国研究主要以中国境内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已撰写、编写著作30余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专著《凉山彝族企业家:社会和制度变迁的承载者》和论文《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2002年,海贝勒从德国募集资金约人民币125万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他本人还曾于2006年在北京石景山鲁谷社区当过“洋义32”。

海贝勒是在德国媒体上曝光率比较高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海贝勒曾于4月16日在德国《日报》上发表评论文章抨击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在就此事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他表示:绝大多数德国人乃至欧洲人对中国和西藏所知甚少,从因特网上获得准确信息也很困难,因为网上什么观点都有。很多德国人无法判断有关中国的信息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本来就不了解中国,当然也就谈不上客观评判,于是大家便去相信当地媒体的报道了。而就他多次访问藏区的所见所闻来看,达赖喇嘛所指西藏存在“文化大屠杀”的说法是错误的。

从1981年开始,海贝勒每年都在中国不同地区做长时间的调查研究。他说,他能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所发生的巨变,德国乃至欧洲应该始终支持中国进行这场富有成效的变革。他认为,中国对国际社会来说太重要了,全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中西对抗的局面不会出现。人们会逐步认识到,中国的现实和那些从未去过中国的人的主观想像完全不是一回事。当然为此需要做很多解释工作。

关于如何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了解,海贝勒认为扩大双方人员的直接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德国的很多中国留学生往往“自成一体”,与德国人交流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海贝勒曾在杜伊斯堡向中国学生建议举办一个与德方重要人士的交流会,以便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了解,但学生们并没有给予回应。在一次教学活动上,海贝勒安排中国本科生和博士生与德国本科生和博士生互相辩论,他们很快发现双方对彼此的想法都存在误解。

海贝勒提出,中德双方都需要得到有关对方社会发展和人们所思所想的更多信息。他提议德国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想办法让当地记者更多地参加有关中国的信息交流活动,以改变他们对中国的成见。同时他也指出,在中国,人们也应思考一下如何有区别地报道“西方”。

责编周效里

猜你喜欢
德国大学研究
至善
“梦梦”“娇庆”德国行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新中国科技60年(3)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