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妇联组织面临的新挑战

2009-04-17 03:13马艳秋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4期
关键词:新挑战

马艳秋

摘要:妇联是党领导下的妇女群众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妇联组织形成了她特有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对中国妇女争取社会平等权利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妇联组织的变化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时期妇联组织面临的新挑战,以期对我国当前的妇联组织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妇联组织;妇女工作;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D4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60-02

新时期,妇联组织与上级党委对话能力增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妇女发展的承诺、妇女组织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使妇联组织在党政组织机构中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妇联组织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提高了与决策层对话、参政议政的能力。

但是与发展机遇相伴随的是挑战的压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的妇联组织已经开始感受到发展压力: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调整、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性别利益分层。都使妇联组织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社会机构包括党政群团的结构改革,未来充满不确定的变数,使她自身的变革日益紧迫。这种变革的压力不仅仅来自外部的挑战,也和她自身蕴藏的内在矛盾分不开。

一、妇联组织的观念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一方而来自妇女群体分化之后的认同危机。面对分化的妇女群体,妇联代表谁?依靠谁?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妇联组织发动的对象是笼统针对“全体劳动妇女”的,比如“勤俭建国和勤俭持家”。六七十年代讲阶级路线,自然只代表工人和贫下中农妇女,80年代开始意识到行业的差异性,故在农村搞“双学双比”,在城市工业部门则搞“巾帼建功”活动,在服务行业提“巾帼示范岗”。以后又注意到地域的差别,对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妇女提出不同的奋斗目标。但是,当社会转型使妇女处于不断的分化之中,妇联如何适应妇女群体的利益分层?这一问题尚未见有关探索。作为妇联的传统,通常只关注“劳动妇女”,那么在出现女个体私营业主、出现一个新主妇层的时候又该如何?妇联是提倡“四自”的(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妇联的话语体系中,“四自”不“四自”也可以成为一种标签。那么那些被认为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女人、那些作为破坏家庭的“第三者”和从事色情行业的“坏女人”,她们的权益是否在妇联的关注和保护之中呢?

另一方面,家庭领域内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激进主义在妇女组织中的影响日增,对把女性视作玩物的“大款文化”的批判,特别是反对家庭暴力声浪产生着激进化效应。与此同时也存在保守主义抬头的倾向。由于党组织赋予群团维护、整合、修复社会结构的重要功能,妇联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非常认真地把道德重建视为己任(如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抓家庭美德建设),但在道德重建过程中,保守主义抬头——如在修改婚姻法讨论中,一些人要求婚姻法增加离婚难度、设“破坏家庭罪”、要求惩罚“第三者”。怎样才算真正维护妇女利益,特别是当婚姻冲突关系到两个女人的时候,保护哪一个?从最激进的观点到最保守的观点都可以在妇联内部得到反映,在这个已往始终是一个声音的组织中,也不再只有一个观点了。

二、妇联组织内部层级控制机制呈现弱化趋势

妇联的层级式结构是在特定制度文化背景下维系的。上一级妇联组织虽然不是组织资源的直接提供者,但也间接地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源。比如妇女解放理论的指导、“四自”理念的灌输;有关信息、业务知识的指导;妇女干部的培训和推荐;近年来还越来越多地为下级妇联组织提供项目资助或帮助争取项目……但是,在下一级妇联的资源组成中,来自上级妇联的与来自上一级党组织以及来自社会的资源相比,所占比例仍然是较小的。比如在组织资源方面,上级妇联主要通过干部培训(主要是妇联系统的干部,如果培训其他行业的妇女干部,尚需要得到组织部门批准)、活动指导、任务指派、系统内评价(如评奖、评先)等方式调动下级组织,但上级党组织干部的培训、考察和任命、财政经费调拨等具有更强的控制力。比如同是干部培训,上级妇联系统的培训只能达到传播某种观念意识、掌握具体的知识技能的作用;对妇女干部的任命只有推荐权而无任命权:妇联的评价系统对妇女干部的任命也不起关键作用。而党的组织部门对干部培训则往往与干部的升迁有直接联系。许多优秀的妇女干部不止一次地参加过妇联的培训,得到多次推荐依然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而参加了组织部组织的培训班的妇女干部,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一般会较快得到提升。所以随着利益地域化分割的大趋势,基层妇联更多要服从地方党组织的利益、配合地方党组织的中心工作而不是仅仅围绕上级妇联的任务转,特别是当双方任务“排山倒海般”压来时,下级妇联组织往往是优先完成上级党组织的指令性任务,而对来自上级妇联布置的工作则放在其次了。基层妇联干部常常这样诉苦,在上一级妇联组织是几个部门的工作,到基层是千条万条线都集中一个人身上,每一个部门都有任务布置下来,叫自己如何应付得了?

从以前对上级的所有指令必须执行到现在对上级指令可灵活执行,妇联系统层级式控制模式在弱化过程中,渐渐向真正的“指导/被指导”的网络式、伙伴式关系演变。

另一方面由于妇联活动的社会化趋势,使今天的每一基层妇联组织都在积极寻找来自体制外的社会性资源,既增加自己的财力,也增加自己与上级对话的实力。今天,基层妇联的活动自主选择空间正在日益增大,其运作方式也日益变得灵活多样,其“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为了组织自身的发展,妇联鼓励基层组织投身市场活动,建立自己的基地和发展资源,但市场之手本身削弱着层级式控制,增强资源交换双方的独立性。

三、妇联组织运作方式创新不力

在变革最容易发生的操作层面,不适应性表现得最明显。以往妇联主要存在方式是通过搞活动,达到团结、发动、资助妇女群众投身于某项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证实自身的作用,并使自己的理念得到普遍的认同。于是每年从“三八”妇女节开始、五月家庭日,“六一”的儿童节、禁毒、环保、爱鸟……敬老,几乎没有停顿,高潮跌宕的活动常常来不及检验和收获,就又匆匆忙忙地被下一个活动赶向前方了。其活动运作方式也基本是运动式的——层层发动、典型开路的群众运动。但是应该看到,当前中国妇女群体已产生很大的分化,每一个利益群体都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社会生活目标,在今天仍然用一个口号、一种号召、一种发动方式已很难达到“全体妇女群众”齐动员、齐参与的目的;其次,市民社会的发展、单位制的衰落。使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和发动妇女的路子已越来越难走通——“层层发动”的方式已开始显出不适应性。妇女参与社会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直接的、间接的,群体式的、个体的,全面投入的和有选择参与的,妇联应该形成新的与此适应的运作方式。

另一个不适应之处表现在与传媒既合作又监督的关系之上。现代传媒的发展使一种文化观念将以全新的方式立体化传播,而妇联现有的宣传运作方式依然是沿袭过去“轰轰烈烈搞宣传”的思路,特别需要对现代传播方式以及妇女受众的接受心理做认真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目前虽然借助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可以取得主流地位,可不断被商业化的传媒为利益驱使,常常巧妙地使用时段切割的方法,把女性的声音“边缘化”,如一年中有关妇女的正面形象传媒只限于“三八”节前后出现,或只能嵌入覆盖率有限的、非黄金时段的栏目。其余在妇联无法直接影响的时间中,妇女通常只是作为社会问题、作为卖点被传媒使用,结果尽管在“妇女时间”内宣传“攻势”声势浩大,但很难传递到“妇女圈”以外。而那些把女性商品化的软性节目甚至明目张胆地宣扬男性中心的节目、广告无所不在,很少听到来自妇联的对男性中心主义思想批判的声音。是敏感性不够还是难以把握与传媒既合作又监督的尺度,难以一概而论。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妇联系统办的妇女杂志也在商业化的浪潮中,放弃了女性主义的原则。

猜你喜欢
新挑战
以分类考试为主导的招生模式为高职英语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红色精神: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有效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