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生赏识教育

2009-04-17 03:13舒红香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4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

舒红香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并结合赏识教育的理论,探索教导高职学生的有效途径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赏识教育入手,是高职生教育的一个很好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特点;高职生教育;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209-02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一)基础知识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来自中专、职高、技校等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而进入大学后很多课程是以中学知识为基础的,在知识衔接上出现断层,所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快适应大学学习。久而久之,学习目标难以达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学生从未给自己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很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不知道如何高效率地分配时间,学习效果不佳。

(三)心理问题较多

高职学生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不佳,不能被普通院校录取,退而求次读职业学院,因此往往是非完全自愿的或是被家长所决定的被动式的无奈选择,这种高考失利的挫折感与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使得他们对所就读的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感,加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甚至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或茫然而无所适从,或欲另辟蹊径,寻求他途。笔者曾接触到班级有学生迫于家长压力而选读本专业,然而自身所偏好的是其他学校的专业,因此对于所就读的高职学校缺乏兴趣,直接的表现是学习缺乏动力,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也有学生初入校报到后一段时间情绪不能稳定,欲返高中复读以求来年再战。

(四)角色转变,无所适从

与高中严格的管理相比,高职相对宽松和开放,多数时候学生需要自觉学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培养自学能力。在生活上,学生需要独立面对很多问题,这对于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来说无疑是令他们很头疼的一件事,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角色转换。

(五)重实践轻理论

高职院校强调“能力为本”,重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于是许多学生片面理解为突出技能,忽略理论,误以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善于动手操作就行,理论课则扔在一旁,很多学生认为像英语这样的课就是用来对付考试的,以后根本用不上,因而轻视英语学习。

二、赏识教育的本质及理念

(一)赏识及赏识教育

在百度百科中“赏识”的意思是: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而予以赞赏。赏识教育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和重视下,在著名教育专家方明、朱小曼及当代教育家杨瑞清等一批仁人智士直接参与和帮助下,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赏识教育倡导者周弘老师全身心致力于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普及推广。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

(二)赏识教育的基本理念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老师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老师希望学生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不行时,老师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赏识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即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学习好的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越来越爱学习,成绩变得越来越好;不是成绩差的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成绩差的孩子越来越越讨厌学习,成绩越来越坏。

三、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教导高职生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作为任课老师而言,要尽早尽快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赏识评价。

(二)调动学生主动性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一种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转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几乎都由教师唱独角戏的,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从绝对权威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安排;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大胆表述出来,可以质疑课本、质疑教师,大家一起讨论,寻找正确答案。高职学生思想渐趋成熟,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时候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既能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能使思辨能力得到锻炼。

(三)给予学生公正、客观、激励的评价

教师必须倾听学生的回答,认真观察学生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回答和形体语言迅速做出分析,把握要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学生以恰当的赏识性评价。所谓恰当的赏识性评价,是指教师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明白受到赏识的确切原因,让学生心领神会,体会成功和纠误后的快感,进而产生自信自强的信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不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注意观察学生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律做出简单的、表面化的肯定性评价,如:“很好”、“非常好”、“正确”、“非常正确”、“good”等等,结果学生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所谓赏识性评价也就落不到实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效果甚微,或说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正确使用赏识性评价,给予学生公正、客观、激励的评价,才能达到教师预期的结果。

(四)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多给予表扬和鼓励,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并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内容和方法,适应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难度过大只会打击学生,让他们没有信心,而难度降得太低又会使学生自高自大。比如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提问时增加难度,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对于成绩比较差的班级,要有耐心,将难题分解,由易到难逐步过渡。

(五)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老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

课间休息时间,许多老师都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或者到教室外去,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那45分钟。这样容易与学生疏远,产生距离。老师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学生的生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赏识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是培养教导高职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主要是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引导,以促其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自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容忍和放纵,也非让学生产生自负情绪,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还应当灵活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的。同时,在实施这一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故而有言日:教育者的眼睛应该是美学家的眼睛,会从平凡乃至丑陋中发现美。教师的头脑应该是哲学家的头脑,会辩证地去看学生及其行为,并得出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
赏识,让课堂生成更精彩
尊重 鼓励 宽容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