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问题解析

2009-04-21 05:17
农民科技培训 2009年3期
关键词:农产品土地农民

30年来,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村发展成就巨大。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为此,记者就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专访了农业部部长孙政才。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着力解决各类突出问题

问: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将具体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关键是要采取综合性措施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国家粮食安全的分担机制:抓紧实施粮食战略工程,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政策,逐步取消主产区资金配套:提升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自给水平不下降;坚持放开市场,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提高全社会节粮意识,强化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节粮措施;加强粮食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改善全球粮食供给作出贡献。油料、棉花、生猪等其它主要农产品,也要针对其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

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资源环境的保护。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域生态资源养护,开展增殖放流: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理解土地流转政策

问:农村土地问题,尤其是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答: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改革30年最重要的制度成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这是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和实现农业集约化的现实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这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在长久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更多地关注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建立健全流转市场,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采用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需要强调的是,对土地流转政策要全面理解。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形式可以多样,时间在承包期限内可长可短,但底线是“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总之,土地流转要协调好国家、农民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要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还要保证经营者效益。

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

问:针对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当如何应对?

答:近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据我部调查显示,2007年,农民转移就业达到2.26亿人。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对我国经济社会包括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新情况、新变化。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变为农产品消费者,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在农业生产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既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又导致一些农户退出传统的农业生产领域。在农业经营方面,随着从事二三产业的机会增加,农业兼业化现象日益普遍。这虽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普遍增加,但也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更使得一些地方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既面临新机遇,又面临新挑战。,今年以来,农民外出就业出现了新情况,值得关注。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重大挑战。欧美金融危机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远超出各方面的预料,严重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造成我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凸显等等。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造成大批农民工返乡。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尤其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据农业部最近对安徽、广东等11个劳务输出、输入大省120个村的典型调查,今年10月底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工人总数比上年减少6,5%,实际减少的主要是外来工。对这种形势变化,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跟踪关注,尽早谋划对策。因此,要创造良好环境,加强服务,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积极围绕农民转移就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培训;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业,广泛开辟农民就业渠道:加快推进扩大内需、加强农业的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返乡引发的土地纠纷问题。

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我国农产品质置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我国农产品如何做到让大家吃得完全放心?

答: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这几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很快,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也是放心的。但是,我国正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加强市场秩序、道德体系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产品质量问题的隐患还比较多。与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相比,与技术性贸易

壁垒日益加剧的国际贸易形势相比,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全国有2亿多农户,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产加销环节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不利于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监管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形势的要求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如何既确保农产品总量供给和结构平衡,又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需要积极探索完善中国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农产品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的协调统一。必须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加快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落实各环节监管责任,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投入品管理和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加强质量安全认证:强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提高监管水平。

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

问: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始终保持一定增速,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一问题将如何解决?

答: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一方面要推动农业向深度、广度进军,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矛盾。关键是要建立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今后促进农民增收需要付出多方面努力。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除了稳粮增收、结构调整增收以外。要努力促使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理顺农产品价格关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要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除了要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入大中城市就业,更重要的是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要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加农民的补贴收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享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政府责无旁贷,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中国农村致富信息网

猜你喜欢
农产品土地农民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我爱这土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产品争奇斗艳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