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城沧桑三十年

2009-04-21 05:17
景德镇陶瓷 2009年1期
关键词:瓷都景德镇

文 斌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瓷都人,亲身经历了景德镇三十年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三十年前,景德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小镇,北抵观音阁,南到小港嘴,东边以黄泥头为界,向西不过昌江河,若除去东郊地段,如此的城市规模与解放前的城区范围相差无几。粗略地看,城市主干道只有三条,东西向的珠山中路与南北向的中华路、中山路构成了一个“土”字型的道路框架,无意中彰显了“草鞋码头”的“土昧”。外地人来景游览,仅一个上午便可以走遍整个市区。公交车只有一条到黄泥头的线路,那时的小孩子花5分钱坐一趟公共汽车,无异于现在的小孩子到游乐园坐一趟过山车那样快乐。城市向外伸出的道路有三四条,但只有206国道是柏油路面,其余的都是砂石质地,汽车驶过,后面拖着一条长长韵“黄龙”。

当时的民居多是低矮的平房,二层以上的住房则是木板楼面。街边里弄随处可见祠堂、古院。属于明清或民国的历史遗存,由于年代久远,显得陈旧而破落。里面常常挤住着四五户人家,共用着一个厅堂,尽管环境幽暗闭塞,人们却相安无事,吃饭时,虽可以互相闻香,但备家的私事也容易“泄光”,让人“分享”。那时,全市最气派、最高的建筑是景德镇饭店,上下共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走进饭店,镇巴佬仿佛进了北京的中南海,登上顶楼,便有一览瓷城的“壮怀”。

当时的商店也有特色,所有的名称都非常响亮,如“红旗”、“前进”、“跃进”、“解放”、“光明”等,无一不有时代的特征,虽然多数与瓷厂同名,但镇巴佬决不会混淆。三十年前的景德镇,即使是国营商店,也大多使用木板排门一一现在一些偏僻的街道仍有少量的留存,那是当时店面的真实写照。如今在一些仿古建筑街面上,也有许多木板排门,由于做工精致,决非三十年前的可比。当时每到早晚开关门时,噼噼队叭的门板撞击声,不绝于耳。尤其在清晨,与倒马桶、垃圾时的铃铛声,卖菜小贩的吆喝声,相互混杂,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城市气息。

那时景德镇最大的国营商店是东方红商场,位于珠山中路最热闹的地段,却经常是门可罗雀,货架上的商品屈指可数,服务员闲坐着,男人抽烟,女人打毛钱,只有年长的服务员才会偶尔走过来应付顾客。

记忆中,那时的昌河水特别清澈,水底卵石毕现,游鱼如织,水草摇曳。古老的浮桥与现代的昌江大桥,互相呼应,显示了一种时空的跨越。早晚时分,家庭主妇便手挽搓衣板。提着一篮衣服,三三两两来到河边。她们找到合适的位置,跪伏着身子,就着河水洗刷起来。岸边很快排成了长长的一列,俗称“拜港”。一时间,捣衣声、谈笑声,此起彼伏。河流上游对岸的三闾庙古码头边,山色如黛,绿草茵茵,洗衣洗菜的村妇静静地踏阶而下,显得悠闲而自足,全然不理会下游的热闹。如果把城区河边的洗衣场景比作一幅世俗的风景画,那么,三闾庙古码头边的农家女更像是一首浪漫优雅的田园诗。

与清新的河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东南部的林立烟囱。煤窑燃烧时,上百座大烟囱喷云吐雾,滚滚的浓烟有时像蔽目的黑云弥漫在城市上空,那景象真是令人恐怖。一我们向世界奉献出精美的瓷器,却让自己陷入了污染的泥淖。

弹指间,时光列车进入了二十一世纪,镇巴佬蓦然回首,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也在岁月的更迭,己沧桑巨变,换了人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直通远方,一座座广场大气磅礴,一块块文化山墙闪着瓷文化特有的瑰丽光泽。走在瓷都大道上,我们已经找不到三十年前的城市痕迹,宽敞路面上疾驰而过的牢辆,时时提醒着我们:这是二十一世纪的速度!新城区建设如火如荼,老城区改造日新月异。改造后的老城区,有的依稀可以找到过去的影子,但也只是时尚主旋律中的小插曲。今天的瓷都,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迎候着八面采风,眼花缔乱的广告设计传达着浓郁的商业氛围,琳琅满目的超市商品折射着现代都市充裕的生活享受,风格独特的城市雕塑则展示了瓷都人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曾经污染城市景观、破坏生态环境的瓷厂烟囱也在城区中消失,湛蓝的天空又出现了自鹭翩翩掠过的身影。

瓷都的白天够美了,而瓷都的夜晚更是溢彩流光。闪烁的霓虹灯变幻着绚丽的色彩,跳跃的音符激荡者年轻的梦想,动感风情融入了瓷都人的时尚生活,铿锵的节奏表达了迥异于三十年前的气质和风采,

今天的瓷都正向着更美更和谐的现代都市迅跑。

猜你喜欢
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千年瓷都如何再续传奇?
我的家乡景德镇
千年瓷都: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再访“瓷都”:大师的幻灭
形美·神足·道正——以优秀节目彰显电视人的“文化自信”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镇写意
“瓷都”的资源优势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