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贵州》序

2009-04-21 03:59龙志毅
贵阳文史 2009年2期
关键词:张之洞贵州

龙志毅

在张之洞诞辰170周年之际,贵州省和贵阳市史学界举行学术研讨会,以纪念这位从贵州走出去的近代风云人物、历史文化名人,并且进一步地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是很有必要的。

从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成为列强侵略宰割的对象,加上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7年的英法联军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战争、1904年在东北的日俄战争等,中华民族遭到了列强的蹂躏和践踏,为挽救国家民族的灭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千辛万苦地向西方学习,寻找救国救民的途径,为此进行长期艰难的探求。张之洞就是其中的一位。

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1837年出生在贵州贵阳,当时其父张瑛任贵州安顺知府。张之洞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县)长大。幼年以胡林翼、韩超为师,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全文刻于安龙招堤之半山亭。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咸丰二年(1852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同治三年(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

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地将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精华兼取并蓄,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将工业文明引进农耕文明之中,谋国家振兴之策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并首次对“中体西用”理论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在他的为官一生中,不仅能做到公正谦和,知人善察,清廉律己,识拔奇才,勤于政事,一身正气,无片刻暇,诗文皆辍笔,并在主政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政绩。1873年,任四川学政,奏设尊经书院,促进了四川教育的发展;1884年任两广总督,起用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1889年调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芦汉铁路;1906年晋协办大学学士,有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清王朝腐败到不可救药的时候,他以一篇最精辟的论述《劝学篇》启开了一条新学旧学两不偏废的循序渐进之路。

作为晚清重臣、封疆大吏,张之洞创下了一系列记录:他创建了汉阳铁厂,被誉为中国的“钢铁之父”;创建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被誉为中国兵器工业的先驱;他是中国近代铁路的开拓者之一,是当时主持和修建铁路最多的人;他是中国率先引进外国机器铸造银元的人,并且是中国体制近代化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是中国近代新式军队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制定的学堂章程开创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他是留学日本的倡导者,并且派出留学生最多的人;他主稿的变法奏折开启了清末新政。毛泽东曾将张之洞誉为旧中国的大实业家之首,并语重心长地叙述道:“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好的”。

张之洞出生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三年,他辞世后仅两年,清王朝就在武昌起义的枪声中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张之洞在其60多年的为官生涯中,一方面在大清即将覆灭的这艘破船上,历尽曲折和艰难。另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无时不在,无事不与。可以说他的一生,不仅与晚清相始终,也是一部饱含血泪、顽强抗争的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和象征。

张之洞生于贵阳,长于安龙,对黔地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贵州贤哲前辈郑子尹、莫友芝十分敬慕。任两湖学政时,曾聘莫友芝主讲文昌书院。任四川学政时,又召郑子尹之子郑伯更人幕,在四川广泛传播郑氏父子之训诂小学:任两广总督时,又聘郑伯更任广雅书局总纂,令刊印郑子尹、郑伯更父子的著作;任湖广总督时,数次来函,礼聘贵州大儒雷廷珍去武汉主持书院;晚年在京任大学学士时,还派专人押运图书数千卷,赠送给安龙的高等小学堂。这些行为都说明了张之洞对贵州的一片深情。

“天下艰巨之事,成效则俟之于天,立志则操之在己。志定力坚,自有成效可观”。张之洞的一生,值得我们仔细地、客观地、全面地去认识。在感受那个时代民族危难屈辱和历史人物悲壮凄凉人生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前人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系省政协原主席,贵州省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熊源,李守明

猜你喜欢
张之洞贵州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张之洞被“教育”
贵州教育出版社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的B面
国家领导人与贵州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