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阵前旧时友

2009-04-24 09:51
文史月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朱德蒋介石部队

柯 云 丽 阳

(一)不打不相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原名玉阶,1886年12月1日出生在四川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他读私塾的学堂门前有条名叫新河的小河,河中滩潭俱多,他和同学们常去新河的平潭中游泳,打水仗。可没想到,一个财主的孩子张二水仗着练有一些拳脚功夫,自称“河蛟”,结集了几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欲霸占这个河面,不让穷孩子洗澡。穷孩子若要下河,先得向他们跪下乞求,否则要挨他的拳脚。

朱德知道以后十分气愤,对同学们说:“这是个么子世道,种田受气,做工受气,难道洗澡也受气吗?我偏要改改这个规矩!看看那姓张的小子有几个脑壳。”

一天放学后,朱德特地邀了几个穷孩子跳进河中平潭里畅游起来,还不时大声地唱着歌儿。“河蛟”张二水发现这个情况,赶忙带上一帮富孩子来到河边,对身边一个留长辫子,名叫范石生的矮胖子吩咐道:“你给我认认看,是哪个臭小子领先下河的,快给我张爷爷下跪赔个礼,否则,别怪我拳头不认人了。”

早已气满喉的朱德从水中一个鲤鱼打挺腾地站了起来,对着他怒吼道:“不要嘴巴里衔狗屎,河是地上生的,水是天上落的,我看谁能把这条新河一口吞得了?有种的下水吧!”

他的话刚落音,“扑通”一声,矮胖子气势汹汹跳下水,扑向朱德。朱德机灵地钻入水中,转到矮胖子身后,揪住他的长辫子把他的头按进水里。

矮胖子吃了大亏,苦苦哀求:“饶命呀!饶命……”朱德又把矮胖小子从水中提起,厉声问:“新河还是他张家的吗?”

站在岸上的“河蛟”小霸头仍不依不饶:“不是我们的,还是谁家的?”

朱德又将矮胖子头压在水中:“倒底是不是你们的?”“河蛟”见大事不妙,这才说:“不是不是。”朱德又问:“你这个张二水以后还敢不敢胡来?”

张二水和矮胖子同声说:“下次不敢了!”“还称不称河蛟?”“不敢了。”

朱德惩治了“河蛟”,河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个故事也就传开了。范石生也成了朱德的亲密同学,两人相互取长补短,成绩均名列前茅。

后来,朱德和范石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一所体育学院。朱德胸怀大志,热爱体育,苦练武艺,1907年20岁时毕业,离开了学校。他和四个朋友回到仪陇县立高小,教授新课。

朱德认为要想救中国,除了坚强的体质外,还要有科学文化知识,一进校就改革旧课。他的主张首先得到范石生的支持,也得到了众多的学生拥护,可顽固的旧私塾却咒骂“新学问野蛮,有损国粹”。豪绅秀才之流还造谣说:“一个姓朱的和一个姓范的新教师,教体育课时,叫学生脱光衣服,做柔身操,让孩子出丑,这上的是什么课?下流课,简直有失国体。”

旧势力人多势众,竟把事情闹到县太爷那里。

朱德昂首挺胸,慷慨陈词:“体育课保持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只有加强青少年身体锻炼,才能打败侵略者,挽救中华民族,避免印度亡国覆辙。”

范石生也挺身而出为朱德助阵,朱德获得胜诉。

然而旧势力并不甘心,一个人称“小老大”的魔头仗着自己有一身好拳脚,雇用打手将一桶大粪倒在校门口,还指使人在街上殴打新学师生。朱德气愤万分,与范石生一道带领学生手持棍棒,冲上街头,痛打魔头,并将他扭住送到官府。“小老大”见不是朱德和范石生的对手,只好认了错,赔了礼。打这之后,学校平静下来,一派春色。

(二)并肩战斗

不久,朱德和范石生投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他俩刻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毕业后都分配在蔡锷的新军担任军官。

1911年10月30日,朱德和范石生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推翻清朝的武装起义,与范石生并肩作战,锋芒初露,二人被誉为少年英雄。

1913年,朱德和范石生同时升任营长,二人用火攻把顽抗的蒙自惯匪头子方位一伙烧死,为民除了大害。

不久,朱德和范石生同时加入同盟会,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分别担任第六、七支队长兼第三、四支队长,与素有虎威将军之誉的曹锟交战。二人身先士卒,部队以锐不可挡之势直捣吴佩孚司令部,大获全胜。

在一次战斗中,他俩只带了两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迎击敌人。他们一方面指挥炮兵重炮轰击,一方面巧布迷阵,指挥步兵在战壕前沿摆上一排排人头大小的石头,在每块石头上扣上护国军大沿帽,敌人远远看见,以优势火力向大沿帽拚命扫射,消耗了大量弹药,导致攻势锐减。这次战斗苦战20多天,歼灭4000多名敌人,朱德被誉为少年虎胆,威震中华,范石生也立下战功,显露锋芒。

忧国忧民的朱德目睹国势日衰,外侮频仍,陷入了徬徨苦闷之中。恰在这时传来俄国10月革命一声炮响,看到了曙光的朱德断然辞掉滇军混成旅旅长,于1922年10月到达巴黎。当他得知周恩来正在德国组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时,便匆匆从巴黎赶到柏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光明的革命大道。而范石生阴差阳错,投靠了国民党。从此,两人失去了联系。

南昌起义后,朱德、陈毅随即率一部分部队南下广东。9月下旬到达赣南信丰时,部队仅剩下700多人。敌人大军压境,时到隆冬,官兵们穿的还是南昌起义时发下的单衣短裤,粮食、薪饷均无着落,尤其是枪枝弹药、被褥、医药没有办法解决。

正在此时,忽有战士前来报告,驻在粤北韶关、湘南汝城、资兴一带的是范石生第16军。朱德听此信息,不禁精神为之一振:“是范石生这个冤家!”他俩虽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范石生的态度仍然很好,由于与朱德的同学感情至深,即使在南昌起义前,也一直与共产党保持着秘密联系,至今该军还留有共产党员。而且范部的3个师长,又是朱德在讲武堂任队长兼教官时的战友,看来有这些同学及师生关系的情谊,可以利用他们开展统战工作,或许收到效益。

朱德将这个想法和陈毅、王尔琢等同志商量,大家认为范石生不属蒋介石嫡系,多年来蒋介石一直对他有吞并之心,并几次逼他就范。西南的桂系军阀和守北的湖南军阀都在挤他,妄图夺走他仅有的一块小地盘。范石生寄人篱下,孤军无援,也想找到可靠的盟友扩大自己的势力,捞取和蒋介石讨价还价的本钱。于是朱德以个人名义给他发出密函。果然不出所料,范石生立即派在他部队工作的共产党员韦伯萃来到上堡与朱德联系,表示极大的诚意,希望同起义军合作共事。

正当这时,我军内部出现极大的分岐。相当一部分同志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范石生虽然与蒋介石有矛盾,但毕竟是国民党的军队,是共产党的敌人,我们与敌人合作,就是右倾投降。其次,范石生已被蒋介石收编,部下官兵作风腐化,军纪败坏,把我们的部队编入他们的行列,就会使我军掉进军阀染缸,到时捉鸡不到反蚀一把米。

(三)难中救人

朱德听完这些意见,引导大家全面辩证地看问题。他说:搞合作要看对革命有无利益。今天与范石生搞统战,很有必要。即使范石生不能变成我们长久的朋友,若能使他暂时中立,对革命也是有好处的。有的同志担心合作后,部队会近墨者黑,这个考虑是对的,不过只要我们坚持组织上的独立、政治上的自主、军事上的自由这三大原则,这个问题是可发解决的。

朱德这一正确主张终于得到了党组织的批准。当即朱德又给范石生写信,表示愿就合作事宜进行谈判。

11月中旬,朱德接到范石生的回信,信中写道:“春城一别,匆匆数载。兄怀救国救民大志,远渡重洋,寻求兴邦立国之道;而南昌一举,世人瞩目,弟诚感佩良深,今虽暂处逆境之中,然中原逐鹿,各方崛起,鹿死谁手,仍未可知。来信所提诸论者,愚意可行,弟当勉力为助。兄若再起东山,则来日前程,不可量矣!弟今寄人篱下,终非久计,还欲与兄共商良策,以谋自立自强,希即枉驾汝城,到曰唯处一晤,遄此恭候。”

朱德读罢这封热情洋溢的信后,立即召开党的会议,提出亲往汝城谈判,陈毅、王尔琢等一致赞同。次日,朱德步行90多华里,来到汝城,先与范石生部47师师长曾曰唯洽谈。曾系朱德学生,凭着旧日师生情谊,朱德向他讲述蒋介石和范石生之间的矛盾和利害得失,打消了曾对合作的顾虑。当晚范石生从乐昌赶往汝城,于第二天进行了正式谈判。朱德特别明确提出;“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党什么时候调我们走,我们就得什么时候走。你们给我们的物资补充,我们表示深深感谢,但物资完全由我们支配,我们的军政和训练工作等,也按我们的办,贵军不要干涉。”

经过两天的谈判磋商,范石生完全接受了朱德提出的条件。朱、陈部队暂用“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团”的番号,张子清、伍中豪率领的部队暂用“十六军四十七师一四二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名义上任一四○团团长兼四十七师副师长。范石生除同意朱德提出的三条原则外,还先发给他们一个月的薪饷,每支步枪配200发子弹,机枪配1000发,每人发给一套冬装及毯子等物资。朱、陈部队顺利解决了给养困难、弹药缺乏、无医无药等大问题,部队迅速发展到2000人。

毛泽东对朱、陈利用敌方矛盾分化瓦解,通过统战工作争取和团结朋友的作法作了肯定。然而当朱、陈部队驻扎在汝城的关键时刻,也是湖南、粤北地方党计划在12月中旬举行“湘南起义”之际,朱德突然接到中共中央来信,指示部队于12月15日赶到广州支援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只好推迟,朱、陈部队随即挥师南下。刚到韶关近郊的犁头铺,就听到广州起义失败的消息,朱德只得在犁头铺住下,并决定借此机会,对部队进行修整训练。

1928年1月3日,朱德接到范石生一封紧急密函,说“合作一事已被告发”,希朱德从速离开,并建议“多走大路,勿走小路”,“来日方长,后会有期”。随后,范石生又给朱德送来1万块银洋和10箱子弹。后经了解,朱德才知道,原来十六军教导团团长是蒋介石安插在范部的亲信,他将朱、范合作之事密告蒋介石。正在紧急围剿共产党的蒋介石立即电令广东李济深,责成范石生“将朱德部队就地解决”,而范石生对朱德不忘旧情,巧守中立,使朱德安全撤出险境。

(责编 王兵)

猜你喜欢
朱德蒋介石部队
蒋介石:我敬佩一人、畏惧两人
俄部队军演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儿在部队又立功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
蒋介石要兼职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