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二十世纪以来女子教育发展之比较

2009-04-26 03:32谢蕾蕾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学校教育美国

[摘要]二十世纪以来以来,我国的一些仁人志士一直在为争取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断努力,美国的女子教育也进行了不断改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各国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中国和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重新审视女性教育的社会角色地位,本文试图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中美近代的女子教育改革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更适合当代我国女子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美国、女子教育、性别角色、学校教育

自独立之日起,美国就一直进行着女权斗争,然而直到20世纪,随着工业社会的急剧发展,美国妇女才最终赢得了选举权。随后,美国妇女纷纷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美国妇女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而这些极大地加速了美国男女教育的平等,1900年,美国已经开设了允许女子学习的研究生课程。60年代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堪萨斯学院和萨拉劳伦斯学院率先开设妇女继续教育中心以保证分娩后的妇女能够重返工作岗位和方便更换工种。1975年,美国教育修正案正式生效,为美国妇女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利奠定了法律基础。教育修正案第九部明文规定:“今后不准以性别为由,排斥、剥夺和歧视美国公民参与政府资助的任何计划或活动。”至此,美国妇女争取平等教育权利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1977年,美国大学录取女生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男生。大学里开设了许多关于妇女问题的新课程,并展开了妇女问题的研究。尽管美国自1979年起草的宪法平等权利修正至今尚未正式通过,但是在学校教育中,维护女生教育的努力一直在不断持续,并在1992年发布了妇女联合会专题报告:《美国中小学女生教育的缺欠》。

与此同时,至20世纪初,中国民间创办女子学堂已形成一股不可扭挡的社会潮流,1901年苏州兰陵女学成立;1902年严复于天津创办严氏女塾,蔡元培开办爱国女学,1903年,杨白民于上海设立城东女学。这些学堂的建立一方面瓦解了晚清政府对男尊女卑观念的固守,另一方面极大的开启了我国几千年来对女子无权受教育的禁锢之门。随之颁布的癸卯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立蒙养院,接收女童。1907年3月8日,学部奉旨订颁《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为对葵卵学制的补充。章程规定,女子小学堂分初、高两等,学制各4年,凡女子小学堂学生,律禁止缠足。女子师范学堂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初办时先设于省城、府城,允许民办,学制亦为4年,这样搭成了一个学制总共12年,以略高于初中程度的女子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以国家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民国建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的反封建革命一一新文化运动,妇女解放、女子教育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解放。1919年,我国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高等部成立,蔡元培也于北京大学'一一中国最重要的名牌大学开放女禁,并在1920年2月,第一次招收9名女生入文科旁听,开创了中国大学内男女同校的先例。不久,所有大学都开始招收女生。建国后,尽管我国教育曾一度陷入迷惘状态,但是很快便恢复了发展。女子在教育上获得了与男子几乎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中美两国的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社会变迁的方式及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那么在对女子教育问题上我们可以进行如下比较:

一、教育目的

我国的女子教育相对而言处于一种弱势的状态,中国所具有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女性教育的原动力不仅是来源于宗教的启蒙,而更多是来源于对封建文化束缚的反叛。女子教育权利的获得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除当权阶层对女性的有色歧视,清政府进行学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政治性安抚新兴势力,为了巩固统治,而并非为了改善中国女性的不利地位。民国时期一系列的女子教育运动,只能部分改变女子受教育的困境,并不能革除女子劣势。教育的目的是只是为了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女子教育是为了增强党的力量,实现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男女才真正获得了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比之下,美国的社会形势比较安定,由于工业化社会的高效率追求附带的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社会劳动分工更加精细,女性地位的不断上升,使得美国学校女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化大生产必须的各类人才。

二、教育内容

我国的女学教育内容在建国之前要么是晚清时期的礼节风范、修身养性、节制隐忍,要么是出于革命需要,教育一些生产、纺织及某些革命战术知识。建国后,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男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性别划分,课程开设多种多样,女子开始从事各行各业。同时,我国还开设了女性学学科,专门研究女性。“社会性别”是女性学学科的核心概念,它从制度的层面上剖析男女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妇女的角度重新审视有关人类社会的一切研究领域包括自然科学领,纠正其或明或暗的存在着的拒斥妇女以及被划入“女性范畴”的视角和价值观念偏差,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型学术体系。而美国学校使用的教材中的性别角色非常明显地反映出社会文化对两性的定型看法。美国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借助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手段向学生灌输性别歧视观念,导致许多有关妇女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的偏见通过对学生宣传的途径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 1984年“全国外语教师委员会”主办的课程公平化问题研讨会揭示了美国教材中常见的性别偏见。“这些性别偏见包括:对女孩子的排斥,对男女性别的模式化,对女孩地位的降低或贬低;给男孩女孩分别角色定位,将女孩形象限于被动、柔弱、愚笨、服从、限制了女性的个性、能力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这种影响会从不同方面促进两性学生角色的分化。我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部分边远地区由于受条件限制,会采取复式教学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方式,男女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享受同样的资源和权利。美国尽管拥有非常

优越的办学资源条件,但限于人口压力,班级授课仍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只是在美国课堂,师生之间的性别偏见比较明显:首先,教师与男女学生的交流分配不公。第二,老师对男女学生的评语不一致。老师慎重而全面的评语不但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的自尊感。老师对男女学生评语不一,是造成女生学习缺乏信心的原因之一。第三,课堂活动的安排。美国学校往往倾向于选择更吸引男生的课堂活动,教师选定的课堂报告形式也常常是男生更擅长的形式。

除此之外,在社会伦理方面,我国的女性更崇尚圣洁美德,男女学生之间在情感上比较克制,理性。然而美国学校中男生对待女生多有不敬之处,中学生中,性骚扰现象不断增加,大多数情况下,性骚扰的肇事者是男生,而受害者是女生。性骚扰事件不但说明性行为问题,而且也说明权力和权威问题,因为被骚扰者通常都没有骚扰者所具有的优势。总之,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深刻的文化传播不仅逐渐使人们形成自我性别意识,而且也让女生不自觉地接受这些意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女性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走。以男性为主流的社会角色以及学校教育的角色性别化使得女性陷入“性别刻板”的状态;而传统观念中固有的女性的学习能力不如男性,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内容,从学习方式到学习态度,女性总是以一种体验者而不是一种决策者体现价值,从而陷入“性别屏蔽”之中。种种教育方式使得女性的话语权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这些问题,美国实施了“消除玻璃屋顶”教育战略。美国通常把男女之间在教育权利与地位上的差异叫做“玻璃屋顶”(或称玻璃隔膜)。如何消除这玻璃屋顶,美国许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们在综合了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以下战略性的建议。

1、帮助女学生有效地面对现实生活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美国在教育改革中深刻认识到:学校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应付生活现实的能力,这也意味着年轻的女子必须掌握使其成为有效的家庭成员和优良的社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和思想。

2、教育并鼓励教职员工把性别公平化及其意识贯彻到学校各个方面教师的水平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质量。美国政府要求,各州教师与行政人员资格的授予标准以及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鼓励教职员工为性别公平化及多元文化教育作出努力;师资培训不再延续以男性为标准的课程。

3、政府部门应加强教育立法,应确保妇女在教育决策和管理上所占的公平比例,保障她们在参与管理和决策上获得平等权利。

我国的女性教育则侧重于政策立法,以保障不同社会角色公民权利的实现,同时也加强了儿童教育的均等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尊重女性,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总之,中美女性教育发展历程为世界女性平等地位的获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于社会发展的道路不同,其各自对女性教育的关注核心难免有别,但是都是为作为社会之重要群体的女性独立而奋斗!

参考文献:

[1]董春.西方女性主义对现代教育的批判[J].教育育人,2002,(22).

[2]王政著.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195.

[3]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大学学报,2000,(7).

[4]王斌华.浅谈美国的妇女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1996,(1).

作者简介:谢蕾蕾(1985—),女,河南西平县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系硕士,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教育。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学校教育美国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