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网络治教的新时代

2009-04-26 05:29
江苏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民意网民学校

孙 宁

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新课程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校园网络教育问题案例出现在教育行政领导者的面前:

网上声讨领导、老师的人格道德、教学质量、理论水平……

网上质疑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师资配备

网上发布不利于学校建设与管理的负面图片、文字

网上公开同学的私人信件、个人隐私。甚至进行同学间的恶语相加……

当网民通过互联网以不同的形式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或者消极干预时,一切封闭的、传统式的教育管理体制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而面对网民的教育质问、教育讨伐、教育监督,作为学校教育的行政领导。应该如何面对、如何引导、如何利用网络呢?

一、“举轻若重”,善待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

网络民意固然可能掺杂许多无效、偏差、虚假甚至恶意的成分,但在更多时候、更多情况下,由于网络淡化了发言者的身份,消除了言论表达的顾虑,呈现个体间水平的、对等的互动形式,因而更容易发出近乎原汁原味的民意声音。尤其是来自基层和弱势群体的民意。更值得珍视。比如:

堂堂省星级学校开办“实验班”,优秀的师资都配备到了两个“实验班”,我的孩子最多考到全市450名,我的孩子怎能进入“实验班”呢?这样做公平么?这不是逼迫我们把孩子转向外地的好学校么?

帖子的发出者。对孩子上本地的重点高中忧心忡忡。这个帖子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民意表达。如果说,当网上各种声音、信号、色彩争先恐后地掠过眼球和耳根的时候,我们需要举重若轻、在战略上藐视的话,那么面对非常真切而具体的“这一个”问题,我们又需要举轻若重了——要溯本求源,反求诸己。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如果网民反映的问题属于道听途说、“莫须有”的。还需要尊重吗?答案是肯定的。假传闻背后隐藏着真民意。按照舆论学的理论,传闻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除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模糊以外,还在于传闻所包含的信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意愿产生了冲击——要么是符合民意期待,激起了网民的共鸣;要么是违背了民意期待,引起了网民的集体反感。上述的家长反映学校办“实验班”的问题,即使子虚乌有。但也绝不是空穴来风——在一些时期,一些地方,有的学校不就存在着违背教育公平的所谓“实验班”么?飞短流长不足为信,但是埋在学生家长心里的恐惧和忧虑都是切切实实的。

教育是第一民生大事,我们要善待来自网络的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学校的一切现象和问题总处在社会舆论、公众评说的风口浪尖,面对网络舆论蓬勃发展的现实,如果我们是不谙互联网的“新文盲”,抑或缺乏积极应对的意识和能力,无形之中就会成为虚拟世界的靶标,也有可能因言行不当而陷入网络舆论的旋涡,以致唇焦口燥、精疲力竭,进而产生一定程度的“网络恐慌”。

事实上。教育生活中通常存在的师德不高、师能不精、师绩平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也与学校封闭办学、广大群众参与办学程度不高、话语权不足有关。互联网的诞生恰恰给网民提供了一个与教育工作者对话、交流的广阔天地。可以预期,随着网民和一般群众参与学校事务、监督学校的意识和热情被唤起。随着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需要越来越多,他们将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地向开放型、服务型、民主型的方向转型,一种符合公民社会要求的、公民本位的新型治校、治教方式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所以,尽管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但它是现实社会的折射。面对网民的帖子,我们应该从宽容宽怀出发,正确看待,正确理解。退一步来说,如果我们在网络上尚且不能做到尊重与宽怀,那么,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因此,面对网络,我们首先应该举轻若重,善待原汁原味的民意民声。

二、培育引导,让优秀“教育网民”不断涌现

在网络系统中,一个论坛就是一个广场。而网民则是游走在网络广场上的形形色色的面孔。据笔者观察,网民的言论,有的是实话实说,有的是实话假说,有的是假话真说。有的是假话假说。不论何种类型的网民,其表达的网络民意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而作为一名有定力、有理性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本着引领培育的原则,不仅主动发帖,积极回应,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群众,用坦诚的态度感动群众,还要有意识地培育网民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关注热情,对教育教学支持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从心理上将一批热衷教育发现和教育问题讨论的网民视为我们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战友”、“朋友”,并不断呵护、不断引导和培育,使之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你就能真正带出一批优秀的网民。

这些优秀的网民,有的会像“啄木鸟”,为你发现校园问题;有的会像“马大嫂”,热情地关注校园教育;有的会扮演问题解决的“正义之师”。这样,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就拥有了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网络平台上,对那些扮演着“啄木鸟”、“马大嫂”和“正义之师”的网民,我们更应该努力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愿望,尊重他们的想法。也就是说,作为学校领导要认识到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要及时引导,加强监督,做到善待、引导、培育——尽管他们可能会抓住学校的某些问题不放,并“穷追猛打”,其实,这也正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必需的,我们无法回避和绕过一些教育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此时,我们应该允许并热忱欢迎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如果我们的教育生活中出现了这样一批热心的网民,他们不仅仅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对学校的教育监督,同时还会带动网民集体,促进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支持,并长期关注教育发展与变化。这样,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者,还会担心积极的教育效应、良好的教育口碑不会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听中么?

所以,培育优秀的教育网民,应该从端正对待网民的态度开始。凡是人民群众特别关注的教育事件,都应被学校领导干部视为大事,而格外谨慎。以避免触发“口水大战”。对于校园建设、师资配备等重大问题,或许学校不能一下子解决。但我们也要让网民看到我们在努力,哪怕只是真诚地解释。也能让群众看出一种态度,一点希望,从而收获一份尊重,减少一点怨气,增添一点和谐。而对明显的涉及学生及家长利益的诸多日常问题,学校管理者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绕着矛盾走,推诿敷衍,听之任之。一次,网民反映我校存在着教师业余收费补课的问题,并言之凿凿:

我的孩子在李老师班上,没有参加他的课外辅导班。课堂上。他从不提我孩子回答问题。据孩子说,经常被提问的学生都是课后到他那儿参加辅导的。我们夫妻双下岗……

这位网民指责学校个别教师不提问、边缘化、漠视未补课学生的行为,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们首先在学校公开了学校师德建设上的“八不准”,对课后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的老师进行诫勉谈话。纠正其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同时,进行周日薄弱学科补课,学生申报,由年级组出面组织,费用由学校承担。我们在解决了网民所反映问题的基础上,在校园论坛上公布了相关

的处理意见和改正措施。网民们先是寂静无声地观望,继而群起跟帖,盛赞学校尊重家长的意见,积极为家长排忧解难。而对于这类网民的帖子,如果领导干部不重视,不能及时参与、回复,那么,就会形成网民“事件”,一所老学校也难免会面临“忧愁风雨”。一夜之间“淹没”在网民的口水之中。所以,任何时候,学校领导都要把维护群众正当教育权益、正当教育参与权利的旗帜高高举起,不能让网民的怨气形成危险的“堰塞湖”。这也正是培育优秀教育网民最好的渠道。

三、主动参与,让教育教学空间更加透明

最好的教育是教育过程与管理透明的教育。我们可以设想,家长、学校和社会彼此之间非常透明,没有什么沟通与交流上的障碍。这样的学校将是一个怎样的境界?而网络的出现,为这种“透明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学校管理应该重视与之相关的网络语境,并为建立良好开放的、自由民主的网络语境而努力。

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也必须主动“触网”,增强对网上相关情况的了解研究和反应能力,才能适应民意,进而规范和引导民意,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主导网上教育舆论方向。为此。我们就要主动“发帖”,善于“跟帖”。

首先,要未雨绸缪,多发“宣传帖”。如果学校处处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始终把学生的、教师的、家长的、社会的利益放在心中,为他们说话,网络就会成为自觉保护它的军团。这意味着对于学校来说,重视形象宣传。建设舆论阵地,做事情尽可能“雁过留声”是很有必要的。既然民主管理学校已为大势所趋,那么学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悉可在网上说明它的目的、意义、实施办法、预期结果等等,以求得公众对“我们学校”的同体体认。我市的一所学校经常组织校外教育活动(这在安全教育被重视得异乎寻常的今天是很可贵的),学生家长非常支持。为什么呢?学校在网上口碑一直很好,什么事情他们都习惯于听取网上的意见。而且,他们每一次外出活动都有详细的计划,每一个细节都有具体明确的责任人,还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网络民意是富于感性的,网民们看到学校这么真诚、认真,个个都举起了绿灯。而学校一次次秩序井然、效果良好的活动组织,又奠定了自身与网络民意之间良性互动的基础。

其次,要科学决策,勤发“问计帖”。学校教育教学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根源在于学校的科学决策与科学管理上出现了问题。网络背景下,立足学校行政,我们应该尽力规避“不良信息”,即“不良现象信息”——网上负面帖子的出现,不是信息发布者存在问题,而是学校教育工作本身存在问题。因此,学校行政人员要不断提升科学决策与管理的素养,一切工作要树立互相服务、互相帮助的思想,尊重师生的个性,本着商量着办事、民主决策的原则;同时尊重规律,依法治教,依法治班。依法治校。守住了这些符合公民社会要求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我们就会坦然面对目光如炬的网民。“身正不怕影子斜”,首先要正“形”,其次才有可能正“影”。一所学校被网民发帖指责,称其存在学生因午间聚宴喝酒,举止粗俗且上课迟到的现象。学校管理人员矢口否认,百般辩述,结果导致网上沸沸扬扬,群情如潮——网民们不仅把学校管理不力所导致的一桩桩事件都翻了出来,而且断言学校如此态度发展前景堪忧。时值考试、招生季节,这一件偶发的网络事件竟致使学校招生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几近举步维艰。所以,科学决策,实施科学管理,听取网民意见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如果这所学校做到了,怎么会出现不文明的现象?怎么会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因此,新课堂背景下,我们还要跟上网络治校的新形势,利用好网络,有效地发帖、跟帖,依靠“民意”,问计于“民意”,这是和谐社区关系、为学校注入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挥校园辐射影响的重要渠道。网络民意能打“死”周老虎,能让“范跑跑”低头,学校工作一旦存在问题,如何能扛得起这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网络“暴力”?我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没有问题发好帖,出了问题跟好帖”。

再次,要事后诸葛,跟好“救火帖”。按理说,学校的一切事务都应该是有计划的、精心运筹的,但是在具体的教育生活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学校工作难免出现偏差、疏漏和错误。当一个问题出现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发现,网络上却已风生水起——这不仅是我们的失误,而且说明我们已经非常被动了。事后诸葛远胜于执迷不悟,开诚布公地承认过失,道歉并说明补救措施应该是当务之急。一所学校里教师上课时接、打手机司空见惯,网民反映一名副校长一节课竟接、打手机10多次。学校获知信息后,立即通过学生了解到,网民所反映的情况属实,他们随即在网上说明情况。批评了相关当事人,表达了对网友的谢意和学校领导的歉意,并请广大网民从教师的信息需要和对课堂教学负责两者兼顾的角度给学校出主意、想办法。这样,爱心和理解成为网民和学校之间共同的语言,爱我们的老师,爱我们的学生,推己及人地理解每一个不同角色的人,这种情感占据了主导地位以后,网上的言论也变得格外的温馨和融洽了。

网络是提高学校治教、治校水平的平台,还是洪水猛兽,取决于学校管理者如何对待民意、如何看待网络的作用。从虚拟的态度和行动到现实,距离只在咫尺之间,漠视甚至敌视无疑是无路可走的。网络上彼此间积累善意的无数次互动联动,是创生互信共赢的文化境界的不二途径。发展学校、发展教育,应用网络技术,建立校园网、“网上学校”是必须的,它可以更好地沟通和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者必须更新传统观念,树立效率观念、创新观念、服务观念、民主观念、法治观念等现代化观念,舍此遑论与时俱进,舍此遑论教育发展。4

猜你喜欢
民意网民学校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学校推介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有感“网民节”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2.9亿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