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解放

2009-04-26 01:46陈芳庆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钢琴课

陈芳庆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17-01

摘要:《钢琴课》以细致的风格,及对传统爱情片主题的突破, 表现了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揭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探询女性命运、女性的生存与文化困境。

关键词: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与抗争

荣获1993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94 年又扫荡了各大国际电影节,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等奖项的《钢琴课》是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堪皮恩编导的, 凭着熟练的手法,细致的风格及对传统的爱情片主题的突破,被人堪称为表现"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

影片以流畅的叙事手法讲述了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凄美感人的故事,故事以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阴郁气氛和艰难物质生活为背景,女主角艾达6岁时就拒绝说话,痴迷于弹琴。故事开始于她带着9岁的私生女和心爱的钢琴在海上颠簸去和父亲许配的素未谋面的未婚夫一起生活,未婚夫是一个很理性实际的人,以路途不便为由,要放弃钢琴的搬运。当时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你要放弃你的衣柜和厨具么?”艾达的坚持和争执只引来了一群毛利人的嘲笑。丈夫最后也毫不理睬的强制性遗弃了艾达心爱的钢琴在海滩上。或许这就是一个不好的开始。婚礼仪式举行时下雨了,艾达一直担心在海滩遗留的钢琴。后来艾达去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贝恩斯被艾达海滩上投入的演奏和琴声所震撼,他看到了艾达的灵魂。他用80亩地和艾达丈夫换取了钢琴和与艾达相处的机会。最开始两人以一种相互交换的形式来上他们奇特的“钢琴课”。艾达鄙视他粗俗,不识字,不成体统。最后两个人却日久生情,陷入了情欲的纠缠中。丈夫发现了妻子的背叛,把她软禁在家里。后来,当丈夫决定和艾达重新开始生活时,却发现艾达要传递给贝恩斯的一个琴键。怒不可及的他赶回家砍了艾达的手指,即使是如此艾达也没有做出任何妥协,显示出她对感情的坚毅追求,经历了这一切,丈夫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进入不了艾达的生活了,所以选择让贝恩斯带走艾达。影片的最后,贝恩斯为艾达装上了假指,艾达也开始学说话,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的情节看似平淡无奇,但编导简.坎皮恩却用美妙的音符,对女性感触的细腻描写及唯美的画面, 让整部电影都充满着一种忧郁但富有诗意的情绪,在现代的电影院里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观众展示一段动人故事。使得这部着力于表现女性自醒这一严肃主题的影片变得美丽生动起来。

记得富勒在《十九世纪的妇女》中说过: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为女人去行动或占上风,而是像一个自然的人那样得到成长,像智者一样去分辨思考,像灵魂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被人堪称为表现"女性觉醒"意识的佳作的《钢琴课》是怎样来表现女性意识的觉醒的呢,下面来具体分析分析。

一、女性的束缚

本片故事是以19 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阴郁气氛和艰难物质生活为背景的, 在禁欲主义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在宗教、道德伦理的束缚下,婚姻是性的必要前提,有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性只是承担繁衍下一代的任务,从性事中获得愉悦是可耻的,婚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它与宗教紧密相连,不贞的行为无疑将触怒上帝的威严。让人看到在男性与女性构成了人类的二元世界里,随着母权社会的消失,人类文明变成了男性至上的历史,世界成了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女性成了被压抑、被排除乃至被消解的他者,随着男性话语的强大,女性被迫长期生活在男性社会的镜像之中,而成为被男性话语所限定的对象,女性以男性为镜,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詹姆斯·汤姆金斯(JamesTompkins)愤怒地指出:“让我感到愤慨的是女人被当作男人的延伸,男人的镜子,男人用来炫耀自己的工具,用来得到自己想得到东西的工具。她们从来或者几乎没有自己的权利。西方世界不存在女人。有时候我认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女人”①片中的女主角艾达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 近中年时遵从父命远嫁新西兰偏远而荒蛮之地毛利,而她的“文明”人丈夫、殖民地的垦殖者斯图亚特对她从精神到身体都不曾关心过,更为过分的是他连艾达视为生命的钢琴也不放过,用它从邻居柏恩斯手里换了80 亩土地,由此可以清楚看出,斯图亚特不曾把艾达放在与之平等的位置对待过,他认为艾达,包括艾达的随行物品都是属于他的私人财产,他有权分配这一切,无需与他名义上的”妻子”商量。因此,他认为艾达的哑对他并无影响。面对丈夫种种专制的举动,我们从艾达那双传神的大眼里看到的全是失望与愤怒。

二、女性的抗争

被压抑的艾达虽然对现有的生活失望,但是她并没有绝望,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抗争和对本真自我的追求。当得知斯图亚特要将钢琴卖给柏恩斯时,她愤怒的在纸上写下:The piano is mine,it is mine! ”我们可以看成这是对男性强权的挑战,暗含着的意思是:“这是我的声音;我应该有说话的权利!”。虽然最后没能改变失去钢琴的事实,但我们看到了艾达眼中的坚毅与决心。随着叙事的发展,艾达反抗的意识越来越明显,最具有反抗意识的是:从最初的不情愿教贝恩斯钢琴及以奇怪的交换方式换回钢琴,到后来随着一种情感的暗流慢慢滋生, 感官的索取开始上升为心灵的交融, 交换也随之转变为交流的爱情,这时艾达可以说已经找到了心灵伴侣, 即使是被丈夫砍掉一根手指,她也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决定,坚定自己追求的方向,并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幸福,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爱情而挣脱世俗的女人,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义无反顾的女人,从而也使《钢琴课》这部影片具有了一般传统爱情故事片所没有的魅力:让影片中触犯了伦理常规但却真正有爱的人团圆了、胜利了。

纵观传统的爱情片,大部分都是以爱情发展的心理过程为核心,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以此来表现爱情的超越性。就如郝建在他的《电影类型学》中所说:“传统的爱情片都有一种爱情至上的基本精神,往往用爱情超越一切,战胜一切的绝对信念来组织故事,并且通过或高扬或低落的结局来强调和深化这一信念”。②如《简·爱》表现的是对阶级,门第的超越,《钟楼怪人》表现的是对丑的超越, ,这些超越都是在宗教、道德伦理规范下的超越,这被颂为崇高爱情的力量。但是只要触犯了宗教、道德伦理的爱情,总是被描写为堕落的、邪恶的,那些有欲望的人最终要受到谴责或自责,更甚者要受到惩罚。而《钢琴课》正是抓住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 有悖于我们常见的婚外恋中最终受到惩罚的都是违反宗教、道德伦理常规的人的模式,而是让影片中触犯了伦理常规但却真正有爱的人团圆了、胜利了,从而使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

三、主题表现上的电影技巧

主题的突破是此片的一大特色,另外为了加强主题的表现力,影片在音乐、色彩、镜头的使用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音乐做到了最好的处理:”音乐音响化”,呈现出极端节制和高度风格化状态。本片主题音乐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英国音乐家麦克.尼曼为影片制作配乐,此段钢琴音乐贯穿于影片始终,它不同于一些商业片中的音乐滥用,在这里,音乐的每次响起都蕴含着其特殊意蕴,并且它内在地结构为电影叙事的单元,随着叙事的发展,随着女主人公艾达情感的发展变化,钢琴曲适时的出现,为气氛的渲染,情绪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契机。。正如编导自己说的:“我需要一种个人化的声音,需要应该是出自艾达之手的曲子。”③影片以冷色调为主,给人感觉很凄美,就像是在描写一个女人寻找真爱的心路历程。开片那滔天的巨浪,暗黑的海滩及山岚,透着神秘的幽蓝色的森林无不预示着主人公前途的渺茫与艰辛,给人一种压抑与不祥的感觉。慢慢的,随着艾达的灵魂找到自由,影片色彩逐渐柔和起来,尤其是艾达与贝恩斯共同出现的场面,多以亮色,暖色奠基画面, 与前面多用阴郁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一种圆润、柔和、旺盛的生命活力。另外导演她把动作精细到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和手势,演员透过木栏的一瞥,对着窗帘的扫视,或者从指缝间的一瞄,都相当地考究。影片一开始,由高架摄影带动的镜头从坐在树下的艾达摇移,随着艾达的起身,镜头顺着树干的方向逐渐上移,最后落在一个以黑粗树枝为全景的俯拍镜头,树下身着黑色衣裙的艾达向远处走去,画外并配着她心灵的独白,故事尚未展开,视觉手段便以清新的方式抓住了观众。另外透过手指缝窥视这个世界的一组长镜头,伴随着画外音,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蕴含凄楚的氛围,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基调。浏览整部影片,影片多用长镜头结合多个特殊镜头,有效地渲染了影片主题。

总之,导演通过出色的表现手法及对传统主题的突破, 力图透过历史文化层面表现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 揭示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和抗争, 探询女性命运、女性的生存与文化困境,是当之无愧的表现”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参考文献:

[1]E. Bressler, Charles. 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London: Prentice-Hall Inc.1999

[2]郝建. 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托马斯·伯圭农,米切尔·赛门. 我是俗人,不是美学家——简·堪皮恩访谈[J].当代电影,2003.2

猜你喜欢
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新媒体在钢琴课的教学研究
新西兰电影《钢琴课》的女权主义解读
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微课”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钢琴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中的渗透
谈群体效应下幼师专业钢琴课自主学习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从电影《钢琴课》看音乐对语障者的心理安抚作用
关于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