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外”字 淡化“宣”字

2009-04-27 10:42李里江
新闻与写作 2009年4期
关键词:海外版海外华人侨报

李里江

对外报道,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的对外报道,经历了从广播传播到报纸登陆的发展阶段。而改革开放30年,则是对外报道适应时代需要、稳步发展的历程。

北京日报海外版编辑部是1999年定名的(它的前身是北京日报对外部)。从那时,我被聘为编辑部主任起,至今整好10年。

这10年,处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后三分之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相对比较成熟、稳定的10年。但却是北京日报对外宣传的初创、起步阶段。记得上任之初,北京日报总编辑刘虎山同志,要我去北京市委宣传部请示工作,与我谈话的是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蔡赴朝同志。赴朝同志提出了对北京外宣工作的要求,其中,要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我是第一次听到,印象深刻。

一、突出“外”字淡化“宣”字的意义

外宣、内宣,都是宣传。为什么外宣要突出“外”、淡化“宣”呢?这就涉及到了对外宣传报道的特性和规律。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我们要充分发挥对外报道的舆论影响,就必须研究和掌握对外报道的特性和规律。

外宣工作,首先要了解其受众群的组成,新闻报道才能有的放矢。对外宣传的对象,主要是海外读报纸的华人、华侨及他们的亲属、友人,以及对中国现况和知识有了解需求的外国人,而北京日报海外版的宣传对象,则更以华人、华侨为主要传播目标。因此,他们阅读我们的海外新闻专版的最大理由,是同种族、同文化和思乡、对中国现况的了解和有关北京知识的需求。

其次,这样的受众群,这些受众读报行为的特点,对新闻报道的手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基于国外对于新闻报道反“宣传”、倡“传播”的观念,我们不能以在国内惯用的报道风格和习惯来提供新闻。因此,突出“外”字、淡化“宣”字,以客观事实和新闻细节为报道基础,就成了对外宣传的基本业务要求。

一次,我作为北京日报出访团的成员,访问加拿大。在温哥华听到了当地华语电台的广播。女播音员用轻柔的声音在播报天气预报:“明天,吹西风……”“吹”什么风,这是完全生活化的亲切语言和用词;而接下来的一段与国内电台的交换新闻节目,则是完全不同的播音风格、内容,国内女播音员声音高亢、嘹亮,播出的是:市委、市政府决定,为老百姓办多少件实事……我想,尽管温哥华的华语听众,与我们同种族、同文化,大多思乡、爱国,但他们恐怕对国内来的这段新闻广播,仍然是听不惯的。

在温哥华的200万居民中,华裔居民约38万,占到18%的比例。如果他们听到、看到的来自故乡的声音、文字,都是这样的腔调和语意,我们的外宣效果,真是要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国内新闻宣传,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存在着自上而下、简单、说教的风气。以致形成了某官员、某政府(部门)、某企业、某个人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的新闻八股。这种新闻八股,如果引入对外宣传,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对外新闻宣传规律性的认识,即: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实事求是,不搞说教;华人华侨,同族同心。突出“外”字,谈化“宣”字的意义,正是在清醒认识了内宣、外宣的不同工作目标、任务和实际情况,以及在外宣新闻特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正确而重要的指导思想。

可以说,自己10年外宣新闻工作的历程,就是对外宣新闻工作规律的不断认识、实践的过程。

二、外宣艺术的讲究

突出“外”字,淡化“宣”字,是办好北京日报海外版的基本要素。其具体精神应该解读为:按照对外新闻宣传的规律办事,尽量克服陈旧新闻模式的影响,按照海外华人、华侨的新闻阅读习惯办报——即以事实说话,不加评论。

少谈理论,不搞说教,是贴近海外华人受众群的基本方法。由于北京日报的外宣报道,是要求在国内已发新闻的基础上改编,这样就对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将同样一个新闻,改编成适合海外华人阅读习惯的方式,是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的。

“倒转术”是最常用的编辑手法。生活在国外的人,非常不习惯“宣传”,因此,我们在编辑海外版新闻稿件时,一律将宣传味道浓厚的、模式化的稿件,实行“倒转术”。即:将新闻事实表述清楚即可,让新闻事实说话,涉及对官员、部门、企业、个人的颂扬之词,不提或少提。这样做的效果是,满版的“北京新闻”,都是发生在中国首都北京的新闻事实“干货”。只要读者愿意阅读这些新闻,他就会在不断出现的“北京新闻”专版中,看到北京的发展、变化和进步。海外华人、华侨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群体。对他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不但要遵循新闻规律,还要十分讲究宣传艺术。

北京日报海外版近几年在遵循新闻规律,以新闻事实说话的根基上,站稳脚跟,获得较高起点之后,在讲究宣传艺术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

讲究新闻图片的运用。新闻图片是最直观、形象的新闻报道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规定,每个“北京新闻”专版,图片要有5张以上,质量好的新闻图片,可以发得较大、上头条。如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北京大学生在美国大使馆前游行示威抗议,我们在侨报“今日北京”版新闻版上以大幅照片进行报道;2001年“9·11”恐怖事件后,北京青年到美国大使馆前为无辜的死难平民献花,我们在侨报的专版上的同样位置,又以新闻照片进行报道,受到侨报总编辑的盛赞。又如,在澳洲澳华时报的一期“北京新闻”专版上,编辑采用了7幅照片,其中6幅反映的是在北京的外国人愉快地工作、生活的情景,使版面非常生活化、人性化,被评为当年报社好新闻精品奖,并入选北京市好新闻。

讲究新闻标题的制作。新闻标题好不好,往往是一个新闻版面的生命。我们的“北京新闻”专版,是在借别人的船出海,是夹在人家报纸众多版面中的一页。如果我们的北京版新闻标题不鲜亮、不抓人,又长又平淡又官气十足,人家就根本不看你的新闻内容了,随手翻过去,等于“枪毙”了你的报。因此我们规定,最长的标题不超过9个字,一般的标题5到7个字;标出最核心的新闻内容;标题要用词用字准确、新颖;标题要有文采、合辙押韵等。同时要厚题薄文,一般文章几百字,长文也不超过700字,从而增加每一个“北京新闻”版的信息容量。

讲究专题的策划。这方面我们主要是考虑到,即使是美味佳肴,食客也有吃腻的时候;我们的“北京新闻”版,如果总是几年一贯制的面孔,即使它还算漂亮,也可能令读者倦怠。这样,我们尝试着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前后,做一些专题性的版面安排。2001年中秋,2002年春节,围绕过节、过年,让版面或充满着幸福温馨,或洋溢着喜庆祥和。遇有不错的长篇新闻通讯,我们也打破“惯例”,给出较大版面刊登。如我们在加拿大的新闻(生活)版上,刊出了一个整版的“茶与饮食”,介绍多种茶叶食用、佐餐方法。当期报纸立刻被索取一空,读者纷纷致电,要求加印。2002年起,我们还请调查公司,隔月做一项有关社情、民情的专题调查,比较隆重地推出用数字或图表反映北京变化的新方式。

10年来,北京日报海外版与四大洲5个国家的华文报刊合作,他们的编辑、老总、读者的反馈都是讲:北京日报办的“北京新闻”专版,是各地方新闻专版中“最好的”、“最专业的”、“最喜欢的”。

三、出海方式的选择

北京日报海外版,借鉴了以往人民日报、新民晚报等在海外办华文报纸的经验,没有采取如他们独立办报、单独发行的方式。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经济方面的,二是宣传效果方面的。

就经济方面而言,一家国内报纸,在海外单独发行,需要较高的费用(国内编辑部的办报经费和国外的代理、印刷发行费等)。

就宣传效果而言,将国内报纸照搬到国外,一般难以满足海外华人的新闻需求。因为从海外华人的实际生活状况考虑,他们大多数处于创业阶段,即使很爱国,很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经常购买或订阅有关报刊,也会选择有所在国家当地新闻、国际新闻和港、澳、台及中国内地新闻的综合性报刊。毕竟,他们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是他们新闻需求的根本。所以,选择“借船出海”的方式,势在必然。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侨报,是北京日报出航海外的第一条“船”。侨报开办已有10年以上历史,它在美国拥有10万以上华人读者。有一个精干的采编班子。随着该报“今日广东”、“今日北京”等国内省市地方新闻专版的开辟,侨报向美国华人读者开启了一扇扇直接探视祖国大陆、故乡、首都的新闻窗口,有力地提高了侨报在美华文报纸的地位和竞争力,而我们的对外宣传,也成功实行软着陆,悄然走入美国的读者。

2000年北京日报海外版组团赴美考察,与侨报交流,在费城巧遇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李大使当面和侨报社长范东生表示赞扬:你们侨报办得越来越好了,地方版让华人、华侨对家乡的变化一目了然。

在与侨报合作创立了“今日北京”专版之后,北京日报海外版编辑部又陆续与澳大利亚澳华时报、加拿大今日中国报、法国欧洲时报和南非华侨新闻报合作开辟了“北京新闻”专版。这些来自北京的新闻专版,使北京市在海外有了一批以报刊新闻方式传播的宣传阵地。

到目前,这些新闻宣传阵地,每年在海外刊发的“北京新闻”专版超过360个,图片、文字新闻7000条以上,使发生在祖国首都的大事、喜事、好事和尚需解决的问题,真实、直观、迅速地展现在海外华人面前,受到他们广泛的欢迎和好评。一位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还曾专函北京日报总编辑,表示他对澳华时报上“北京新闻”专版的喜爱。

四、自身素质的提高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北京市外宣干部培训班上曾指出:外宣干部应该是最优秀的新闻人才,要内知国情外知世界,有很高的宣传艺术水平。

赵主任所要求的“知国情、知世界”提高新闻宣传的艺术水准,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刚从报社一线采编部门调入海外版编辑部时,需要有一个角色的转换。我们这些编辑记者仿佛一下子从激烈的抢新闻、上夜班、拚实力的新闻战场,给抛出场外,成了观战的看客。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上再也见不到我们的名字、文章,我们一下转到了幕后。

但是静下心来,我们看到,我们的新闻受众变了,我们肩负的责任重了,我们的新闻更要用心去做了。海外华人、华侨爱国之心殷殷;海外华文报刊的竞争,同样有看不见的硝烟;祖国不强大,北京不发展繁荣,我们的海外版就没有坚实的新闻基石,拿什么新闻“硬货”去宣传?

人说,外交无小事;我们说,外宣有大局。北京日报海外版的对外新闻宣传,确需了解北京的大局、中国的大局、世界的大局,在这样的大局中确定我们的工作方针、编辑思想、选稿标准、版面风格、并付诸长期的、默默无闻的日常工作。

编辑的眼界,决定新闻视角,报道思路,是我们做好对外宣传的重要基础素质。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比较,已成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习惯。办好海外版,把一个个尽可能“精彩、漂亮的‘今日北京、‘北京新闻”呈现给海外华文读者,其心路历程实际上是漫长、曲折和遥远的。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我们必须对以往国内新闻宣传的经历、“路数”和现实,给以新的审视和判别。这要求我们要加强功力,加深阅历,精钻学术,需要很好地不断地再学习。

海外版基本上不需采访和写稿,多是在编辑。但不懂得采访和新闻写作,就不知道怎样改编别人的稿件。

海外版是综合性的新闻专版。这就要求我们有广博的知识,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等都有所了解和涉猎,否则对稿件的选择都会有问题。

海外版以平实、温和、人性的面孔示于海外读者,不搞说教,基本没有言论性文章。但对一些新闻的处理,我们又必须具有编者按、评论员文章,甚至社论的眼光。

海外版的经常读者,文化水准不低,中西文兼懂者居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水平和古典文字、古代汉语水平。

近些年来,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网络传播铺天盖地的情况下,我们对外宣传更增加了重任。如何在网络新闻的挤压之下,做出我们的特色,也成了我们的一个新课题。网络新闻求快,我们求准;网络新闻扑朔迷离,我们力争起到拨开云雾见太阳的作用。比如,2008年奥运报道中,对北京空气污染问题,有多种负面报道,我们力求选取最能体现真实的权威报道。我们选刊了北京碧空如洗的照片,外国运动员赛前晨练的图文新闻,用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北京的空气质量,完全符合召开奥运会的国际标准。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闻纸媒体在新闻业的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尽在不言中。我个人近3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中,10年外宣的一些体悟,约略铺陈,愿与同仁交流,供后来者鉴别。

(作者为北京日报海外版编辑部主任)

猜你喜欢
海外版海外华人侨报
新举措
《少儿侨报》创刊为日本华人少儿提供中日双语读物
XFX讯景RadeonRX 6700XT海外版OC评测解析
抖音及海外版TikTok全球下载量突破20亿
美媒:美取消H—1B加急业务 中国留学生身陷“困境”
家文化的认同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适应
全球视野中的新流动:“华侨华人研究”重思
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慈善活动析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海味”特色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