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老鹰妈妈”的教子故事

2009-04-30 09:44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09年10期
关键词:丈夫儿子孩子

忘 川

王瑛,51岁,2008年“感动河南十佳母亲”,大会给她的颁奖词是:一只真正的鹰,不是把小鹰抱在怀里,而是给小鹰一双坚强的翅膀和一个广阔的天空……她是一个真正的鹰,老鹰。

以下是王瑛自述的教子故事。

让儿子从小独立

我结婚的第二年,儿子赵越出生。儿子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很多欢乐。我和丈夫都是理工科毕业,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理性,我们看到目前的城市家庭大都是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像母鸡一样护着孩子,但我们不欣赏这种教育态度,我们希望儿子能早日学会独立,将来像老鹰一样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教育上有了共识之后,我和丈夫只要一有出差机会,就带儿子一块儿去,爬山看海,参观天文台、军事、自然、海洋等博物馆。孩子是好奇的,尤其是幼儿时期的孩子最需要大量具体、形象的信息刺激来促进大脑的发育。

除了带儿子旅游,我还经常带孩子去菜场买菜。儿子3岁那年,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儿子不见了,焦急地四处寻找,结果同院的一个小孩说“他买菜去了”。我一听更着急了,从家到菜市场要过两个路口,车多人杂,万一被车撞了或是被人拐跑,后果不堪设想。丈夫立即顺着平时走的路线前往菜场,刚到菜场门口,就看到儿子提着篮子跟一男子说话,丈夫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问有啥事没有,儿子自若地回答:“没事,叔叔问我干什么,我说买菜。”尽管有惊无险,但想想还是后怕,幸亏孩子见了不少世面,面对陌生人比较镇定,如果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没有熟人在身边时十有八九会哭,这一哭,说不定就有人把孩子抱走了。

儿子6岁上学,有了寒暑假。过第一个暑假的时候,他已经7岁了,他想去安阳的姥姥家。我和丈夫都因工作忙走不开,便给儿子买了一张车票,让他自己坐火车去安阳,到安阳后有人接站。上车前,我给儿子交代了注意事项: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随意离开座位,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列车员阿姨或者叔叔。火车沿途停车十几次,4个多小时后儿子安全到达安阳。孩子的姥姥得知7岁的外孙是独自坐火车来的,当即打电话给我,指责我“太不负责任了,太大胆了”。不过,以后每年的寒暑假,儿子都是自己去姥姥家。

我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他上学后就没大人接送,9岁单独买菜做饭,12岁自己照顾自己一个多月(当时,我去外地照顾他病危的姥爷)。我相信:儿子独立处理的事情越多,越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同时自理能力和自信心也会越强。

让儿子分担家庭的困难

儿子9岁那年,丈夫突然被查出癌症,我到处求医问药,天天累得筋疲力尽。为了不让孩子有心理负担,所有的困难我都自己扛。丈夫去世时,儿子才10岁。我觉得他小小年纪没了父亲,便对他有些溺爱。可我越是迁就他,他的脾气越大。加上他又走进了青春期,性格变化很大:敏感、孤僻、不爱说话,尤其不愿意别人知道他没了父亲,经常独来独往。

丧夫之痛,儿子巨变,我倍感委屈,去学校找儿子的班主任,本希望班主任能帮助自己开导孩子,谁知班主任说:“赵越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有时自习课都不上。你查查怎么回事吧。”查的结果是,该上自习课的儿子出现在游戏厅里。

看到在游戏厅疯狂打游戏的儿子,我没有马上指责他,而是想了很多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丈夫生病的那段时间,我身心疲惫,对儿子缺少关心和交流,忽略了他的内心需求。儿子也是家中的一员,我却未能让他知道妈妈的不容易和艰难。

当晚,我和孩子长谈了一次,把丈夫生病后自己的艰难和困境全都告诉了他,我说:“孩子,你爸爸走了,你现在是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也是妈妈的主心骨,你能帮助妈妈渡过这个难关,对吧?”

之后,不管家里的大事小事,我都找孩子商量,尊重他的意见,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的信任、尊重和需要。

此后,我还有意让儿子多做家务,并不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同时从他的优势入手,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我常常和儿子聊天,和他分享我的所见所闻和一些感想,并邀他参加我的朋友和单位组织的活动。不久,儿子又变开朗了,他不打游戏了,学习上去了,在家里,只要一有时间就主动帮我做饭洗衣,只要他能干的事,就不让我多跑一步。在外人眼里,我们是和谐的母子,其实在家里,我们更是无话不说的诤友。

此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家里有了大的变故,很多家长往往隐瞒孩子,认为再苦也要保护孩子,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不告诉孩子实情,不利于培养其责任感,他就不可能分担家长所承受的痛苦,这就等于把孩子拒于家庭之外。孩子只有知道并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才会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才会知道感恩和付出,并提升责任感。

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儿子上小学成绩很好,小升初的时候,顺利地进入省重点中学——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实力不俗的他本应顺理成章地升入本校高中部,可没想到败走麦城。中招考试,他的语文成绩全年级第一,数学、英语都90多分,理化成绩只扣了3分,唯独政治考试拖了后腿,差了几分,志愿落空。

得知这个结果,儿子很沮丧。但我没有埋怨他,我说:无论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跌倒后爬起来,跌倒就是一种有益的经验。我征求儿子的意见:如果还想按志愿上学,就交2万元的择校费。家里为他存有教育基金,早花晚不花。并让他自己选择上什么学校。经过分析,他决定上一所市重点中学,因为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离家也近。虽然他的分数高出该校的录取分十多分,但因志愿未报该校,校方要求交一万元的择校费。

和校方联系后,我借故说自己没时间,让他去找校长。我想让他体验一下求人办事的滋味,也想通过此事,让他知道人要为自己的失误负责。

那天,他早早来到分管此事的副校长办公室,可没勇气进去,又不敢回家,一直等到中午副校长将最后一个客人送走,问他站在门口干啥,他才鼓起勇气说明来意。副校长一听,饶有兴趣地问:“这事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你怎么自己来?”儿子说:“我妈妈工作忙走不开,我爸爸去世了。”然后,拿出自己的成绩单给副校长看。副校长看了以后,表示可以接收他,并把择校费降低到了6000元。这个结果让儿子信心倍增,他居然又追上校长,讲了家庭的实际困难,希望不交择校费来校读书。结果,副校长只说了一句话:“既然你知道母亲不容易,为何不努力考好些?”他无言以对。

回到家,儿子背对着我坐着一声不吭。几分钟后,他才说:“我不怪别人看不起我,是我没有考好。妈,对不起。”看儿子受了委屈,我很心疼:“儿子,你知道妈妈有多心疼你吗?我是不想让你受一点委屈,可总有一天,你要独自面对世界,面对风雨。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不要依赖任何人,包括自己的母亲。”

这件事后,儿子说:“我就挑一个不要择校费的高中上好了,我相信我一样能学好。”他当真选了一个不要择校费的县级重点高中——荥阳一中。

到荥阳上高中,物质条件自然没有郑州好。但儿子不以为意,在一个新环境中,他全心投入学习,考试成绩在班里次次都名列前茅。

上到高二时,我得知北京工业大学中加工商学院在郑州招生,便鼓励儿子报名。当时,北京工业大学中加工商学院与加拿大公立大学合作举办“2+2”留学本科项目。“2+2”留学又称“国际合作双校园项目”,学习分两个阶段:学生先在国内进行两年英语强化并学习部分专业课,然后赴国外学习两年专业课并获得相应的国外大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可在国外续读硕士学位。

儿子看了介绍后很动心。就这样,我给他提供消息,他自己负责操作。他自己回到郑州参加考试,并顺利考取。在国内读到大二,他和我商量,留学加拿大的签证自己来办,这样可以节约不少钱。我对儿子说,如果你想办,就全力以赴,争取一次成功。每一项手续、单据、证明、翻译,都要心细。办理出国签证的材料,上交大使馆文件的翻译、公证,去大使馆送签,到北京指定部门体检,都是他从郑州坐夜车到北京,白天办完事再坐夜车回来,他的签证从送达到接到通知只用了40天。

一个多月的熬夜、奔波,他的各种材料、学习计划,包括给大使的准备资料说明信,都翔实、缜密。儿子还专门向加拿大签证机构附了一封说明信,告诉签证官所有的出国签证手续、翻译等工作都是自己一手操办的,没有外人代劳,如果翻译资料有瑕疵,请签证官谅解。

他的资金证明只是其他留学生的四分之一,又是单亲,签证却办得意外顺利。我想这是他的努力、认真和独立感动了大使,才让他顺利通过。

做一粒在哪都能生存的种子

到了加拿大,儿子没有去和北京工业大学有合作关系的大学。经过考察,他选择了一所在加拿大综合类大学排名更靠前的大学,自己做饭、住地下室,一面学习一面打工,还趁假期跑遍了加拿大。儿子提前半年取得了学士学位,并很快在加拿大找到了工作。

我一直为儿子自豪,不是因为他的考试分数和取得的成绩,而是儿子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度、身心健康的阳光青年。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妈妈把我锻炼成了一粒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只要有土壤、阳光和水的地方,就能存活!”

为了能让孩子早些在大海里学会游泳,在天空中学会飞翔,我从不娇惯孩子,给他机会去游,去飞,让他自己练就一双坚强的手臂和翅膀。我的体会是: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用积极、有意义、孩子有兴趣的活动分散某些负面影响,用理解、关心融化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断发现并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直面并接受现实的残缺,鼓励孩子与人倾诉;用体育活动宣泄不良情绪;重视孩子的优势和特长培养。不能一味责骂、堵截、恐吓,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叛逆心,以致后果无法控制。对孩子要有耐心和信心,不管别人怎么看你的孩子,怎么怀疑他、挑剔他、指责他,父母都没有权利放弃他!是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就必须对他的未来负责!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父母对孩子坚持耐心的关爱,对孩子始终保持“他能行”的信心,孩子即使有再大的问题都能改变!

编辑 / 尤 雅

猜你喜欢
丈夫儿子孩子
打儿子
傍晚
安慰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