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9例疗效分析

2009-05-06 03:35李艳玲曹丹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8期
关键词:皮质激素计数血小板

李艳玲 曹丹丹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无特异的治疗方法,我们5年来共收治ITP患儿共69例次,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69例ITP患儿为住院病例,符合ITP的诊断标准,其中女 38例,男31例,男女之比为1.2:1.年龄3个月~14岁,重症患儿19例占总例数27.5%,其中有皮肤出血点或瘀瘢者56例,鼻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3例,牙龈及口腔出血4例,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记数<10×109/L 8例,(10-80)×109/L 61例 中位数血小板为23.7×109/L。

1.2 疗效判定标准 按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的ITP疗效标准判定疗效,①显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出血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②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基本无出血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③进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症状改善,持续2周以上;④无效:血小板计数及出血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1.3 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9例ITP分为4组,Ⅰ组8例,仅口服氨肽素0.2~0.4/次每日3次;Ⅱ组在Ⅰ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6例用氢化可的松5~8 mg/(kg•d)静脉滴注,3~5 d后该为口服泼尼松1~2 mg/(kg•d),总疗程3~4周。Ⅲ组10例,在Ⅰ、Ⅱ组治疗的基础上加IVIG 400 mg/(kg•d)静脉推注5 d为1疗程,Ⅳ组5例在Ⅰ组的基础上仅用IVIG,剂量疗程同Ⅲ组,4个组病例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上经χ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2 结果

Ⅰ组显效7例(87%),良效1例,总有效率100%,Ⅱ组显效28例(60%),良效9例,进步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Ⅲ组显效5例(50%),良效2例,进步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Ⅳ组显效2例(40%),良效1例,进步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0%。

3 讨论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患者由于血小板减少轻微而不需治疗,但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或更低,且伴有出血表现的患者应给予治疗,严重者甚至需要急诊治疗。

笔者对69例ITP患儿用4组不同的方案治疗的临床观察中发现,除Ⅰ、Ⅳ组经X平方检验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其平均住院时间差异也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虽然血小板计数低,但全身出血症状不严重的患儿,可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IVIG由于药价昂贵,而且血小板上升后维持时间短,因此仅限于治疗出血症状严重有生命危险的患儿,不宜作为ITP的首选治疗药物。

在本观察中,虽Ⅰ组与其他各组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别,但笔者认为由于小儿自制力差好动,在血小板降低时容易引起各种出血,尤其常见皮肤及鼻出血而造成患儿及家长的恐慌,而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出血停止,短期使用在笔者的观察中,未见明显副作用,因此对儿科ITP的患儿是合适的。

笔者对重症ITP与普通ITP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二者无差异,提示患儿病初血小板数值的高低,出血轻重与病情恢复时间,恢复程度无相关性。各种治疗方案之间亦无差异,但由于病初血小板过低(尤其<10×109/L)时易引起危及生命的出血,所以对此类患儿应积极救治,可用IVIG及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治疗。

猜你喜欢
皮质激素计数血小板
两个基本计数原理A卷
小儿支原体肺炎实施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的效果
孟鲁司特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与安全性观察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古代的人们是如何计数的?
糖皮质激素真的是“灵丹妙药”吗?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