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设计的视角看城市特色的塑造

2009-05-11 08:52裴成荣
人文杂志 2009年2期
关键词:风貌西安特色

裴成荣

内容提要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但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正在使城市特色日益趋同。从城市的地域空间出发,继承和延续城市文脉,挖掘城市文化内涵,设计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构建和谐舒适的宜居空间,是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个性魅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城市 特色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2-0093-04

城市特色是城市在形成发展中所具有的突出的自然风貌、形态结构、文化格调、景观形象、产业构成和功能特征等,是城市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是一个城市最具魅力、最有生命力的标志。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不同,每个城市都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然而,自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导致了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人口的膨胀,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结构形态,加上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导致的城市文化趋同现象日益严重,使得城市的特色日益趋同。可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对保护城市特色的冲击力,远远超出战争对城市的破坏。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城市个性,打破“千城一面”与“身份迷失”困境,塑造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提升城市的个性魅力,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依托地域空间,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构成特点,涉及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的几何形状、城市的格局、城市的交通组织功能分区、城市历代的形态演变等等空间布置形式。城市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受城市所在地理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不同文化模式、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是反映城市整体特色的最主要内容。

20世纪著名规划大师、社会学家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写道:“城市是地理的织网的工艺品,是经济的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是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翻阅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城乡聚落形式,尤其是都城可以说各具特色,如棋盘式的雅典,辐射式的罗马,枝状伸展的巴黎,中心放射的华盛顿,可谓各领风骚,而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格局,就构成了形成这些城市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

但城市形态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城市整体风貌特征,是历次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的沉积。如西安古城,从地理上讲,“南浸终南子午谷,北踞渭水,东临浐灞,西枕龙首”,其四周的龙首塬、青龙塬、少陵塬及曲江洼地形成了它的界限。在城市形态布置上,西安从周代的丰镐二京开始,就运用井田概念的规划理念,用纵横交错的井字形经纬龙骨塑造城市形态,形成了体现着儒家等级和秩序的“九宫格局”城市形态。这种以“九宫格局”为特点的王城规划思想,到汉唐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唐长安城中轴对称、东西两市、道路经纬交错,形成严谨的方形网格,犹如棋盘。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宫城是心脏,道路是动脉,这个动脉网从宫城出发,内联城里,外结四野,直达边陲,凭借纵横千里的宏大交通系统,聚集在宫城周围,犹如众星捧月一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都城的城市形态特征。这套以宫城为中心,向八个方向展开的基本规划结构及其高度技巧的设计经验,一直为后人所继承,并且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赞誉,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华都市建设源流,并名扬四海,甚至东亚诸国以效仿为荣。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先后进行了四次总体规划。20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化时期,西安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以明清西安府城为中心,确立了东郊军工城、西郊电子城、南郊文教区和北郊仓库区,形成了一个十字型格局。八十年代之后开始的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西南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东南为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北为经济技术开发区,仍然是沿大十字向外延伸。1995开始的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将城市形态确定为“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直到进入新世纪,2002年西安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启动,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未来城市空间布局的模式确定为:“九宫格局”模式。2008年西安第四次总体规划方案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准通过。由此可以看出,3100多年来,西安这座古城的城市形态及空间布局一直是围绕山水环境和生态这个大势在做文章,通过南北轴线对称棋盘式道路格局,依托周边山水生态来展示都城的宏大气势。其独具魅力的“九宫格局”和“棋盘路网”的城市格局特色,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正是由于因势塑形,合理处理景观建设中“点、线、面”的关系,塑造“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特色,才构成了西安独特的城市形态,而西安独特的城市形态构成了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其“九宫格局”形态,不但是3100年西安地区古都建设文脉的合理继承与发展,而且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给西安现代化发展不断扩张的空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也适应了秦岭、渭河自然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西安作为中国历史古都之首的身份。既是对发扬祖国城市规划传统的光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回归的需要。既是新世纪现代西安大都会发展模式的最佳选择,也是彰显城市特色的最佳选择。

二、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气质、底蕴、特色的内在依托,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色的魅力所在。而城市风貌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城市风貌的形成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城市风貌一般指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韵,表现城市气质和性格,同时还显承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程度。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其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特色建筑、民俗风情、风景名胜是一个城市的遗传基因,很好地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好历史遗产,并且使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基因实现完美的结合,使周围的新建筑与文物古迹实现协调融合,共存共荣,成为新时期富有特色的典型区段,成为彰显城市个性的独特风貌,关键还在于城市的规划与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使许多旧的城市结构和历史文化遗存被“城市现代化”的脚步无情地踩得粉碎,“建设性破坏”成为破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因素。如何在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彰显城市特色与个性,关键还在于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对特色建筑、历史街区、古遗址、民俗风情等加强保护。

西安有3100年的建城史,历经13个王朝,建都历时1140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唯一超过千年的都城。其中,以周秦汉唐的历史地位最为显赫,因此,周秦汉唐四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在中国以及世界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久远,大部分被湮没在地下;汉唐盛世深入人心,但唐长安城自唐代末年废弃至今也已经1000多年,现已被明清以来的建筑所覆盖。周丰镐和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和唐大明宫的雄姿已不复存在,其遗址除部分遗迹仍现于地上外,富丽堂皇的宫殿、衙署和寺观早已荡然无存。旧城区是西安古都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古城特色的集中展示地。保护好古城的古都风貌,对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作用。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就必须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

为了让地下的文物走出来,让西安的城市特色鲜活起来,再现千年古都的历史风貌,西安从第一个城市规划开始,就提出了保护“四大遗址”并将其规划为公园绿地,在八十年代之后的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专门制定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汉唐文化特色作为古城西安的文化定位,集中力量抓好一批汉唐文化保护和展示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以重振汉唐雄风,彰显千年古都的风貌特色。通过数年的努力,不但使古城墙得到了大规模的整修,以城墙为主体,墙、河、林融为一体的立体环城公园已经形成,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棋盘式的路网格局,在平面布局上显示了隋唐长安城的传统风貌。而且,建成了一批以唐文化为代表的重点项目。“新唐风”正在成为古都西安中外古今融合的代表,在城市设计理念方面形成了盛唐文化特色,如西大街、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文化新区,老城顺城巷改造、大唐西市、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项目,使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珍贵遗产相结合,古长安城形象与现代城市风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独特风貌,也使古城西安的汉唐文化特色不断鲜活起来。

三、把握建筑风貌,构建“整齐划一”的城市形象

人们对城市特色最直观的感知便是通过建筑的形象来传递的。建筑的体量、高度、色彩、形式等建筑风貌都可以造就城市的特色,而建筑的风格和色彩则是城市风貌的灵魂。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它所在地域的历史、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习俗都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建筑色彩、屋顶形式、外墙材料、细部处理等表现出来。建筑的色彩构成了城市的主色彩基调,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是彰显一座城市艺术品位非常重要的元素。单个的建筑要想有特色,需要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而城市要想有特色,就要求大量建筑的求同、相似。每栋房子看去会有所不同,但它们总有一个统一的格调,统一的形象特征。毫无变化的重复是单调,毫无规则的变化则是杂乱无章,有微差的重复则会产生美感。如西安西大街的改造,即唐风古韵风格,同时每一个单体建筑又不完全相同,做到了整齐划一,整体协调,又突出了各自的建筑风格。

在城市色彩上,根据西安城市规划确定的传统风貌区、风貌协调区域与现代建筑区域三大区域,确定了以灰色为主、土黄色和赭石色为辅的城市主色调体系。在“唐皇城”复兴规划中,为了使建筑风格体现传统风貌,通过以坡屋顶、创新建筑语汇等形式,营造唐皇城城市意象。建筑色彩严格按照西安城市的色彩定位,白墙、灰瓦、朱红门廊,体现古都浑厚、宏大、端庄、典雅气度的建筑气质,促进了城市形成和谐有机的整体面貌。

城市雕塑和小品作为城市形象的点睛之笔,也是影响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城市雕塑表现形式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具象的可以点醒主题、提示事件;抽象的可以活跃气氛、引发联想。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象征。

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也面临着不断创新的任务。但创新不等于模仿,继承不等于复古。城市与建筑既有体现科学技术进步的物质属性,又有体现文化艺术传统的精神属性,科学技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随科技的进步而更新,文化艺术的属性使城市与建筑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留有传统的痕迹。科学技术求其理,文化艺术求其情。

因此,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彰显城市特色,建筑风貌既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盲目照搬。只有不断挖掘民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彰显自己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才能使我们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中,能够不至于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能够始终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不断在创新中寻求个性的张扬,在变化中打造自己的特色。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和谐的宜居空间

城市是人的寓所,也是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城市不顾人的需要就成为无源之水,营造和谐舒适的城市人居空间是城市的出发点,也是城市的归宿。因此,和谐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追求,而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则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首要的问题是科学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城市的总体规划,规划的核心是搞好城市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中的各种物质要素合理地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依据。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强调“人、城市、自然”应该是一体的,相互协调。

目前,我国城市布局发展的趋势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再由集中走向分散。现代城市分散化、郊区化趋势增强,城市和建筑不断侵占并掠夺着自然的生存空间,人们的精神压力日益增大,渴望融入自然的愿望日益强烈。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对公共服务的便利性要求不断提高,社区成为基本的城市单元。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在注重特色塑造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将更多的自然空间融入到城市与建筑之中,加大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关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绿色空间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处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等。如西安作为一个北方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非常重视大水大绿环境的规划设计,先后规划建设了环城公园、城市运动公园、大雁塔广场、曲江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浐灞生态区等,使人与环境更加和谐,也使得西安这座古城越发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城市规划与建设,还要更多地关注与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如近人处的建筑细节、无障碍设计、体贴人的公共设施、小尺度的绿色和公共空间、精致而舒适的步行环境等。强化对社区弱者(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等)的支持。规划设计便利的商业网点、健全的医疗保健机构、高质量的物业管理、较为齐全的学校教育设施以及充裕的公共设施,例如停车场、文化亭设施等。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引导,在城市特色塑造中,促进城市建设向环境生态化、功能休闲化、管理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使城市的舒适性、宜居性、和谐性成为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成为城市建设的又一重要特色。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心 远

猜你喜欢
风貌西安特色
包裹的一切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库车城市风貌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西安国际幸福城
西安国旅推出“台湾游”
新休闲主义风貌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