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因模式”对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的启发

2009-05-11 08:52沈剑辉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变革师生

沈剑辉

体育教学中,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发教学指令,学生被动听从和执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处于沟通弱势地位的学生完全听从老师的指令,使体育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迫切地需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师生双方沟通地位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弊端,改变教师的“自主式”教学和学生的“被动式”学习的传统教学方式。

一、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受教育人群的不断增多,学校师生比例已经严重失衡,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很多班级学生,师生关系的失调现象随之产生;其次,学生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这些现象都使师生关系发生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困难。

1.师生双方的心理状态是体育教学沟通不对称性的前提

根据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论,人们在沟通时会采取家长、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种,人们可以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在三种沟通状态中,成人心态被认为是理智的、平等的沟通状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权威”的角色,虽然希望与学生的沟通中尽量能保持稳定、平和的态度,但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采用家长式自我心态,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另外随着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成人意识的发展,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教师不是总在教育、批评甚至是训斥,而能以双方地位平等的心态,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他们,从而缩短心理距离,使沟通得以顺利进行同样是他们对与教师沟通的理想期待。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了体育教学沟通的不对称性。

2.对沟通双方背景了解的缺乏,导致了沟通的不对称性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对双方的了解都很少,有些学生对体育任课老师知之甚少,对该体育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背景缺乏了解,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学生对老师一点都不了解,那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出质疑。同理,教师现在多数都是致力于对专业知识的钻研,很少对学生的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加之,现在学生的个性化比较明显,独生子女和农村学生逐年增加。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匮乏,也是导致体育教学中,师生沟通不对称性的原因。

3.师生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是体育教学沟通不对称性的基石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无论在体育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数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严师表情,学生多数都是在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造成这种师生不平等地位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从早期的国子监和私塾到后来的京师大学堂,都是先生在讲台摇头晃脑,弟子在下面亦人云亦云,这种教育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经根深蒂固。师生之间体现着“师道尊严”,部分教师仍以“权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的主宰、权威地位仍未动摇。第二,教学制度影响。当前教学制度讲究尊师重道,学生遵守课堂秩序,老师在课堂讲授,学生则在下面听课,不允许打断老师的讲授。不像国外的教学,比较活跃和灵活,学生随时可以对老师的授课提出质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三,知识程度的差异。教师由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某一专业知识了解较多,所以学生往往不敢在教学中提出意见。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地位的不平等,从而产生了体育教学中沟通的不对称性。

4.缺乏良好的沟通渠道、不懂得沟通技巧,是师生沟通不对称性的最大障碍

师生人际沟通中要提高沟通效率,保持沟通通畅,良好的沟通环境和师生都接受的沟通方式是沟通成功的关键因素。过于严肃的沟通环境,是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在较为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沟通和畅谈的,老师或者学生都期待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以上情况表明:师生沟通不对称性的最大障碍来自于缺乏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没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二、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弊端

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的现状,使得沟通双方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在教学中呈现出弊端。

1.沟通的不对称性影响体育教学课的正常开展

体育教学中,师生沟通不对称性的存在,使双方对对方意思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根本无法理解对方的意图。譬如,有些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正规的体育课程,面对老师的很多指令,束手无策,茫然不知。队列的手势、踏步的口哨对于上过体育课的学生自然很熟悉,但对于根本没有上过正规体育课的农村学生,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就形成了很大的理解障碍。这就是由于沟通不对称性带来的后果,非常不利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指令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教学的正常开展。

2.沟通不对称性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和健康心态有消极负面作用

体育教学中,师生由于语言、沟通技巧等引起的沟通不对称性,导致教师的运动技巧和运动技能无法准确地被学生所理解、领会。或者由于某些老师的教学语言带有方言,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不利于学生对相关体育技能的掌握。同时,由于沟通的不对称性也会对学生的健康心态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体育教学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全面性、有效性有一定的偏差,学生容易犯错,教师有时会情绪激动,亦或给学生本身造成紧张和自卑的心理。

3.教师本身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易得到提高

由于学生对老师的“畏惧”心理,或者地位公平感的丧失,造成体育教学中的沟通不对称性,使学生对老师的某些不正确或者不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无形中也就使教师无法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更无从谈到提高和改进了。另外,某些体育教师教学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威严模样,学生成了被操纵的木偶,但是鉴于教学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学生很少或不愿提出,只是私下议论,非常不利于教师本身职业素养的完善。

三、卢因模式及对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的启发

体育教学中由于师生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学生的畏惧心理、语言交流障碍和沟通技巧,给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限制,迫切需要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沟通不对称性,使教学中主客体的地位平等,以一种“朋友”的身份进行沟通,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沟通不对称引起的体育教学障碍,卢因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1.卢因模式涵义

卢因模式是管理学中的一种变革模式,框架大致是:解冻——变革——再冻结。解冻:通过减少变革的阻碍,或通过减少对变革的质疑、恐惧,并建立变革的迫切感。变革:指明变革的具体方向、目标,也就是变革方案本身的内容规定。再冻结:变革顺利进行后,还要采取种种手段不断强化新的心态、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使之巩固并持久化。

2.卢因模式对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的启发

(1)解冻环节。体育教学中的沟通不对称性,多数都是基于教学中双方的不对称地位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因此,需要来“解冻”这种造成体育教学沟通中不对称性的顽疾,如果不能打破这种已存的传统,要使体育教学沟通中的不对称性消弭是很难的,根据卢因模式,要想打破这种已存的旧体制,必须首先进行解冻,在解冻环节,要注意几点:第一,首先要使教学双方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现存体育教学中沟通的弊端和危害性,要树立打破这种不合理体制的思想。第二,要分析造成体育教学中沟通不对称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因素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方能做到有的放矢。第三,发现问题之后,要求教学双方进行友好的沟通,学生可以适当地提出教学改进意见,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否决,不要搁置不理。总之,在解冻环节,要细心地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地提出来,并且敢于提出来,为后面的变革做准备。

(2)变革环节。有了解冻环节的准备,对体育教学中沟通的不对称性变革则要对症下药。首先,要针对沟通的不同种类,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有些老师上课时比较严肃,则可以适当地有些亲和力,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沟通下,多关心学生的生活等。其次,学生应该克服恐惧、畏惧心理,积极地提出教学意见。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候教师上课时很难发现自己的上课弊端,但是学生有切身体会,较容易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要敢于提出建议,要把教学双方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最后,在对教学中沟通的不对称性进行改进的时候,切忌过于急躁,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传统教学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因素在里面,切不可鲜花毒草一起改革。

(3)再冻结环节。一旦对体育教学中的某些沟通不对称性障碍改革之后,就需要长久的坚持和努力。教师可以总结写成教案,为以后的更换教师提供有利的借鉴,学生也可以写成心得发出倡议书,不能使刚刚突破变革的成果,付诸东流。要保留之,巩固之,发扬之。(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变革师生
变革开始了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上/下”的不对称性及认知分析
麻辣师生
农民获取信息的不对称性及对策——以临安农村为例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