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农场麦田杂草群落演替及控治对策

2009-05-12 10:30李秀丽刘春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李秀丽 刘春祥

摘要分析了大中农场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影响大中农场麦田杂草种群演替的主导因子包括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除草剂的连续使用以及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明确了大中农场麦田优势杂草种群,并提出相应的控治对策。

关键词麦田杂草;演替规律;主导因子;控治对策;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17-01

江苏省大中农场东临黄海,南接东台,北攘王港河,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全场可耕面积愈4 667hm2,以沙壤土为主,常年二麦面积稳定在4 000hm2左右。该场农田麦草的防除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农业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以硬草为主的麦田杂草群落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调查和防治研究,基本摸清了该场麦田主要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主导因子,明确了该场麦田优势杂草种群以及相应的控治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05、2006连续2年大小麦平均单产达6 675kg/hm2

1沿海农场麦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

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耕作制度的调整,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同时段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麦田杂草草相和优势草种的群落组成在不断地发生演变。经调查,该场麦田杂草群落的演替规律如下:20世纪80年代以前,该场多为盐碱地或正在改造的盐碱地,麦田主要杂草为盐蒿、看麦娘、小蓟、波斯婆婆纳等。20世纪80年代,该场麦田主要杂草有看麦娘、硬草、大巢菜、猪殃殃和波斯婆婆纳等。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80年代相比又发生了以下的变化:①全场杂草发生危害程度显著下降。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草害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0%以上,经过全场推广的麦田化学除草技术和麦田无草害工程,基本实现了麦田无草害,成功地抑制麦田杂草的发生和危害;②草相发生较大变化,硬草已占主导地位,日本看麦娘、小旋花、野燕麦发生程度下降;③部分杂草发展迅速且日趋严重,如灰藜、猪殃殃、野荠菜。

2影响沿海农场麦田杂草种群演替的主导因子

2.1土壤、气候等环境因子对杂草种群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农场大面积进行盐碱地改良,实行秸秆还田和棉、旱粮、麦、豆轮作,土壤得到了彻底改良,盐蒿得到进一步控制,而一年生禾本科杂草以及小蓟、波斯婆婆纳等杂草逐年上升,成为主要草害。近年来,随着农场经济的发展,农田灌溉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作物对水、肥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同时也为农田杂草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喜湿性杂草硬草和喜旱性杂草猪殃殃等混生的杂草群落,在稻麦轮作田中的分布呈逐年上升态势。在这些混生田块,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田间主要杂草发生的种群数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秋播湿度较高的年份,硬草种群在田间占据着绝对优势;在秋天干旱的年份,猪殃殃等阔叶杂草群落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年份,硬草和猪殃殃的混生群落危害严重。

2.2除草剂的连续使用对杂草种群变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绿麦隆的推广使用,麦田看麦娘密度迅速下降,日本看麦娘、硬草密度急剧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麦田连续使用甲绿磺隆复配剂,日本看麦娘得到控制,但硬草的数量迅速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该场麦田开始禁用超高效的磺酰脲类除草剂,猪殃殃迅速上升成为恶性杂草之一,野荠菜和波斯婆婆纳也上升为优势种。

2.3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对杂草种群的影响

长期的水旱轮作导致杂草群落有趋同性,喜湿性杂草硬草在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旱改水运动中逐渐成为该场麦田恶性杂草之一;茬口以麦豆为主的旱茬麦田主要杂草以喜旱性的猪殃殃、野荠菜和波斯婆婆纳为主。

3沿海农场麦田优势杂草种群及控治对策

3.1沿海农场麦田杂草种群调查及主要杂草分布

根据农田杂草调查方案的要求,2000年以来笔者对全场所有类型田块进行大面积调查,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麦田杂草进行调查。分别统计杂草种类和数量,计算田间均度(U)、频度(F)、平均密度(MD)及相对多度(RA)。调查结果表明:沿海农场麦田常见杂草有10科18种,相对多度(RA)占10以上的杂草依次有硬草、猪殃殃、野荠菜、波斯婆婆纳、牛繁缕、大巢菜等6种(表1),其中硬草、猪殃殃、野荠菜、波斯婆婆纳4种草的相对多度均达30以上,为该场麦田杂草优势种群,且硬草、猪殃殃的相对多度已分别达到85和64,成为该场麦田恶性杂草。

3.2沿海农场麦田优势杂草种及其田间消长规律

沿海农场麦田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大体上可分为“2高2低”,这种情况尤以禾本科杂草在田间杂草密度较高时更为明显。所谓“2高”,即在冬前和冬后各有1个出草高峰;“2低”,即越冬期和4月后各有1个茎蘖下降期,出草高峰一般情况下均以冬前为主,出草量占总草量的80%以上。虽然麦田杂草的发生消长有一定的规律,但其发生量的多少和发生期的迟早还因杂草的种类、气候条件、耕作措施、栽培管理等原因而有差异。以种类来讲,波斯婆婆纳发生最早,硬草次之,而猪殃殃则发生较迟;以田间发生量来讲,冬前发生量大,可占总发生量的90%以上,而迟播的发生迟,冬前的发生量也相应的少,在播种期间连续阴雨,或抗旱窨水,田间湿度较大时,杂草的发生量也较大。

3.3沿海农场麦田杂草控治对策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实施推广麦—稻—油—旱—麦的轮作换茬机制,以有效控制杂的生长。

(2)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综合防除水平。随着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推进,精量播种、机条播技术的推广,实施配方施肥,培育壮苗,以增强麦子的抗逆性和竞争力。

(3)加强出草规律研究,超前治理杂草。

(4)强化对农田四周杂草的清理,以防止其成熟种子随灌溉水向田中漂流,进一步增加农田杂草基数。

(5)合理运用化学除草剂,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麦田杂草防除应以冬前为主,冬后为辅,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相结合,综合防除以硬草为主的单子叶杂草和以猪殃殃为主的阔叶杂草,播后苗前用48%氟乐宁乳油1 200mL/hm2+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kg/hm2土壤封闭处理;麦子分蘖前运用异丙隆避开寒流茎叶处理,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用5%麦喜悬浮剂150~180mL/hm2茎叶处理防治阔叶杂草;冬后辅以骠马、异丙隆、麦喜防治禾阔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