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

2009-05-12 10:30裴得鹤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优势

裴得鹤

摘要 通过分析青海省的生态及旅游现状、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所具有的优势,提出该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经济模式——生态旅游及其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和对策,以期对该省发展生态旅游有所裨益。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势;遵循的原则;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55-01

人类经济经历了渔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发展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这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也是社会发展的合理趋势,是人类文明的理性选择。新型的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典范,它是旅游事业的新领域、新天地,它的经营管理也是当前生态和旅游共同涉及的新课题。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旅游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领略自然景观,了解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这对于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这个独有的新型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如何把现有的旅游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当前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新课题。

1青海省生态及旅游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有世界第3级之称,由于受气温逐年升高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因素综合影响,青海省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整体已呈逐年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严重。据资料表明,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 340hm2。二是沙漠化土地日趋增大。目前,沙漠化土地在继续发展之中,并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三是草地退化形势严峻。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达726.7hm2,占草地面积的20.1%,沙化草地193万公顷,“黑土滩”面积已达300hm2。四是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省,由于自然及人为的影响,每年向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河流注入的水量逐年下降,给中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五是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特别是1992年以来,其西部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破坏触目惊心,成百上千的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被猎杀,如藏羚羊、野牦牛、猎豹、雪豹等,有的物种面临灭绝,如普氏原羚,全省已不足300只;沙生植物破坏也非常严重,大面积的植物被用作烧柴。目前,青海省由于受经济、文化、观念、基础设施等诸方面的局限和影响,致使旅游业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旅游仅限于森林、寺院、湖泊等有限的自然景观方面,与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联系甚微。据2002年青海省统计局公报:全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4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2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65%,与旅游大省的20%以上相比捉襟见肘。环境恶化和资源保护所面临的危机,已经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发展的产物,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同时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因此,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唯一选择。

2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是举世无双的特殊地区,有着独特的雪山、蓝天、湖泊、森林、草地和高寒荒漠戈壁等,它们的雄伟、博大和奇异,足以震憾每一个旅游者。二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以及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对改善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硬件将大有裨益。三是高原森林植被景观的独特效果。由于气候、海拔和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作用,分布在其境内的天然林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景观带,而且带谱清晰、色调分明,构成了青海森林植被景观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四是由于人口稀少与工业的欠发达,使其成为当今世界少有的未被污染的“洁土净地”。没有被污染的环境更是人人向往与追求的圣地。五是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由于地势高寒、辐射量强、昼夜温差大,故有着独特的物种资源,如青海湖的鸟类,珍稀的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动物和虫草、发菜、雪莲等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六是雄伟壮观的山形地貌。由于青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地质历史原始而又年轻,自然条件多样而又严酷,其内生成有各种类型的山形地貌,如驰名中外的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的“丹霞”地貌、大通宝库的断壁石磊、孟达自然保护区的高山深谷等。七是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并有着众多富有神奇传说的湖泊和湿地。八是悠久的人文景观。祖居其境内的藏、回、土、撒拉族人民,以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勾绘了众多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

3发展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旅游业发展,尽可能把旅游给当地资源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宣传,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资源的同时,接受环境和生态知识教育,增强其环境意识,并自觉保护环境。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世界名牌,如青海湖、江河源、柴达木、坎布拉“丹霞”地貌等。四是能够使游人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回归自然。必要的设施建设应以自然为主体,因山就势、因境制宜,使其与自然协调融合,力争做到尽可能少地破坏自然环境。

4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因此,只要把生态旅游工作做好了,将会对振兴青海省经济以及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效果。一要认真做好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做出科学、合理、高效、符合生态要求的旅游开发和建设规划、设计。二要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青海省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及形象设计(如绿色、环保、纯天然等),并且要消除因高原缺氧、寒冷、风沙等给旅客带来的心理压力和顾虑。三要通过各种渠道争取资金、不同方式进行融资,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服务配套措施。四要完善管理制度。应尽快完善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各项制度,如环境保护、安全管理、服务质量标准、导游管理等。五要建立一支多科学、多层次、精通业务、热爱生态旅游的导游队伍。通过培训、招聘等多种方式提高全员素质,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使人尽其才。六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包括文化、饮食、休闲、度假、避暑、娱乐等,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优势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画与话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