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九·二一地震建筑倒塌原因探析

2009-05-12 10:30刘春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骑楼抗震建筑物

刘春英

摘要根据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台湾九·二一大地震的建筑破坏实例,从设计、施工等方面分析探讨了建筑物震害的原因及经验教训,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警惕。

关键词地震;建筑物;倒塌;经验教训;台湾省

中图分类号S731.2;DF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93-01

1地震基本概况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在我国台湾省中部南投县集集镇,发生了里氏7.3级强烈地震,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高达9.84m/s2,而该地区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地面最大加速度为2.30m/s2。地震持续的时间长达40s,而且地震是上下、水平同时发生。地面垂直错位最大有10m。该次大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死亡2 246人,受伤8 735人,毁坏房屋17 484栋,其中包括619栋学校及许多公共建筑,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 000亿新台币。大量的建筑如骨牌一般应声倒塌,充分暴露了台湾建筑行业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

2建筑物震害基本特征

据统计资料显示,台湾省5个县的16个市、镇、乡共倒塌房屋17 484栋,其中严重毁坏的有9 909栋,半倒塌的有7 575栋,其中很多是当地称为“三合院”、“土角厝”,以黄泥、石灰加稻草屑制成的土坯砌墙、木屋架上铺小青瓦的民房,在地震时几乎全部倒塌;在城镇也有大量的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破坏,其中不乏高级住宅、银行、写字楼和豪华酒店,还有学校、车站等公共建筑,与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和1996年云南丽江地震相比,该次地震中,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较多。

由大量倒塌的多、高层建筑破坏实例可以看出,倒塌的多、高层建筑几乎全是被当地称为“软脚虾”、“骑楼”的建筑。所谓“软脚虾”是指住户及建筑商为制造空间,而把1楼挑高、掏空,作为车库及商业用房,形成建筑中的“薄弱层”;所谓“骑楼”是指沿主要大街的房屋,1层收进,2层以上伸出,作为防雨遮阳的人行通道。

3震害原因分析和经验教训

3.1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不准确

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认为台湾东部为地震高危险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高于中部1~2级。该次地震发生在台湾中部,震中震度高出设防标准2级以上,即地震力比设计中地震力高出4倍以上,实际仪器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

3.2抗震规范缺乏

台湾现行的“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是1998年制定的,而在此之前一直采用1982年制定的“建筑物耐震设计规范”。这本规范基本上照搬美国的“统一建筑规范”UBC版本,台湾工程界认为此规范对抗震概念设计相当薄弱,构造措施也很粗糙;而对于现有建筑结构的抗震鉴定、评估和加固则无标准规范可循。

3.3设计问题较多

根据有关资料,以下几种典型设计失误造成了建筑震害损失惨重。

3.3.1建筑平面布置不规则。当地传统的带有“骑楼”的“透天厝”楼房,在骑楼前部仅由柱子支撑,正门为作店面大开洞加玻璃橱窗。地震时柱子折断,骑楼倒塌带动主体结构前倾,层层跌落。九·二一地震中台湾许多沿街建筑就属此类破坏。此种建筑形式在大陆闽南、潮汕地区也很常见。另一种是底层作车库、商场,也就是正门大开洞,三面有墙,建筑平面刚度不均匀。地震时底层倒塌,带动上部结构层层跨落成“千层饼”破坏形状。如彰化县员村镇富贵名门大楼为16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碟形,下部为车库,属不对称平面布置,地震时扭转效应严重,导致5层以下塌平,5层以上各层重叠成阶梯形塌落。

3.3.2建筑立面布置不规则,竖向刚度突变。建筑沿竖向或因层高突然变化(所谓“挑高”),或在某层抽掉柱子形成空旷(所谓“挑空”),或为追求大开间无梁无柱等均导致结构竖向不规则,刚度和强度突变。此类建筑在九·二一地震中破坏最为严重,而且破坏多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比较典型的有南投县汽车站3层建筑,其底层候车大厅空旷少墙,2、3层为办公用房,横墙较多,地震时底层塌平;台北市“东星大楼”12层,地下有大型停车场,地上1、2层为银行写字楼,抽柱削梁墙也少,3层以上为住宅,刚度很大,地震时底部倒塌带动上部各层一起倒塌,9楼变1楼。震害实例分析证明,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头等重要,应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因为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易破坏。而且道理也很清楚,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计其地震时的反应,也容易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和进行细部处理。“规则”包含了对建筑的平、立面外形尺寸,抗侧力构件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要求。“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互相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3.3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不当。在抗震设计中,“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2个不同概念。“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等,主要是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的调整,以及各种结构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一般不需做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抗震构造措施要求是作为抗震验算的一种补充和保证。这就足以证明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重要性,但构造措施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通过对台湾大地震遭到严重破坏但未倒塌的建筑物结构分析表明:某些结构设计时梁柱节点配筋不足、窗间墙过短、短柱、承重墙体高宽比过大、柔性底层建筑、抗震墙不连续、不规则开洞、悬挑构件过长等,在地震时破坏集中在这些薄弱部位。

3.3.4个别结构设计过于大胆,设计缺乏抗震概念设计。从九·二一地震破坏情况分析来看,有的建筑结构系统规划不周全,结构设计过于大胆,再加上施工质量有问题,剪力墙面积太少,中庭挑高影响结构安全。如中山国宾大楼为中庭挑高建筑,1楼作为公共空间,故墙壁很少,整个大楼外墙未设剪力墙,且开窗很多,形成建筑抗震上的所谓“柔软”底层而倒塌。

3.3.5建筑规划和选址不当。城市中楼房间距太小,过分密集,导致一栋楼房倒塌祸及其他楼房。如台中县丰原市11层“向阳永照”大楼倒塌后,压倒临近建筑。房屋建造在软弱地基或可液化场地或临近地震断层处,地震对场地液化导致地基失效,房屋倾斜。如南投县中兴新村1座钟楼和11层的“金陵世家”住宅楼,由于场地液化造成建筑严重倾斜。

4施工质量问题

台湾九·二一地震时倒塌和破坏的建筑物暴露出许多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据台湾媒体报道,施工不确定(不按设计要求施工)、设计与实际施工不同、偷工减料、未按抗震设计要求施工等也是倒塌的重要原因。如部分楼房柱子过细,配筋不足,箍筋间距过大,弯钩、搭接长度、锚固长度、纵筋在同一截面搭接等均不符合抗震设计要求。

5结语

大陆和台湾在建筑形式和建筑构造技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均位于地震多发地带,台湾九·二一大地震中暴露出的设计、施工等方面问题,在大陆也同样存在,希望借此引起国内勘察、设计、施工等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及警惕。

猜你喜欢
骑楼抗震建筑物
桥梁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My Hometown
广州最美老街——恩宁路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爆炸过后
南洋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穿越时空的骑楼之旅
广州骑楼
火柴游戏
底框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解析
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