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紧迫,就没有真正的执行!

2009-05-13 08:10姜汝祥
中国报道 2009年4期
关键词:哈佛商学院紧迫感危机感

在目前的经济“寒冬”中,我一直有个遗憾,那就是在这样的“寒冬”,居然找不到一本书作为过冬的理论支撑。这些天,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紧迫感》,一种畅快感油然而生,很多困惑我很长时间的郁闷,一扫而空。

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哈佛教授,全球“领导力第一人”——钓翰·科特(John P.Kotter),他曾因提出企业领导的新观点而获得“强斯克奖”(Johnson,Simth&Kniselv; Award);因改革哈佛商学院研究生课程设计而获得“埃克森奖”(Exxon Award);他的领导力论文被评为《哈佛商业评论》最佳文章,两度获得“哈佛商学院最佳文章奖”;他因《松下领导艺术》一书而获得《金融时报》评选的全球商务书籍奖。我们所熟悉的《变革之心》、《总经理》就是他的力作。

当我拿到这本《紧迫感》时,首先这个题目让我为之一振,在“寒冬”期的中国企业有多少有紧迫感?或者说危机感?当然有人会说:你看不少企业都已经在裁员了,很多企业都在亏损,报纸电视天天在说如何过冬,还不够急迫或危机?

企业亏损,老总紧张,媒介渲染,这就是真正的紧迫感或危机感?当我们讲企业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事实上是在说员工的紧迫感或危机感,是在说一家公司的文化是不是在变革,从这种角度看,“寒冬”期企业老总也许紧迫,社会也许紧迫,但员工却未必紧迫,这有点像国有企业一样,企业垮掉了,但员工却未必真着急。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词,来区分这种现象,那就是“虚假的紧迫感”。什么是虚假的紧迫感呢?那就是虽然知道大事临头,但却在手忙脚乱的处于焦虑和慌忙的状态,而不是那种在遇到危机时所体现出来的目标明确,思维清晰,有计划、有安排的顺利应对!

焦虑和慌忙是属于企业老板或者主管的,而目标明确,行动一致才是属于员工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对危机形成紧迫感,或者说所谓的紧迫感并不是应对危机的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应对危机的集体行动,是针对目标与结果的集体行动。

如何行动?在约翰·科特提出的四大策略中,我特别欣赏他提出的一个词叫“NoNo族”——这是对那些拥有既得利益的聪明人的概括,因为他们总要你拿出百分之百的证据,否则就会发动一场对你说“No”的群众运动,或者他们会在你行动的时候,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让你发现自己有多少不合理,然后放弃行动!

我在讲执行理论的时候,讲过一个现实,什么样的人不是执行型人才?追求完美的人!极度聪明的人!他们一生都在追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总是在做到一半时放弃!如何对付他们?约翰·科特提出了对付NoNo族的三个有效方法。第一个是主动分散这些挑拨离间者的注意力,以免他们制造麻烦。第二个是把他们赶出组织。第三个是把他们的行为公诸于众,利用现成的社会力量压制或制止。

但我觉得正如约翰·科特自己承认的那样,对“完美”的追求,其实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子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NoNo族基因”,既然如此,这种时候解决的根本办法可能要“由外而内”——这也是约翰·科特提出的紧迫感策略之一。也就是说,如果要想“安内”,首要的是建立一个外在的参考系,然后触发员工或者企业组织性的对比与反省。

这就是《紧迫感》的价值,“寒冬”之中,我们需要一个平台,一个思想的平台去讨论目前所碰到的问题,我觉得《紧迫感》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当然,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一本书会给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药方,但我们要相信一个基本的逻辑,没有人能够知道这场“寒冬”有多长,也许会很快结束,也许会长达几年,但我在研究全球优秀公司的时候,发现没有一家企业是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面对危机,中国企业其实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

(姜汝祥北京锡恩咨询公司首席顾问)

猜你喜欢
哈佛商学院紧迫感危机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等不起的危机感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商学院的研究支持服务
从美国哈佛商学院竞争力报告看国际税收和中国所得税改革
推动产销对接要增强紧迫感
哈佛商学院图书馆的研究服务特色及对我国商学院图书馆的启示
哈佛商学院教的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以危机感换进取心
破机关化立群众性 以危机感换进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