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禅让是上古政治春梦吗?

2009-05-13 08:09抱瓮君
百家讲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上古曹丕柳宗元

抱瓮君

读完《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第二期的一篇文章《尧舜禅让是一个政治谎言》后,对作者的许多观点不能苟同。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禅让在儒家的字典里代表着上古圣贤政治”、“禅让是儒家道统战胜政统的标志”、“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执掌政权的领袖同时也应该是道德完人,这就是所谓圣人治国”,随后运用反问句对此一笔加以否定:“然而,禅让这个上古政治春梦,真的存在过吗?”全文用以立论的中心则是舜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

由于这种看法具有出奇的新异性,因此有认真讨论的必要。

作者否定“禅让这个上古政治春梦”的第一个依据是魏文帝曹丕的一句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并依此认为“曹丕以己之心度舜禹之腹,一下子就击碎了尧舜禅让的美丽政治神话”。而事实上曹丕的这句话是被误用了。根据《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曹丕的原话是:“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曹丕的本意是说,他根据受禅于汉献帝的事,可以推知舜禹的禅让,不过是事势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封建集权帝王,就真的能够理解原始社会末期带有原始民主性质的舜禹禅让的实质。对此,柳宗元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柳宗元在《舜禹之事》一文中说:“凡异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其事同。”意思是说,凡是异姓之间的禅让帝位,是出以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仁德还是凭借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同的;但是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任的君主正为人们所拥护,这种事势是相同的。这就指出了禅让有“道”与“事”的差别。从“事”来看,汉朝早已失势,被人忘却,而曹丕父子因为攘除祸乱,建立强大的势力,其形象早已在人们心中扎根,这与舜因为有德于民而被人们拥戴,而尧因为要授政于舜而主动退隐几十年以至于最后被人们忘却,其事势是相同的。但从“道”来看,尧舜禅让是出以公心,而汉魏禅让则出于私意,尧舜禅让是出于仁德,而汉魏禅让则出于曹氏的强势所逼,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柳宗元对此有更明确而中肯的论证,可以参阅。

作者否定尧舜禅让的第二个依据是《竹书纪年》里的话“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得与父相见”。这种说法是否完全可靠,尚待查证。即便可靠,也道出了“昔尧德衰”的事实。试问,一个耄耋德衰的人,由于已经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能让他继续干扰政事而不加以限制吗?如果加以必要的限制,就不叫“圣贤政治”吗?

作者否定尧舜禅让的最重要依据是舜·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文中指出:“舜的独得之秘就是他的做秀功夫一流。舜之所以被帝尧征辟用事,就在于他在德行和才能上都获得了非比一般的社会声誉,在隐逸、孝行和才能上都下了一番工夫。”这可以说是是非不明。难道一个人的社会声誉好不对吗?难道以尧之明,却要征辟那种并无好的社会声誉的人吗?难道在民风古朴的原始社会时代,必须靠做秀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护吗?

作者怀疑舜的孝行,没有任何可靠依据。相反,舜的孝行则是有史实作依据的。《史记》:“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舜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没有松懈)。”对于史实,作者竟然这样加以推测:“正史关于舜与其家人的恩怨,不是执掌政权的舜的创作,就是他们合演的双簧。”殊不知,这种行孝而仍被杀害的事,历史上也多有记载。春秋时,晋太子申生尽管那么孝顺其父晋献公,仍免不了被毒杀。舜在其家庭内虽不存在着争夺君位的问题,难道就没有其他可争的吗?一个人一旦被其顽父、嚣母、傲弟忌恨,即使你对他们再好,他们也是不会随便改变其偏执态度的。看来作者对帝王权术的研究尽心有余,而对普通卑劣小人的心理状况思考不足。对于舜弟象这样的小人来说,他绝不会因为其兄已做驸马而去攀附,他只会欲置其兄于死地而后快,并蠢想要据两位美若天仙的嫂子为己有。如果用一般人的攀附心理来理解这样的小人,恐怕是把复杂的事物看得太简单7吧。对于舜已做帝尧女婿后,其父母仍不放松对他的谋杀,《孟子·万章》中的一段文字似乎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该文提到了娶妻必告父母的事,而“舜之不告而娶”必然进一步激怒他的父母,而其弟则会进而萌发欲夺嫂自娱的妄想。据史书所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一个仅仅才20岁的年轻人,又处在当时那样的家庭和社会条件下,能够毫无根据地断定他的行孝举动不是发自本真的仁爱,而是素有心计地在做秀吗?

该文作者写道:“有了孝子美名后,舜就在历山地面上轰轰烈烈地演绎起他的德与能。他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以至于他到哪里,老百姓就跟到哪里;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舜一到就迎刃而解;老百姓发生纠纷,也都找他均裁,他一裁还无有不服……总之,他的名字很快就穿越历山,上达天听,于是就被朝廷征辟,入朝用事。”根据《史记》所载,舜耕于历山而得到老百姓拥护的事,是发生在被征辟之后,而这里却写成发生在征辟之前,无非是为了突出舜的“做秀”野心由来已久。但这样一改,就显得持论不够慎重。从《史记》可知,尧对舜的征辟和重用,是经过民主的推荐程序和三年的严格审查和考核的。他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也是想通过女儿的德行来考察舜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德行。还让除丹朱外的另外九个儿子与舜相处,用以考察舜处理外部事务的德行。可见尧对舜的审查和考核还是很用心的。通过三年的考核,尧认为舜谋事周密而说话可靠,才决定重用他。另外,并非没有人推荐过尧的儿子丹朱,但尧认为丹朱“顽凶”,不可用。在一般情况下,知子莫如父,何况对于明察事理的尧来说呢?如果丹朱真是贤明,尧岂不会加以重用?说丹朱“早被政敌加上了不贤之名”,完全是对史实的曲解。尧之所以要重用舜而不重用丹朱,正是他经过认真考核和反复选择的结果。尧重用舜的时候,才73岁,尚未达到耄耋的地步,以尧之圣明,如果舜没有值得器重的地方,尧怎么会轻易授权于他?舜被尧委以重任后,果不负所望,经过17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以实践证明了尧的选择的正确性。这样,尧在90岁的时候,才正式让舜摄行天子之政。如果把舜的积极谋事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和获得民众的拥护,也看成是“老奸巨猾”,就不仅是对历史的误断,而且也是对民众的不尊重。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根本的是要看他是否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对民众的态度。所以,把舜看成是一个“老奸巨猾”的野心家和阴谋家,并将其摄政与王莽篡汉进行类比,至少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要知道,处于原始社会的人,其古朴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绝不会如封建时代的当权者那样阴险狡诈,何况那时还具有原始的民主性质呢!

其后,舜与禹的禅让情况也与尧舜之间的禅让类似,用不着再多谈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尧对舜的禅让是主动地有步骤地进行的,其用意正如柳宗元所说是“退而自忘”,即自动退居幕后,而让人们逐步忘掉自己。而舜知道尧的用意,便“进而自系”,即更积极地有创建性地施展自己的才智,从而用实际行动在民众中树立了威望。这样的禅让在上古的原始时代,确实可算得上是一个以天下为公的民主形式,怎么能将“老奸巨猾”之类的罪名加在他身上呢?

另外,司马迁写尧舜的事,是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的,即使可能有缺陷,也不至于可以毫无根据地乱加否定。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我们今人在对待上古的尧舜禅让事上,还是以冷静的态度慎加思考为宜。不然真的会出现以今人之诈心度上古人之朴腹了。

猜你喜欢
上古曹丕柳宗元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上古
江雪
转角遇萌物
女娲补天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江雪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
上古、中古与三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