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洁净太空

2009-05-14 08:39
科学大众(中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航天器轨道卫星

丁 茜

自1957 年前苏联把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至今52年的时间里,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 000 多颗各类航天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遨游。你能想象吗,人类活动在地球周围产生的垃圾碎片比陨星还要多!时至今日,太空中漂移着5 000 万片人造卫星和火箭的残骸。

太空垃圾就是空间碎片,是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在执行航天任务过程中的抛弃物、空间物体之间碰撞产生的碎块等,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这些垃圾都很长寿,微小的金属碎片、多级火箭的整个箭身,甚至宇航员遗失的工具等。太空垃圾种类繁多,不计其数!当然,不是宇宙任何的一个角落都布满垃圾,它们主要集中在卫星云集的两片区域,即高度在2 000 千米以下的低轨道(太空垃圾占到90%)和距离地面3.6万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上。

太空垃圾的存在对于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来说,简直就是天敌。由于空间碎片与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每秒几千米至几万米,因此,两者即使是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就能将人造卫星撞成“残废”。航天器的体积越大、飞行时间越长,其遭遇太空垃圾袭击的风险也就越大。专家指出,太空垃圾数量庞大,其对航天器和航天任务的影响已日益严重:极小的垃圾碎片由于数量多,能严重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稍大的碎片会损坏航天器表面材料,对表面器件造成损伤,甚至使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改变,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空间碎片的能量足够大时,能穿透航天器表面,打坏内部系统;大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桁架结构时,可能将整个结构打散。另外,大型空间碎片进入大气层时,会对地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短短半个世纪内,地球的周围就环绕了一圈卫星,以及那些可能会严重阻碍人类太空探索的残片碎屑。为了清理这些垃圾,科学家们绞尽脑汁找寻合适的清理方案。目前在议的6套招数,孰优孰劣,请看分解。

最强悍:机械垃圾车

优点:将装有机械臂的宇宙飞船射入太空,有选择地找寻太空垃圾,然后将它们收在垃圾车内。适合收集的垃圾有大块头的卫星、多级火箭等最大的垃圾。

缺点:垃圾在宇宙空间自己会转,机械臂很难抓住。定位这些太空垃圾代价都很昂贵,更不要说清理这些数目巨大的垃圾。

最期待:太空绳索

优点:在需要抛弃的卫星或火箭上事先拴一根长长的导线,利用地球磁场引力使太空垃圾移动的速度减慢,最终在数月内落回地面时在大气层中焚毁,未烧完的落入地面。轻巧灵便,垃圾自行返回地球。

缺点:导线的长度需要几千米才能起作用,但是这样长长的导线围绕地球数月的话,一、本身已增加垃圾量,很可能撞上正在运行的其他卫星;二、可能被太空垃圾中的碎片切断;三、怎么给已经漂浮在空中的垃圾拴上导线呢?

最精巧:天网

优点:用航天飞机将聚合物织成的天网送入轨道,挂在一颗小卫星上。然后只需将其展开,待到捕获垃圾后再收拢。用来拉紧天网的装置是可充气弹簧做的,十分轻便。

缺点:天网面积大,很容易饱受宇宙尘埃的磨损,而且捕捉的垃圾必须由太空飞船带回地球,成本太高。

最冒险:激光扫帚

优点:在地面上,利用超灵敏雷达指导激光照射太空垃圾,直至其汽化。碎片会直接在大气中消失。

缺点:该系统十分耗能,即使销毁一小块碎片也要消耗大量能量。另外激光所到之处大气热平衡遭到破坏,可能造成大气层中大规模放电。

最有效:气凝胶陷阱

优点:这项技术已经得到验证。2006 年美国的“星尘号”探测器就曾用气凝胶来捕捉和搜集彗星尘埃。

缺点:只能捕捉小于1 毫米的太空垃圾,但却需要发射大面积的气凝胶板,且可能撞上正在工作的卫星。

最创意:泡沫球

优点:用飞船在垃圾轨道上发射一种会自动形成巨球的特殊泡沫,当太空垃圾穿过这个泡沫球后,速度减慢,从而使其运动轨迹迅速下降,加速它落回地球。

缺点:泡沫球的直径需要几千米,在太空中可能会与大型垃圾碰撞,使后者变成更多碎片,太空环境将会变得更糟。

上面列出了6 种招数,也许未来的“太空清道夫”就藏身其中。太空垃圾最终都将受到重力的作用而落回地球,可那将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这些残片最初以与母体航天器相同的速度运行,大约为8~10千米/秒,比F1 赛车足足要快上100 倍!之后,伴随着与大气分子的碰撞摩擦,它们的速度逐渐减慢。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大气密度直接决定了垃圾在太空中逗留的时间。距离地球越近,遇到的物质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刹住车。因此,如果残片是在400千米高空的国际空间站轨道上,那么它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落回地球;如果是在800 千米高度的轨道上,它要滞留200年;而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话,则需要数百万年才能回归地球。这意味着垃圾们有的是时间来搞破坏!举个例子,直径1 毫米的铝球在8 千米/秒的速度下,能够毫不费力地穿透4毫米厚的铝层。那么,一截火箭的破坏力就可想而知!更何况,一方面垃圾的数量十分庞大,另一方面,卫星的数量有增无减,因而碰撞会不断发生。这就是为什么航天器最终都会被“风化”,变得伤痕累累的原因。

任重而道远

更严峻的问题是,1996 年,法国“西雷斯号”微型试验卫星与前辈“阿丽亚娜号”火箭的一块碎片相撞,被迫中止任务,返回了地球。此后,类似的严重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考虑到发射一个航天器到太空的成本高达数百万欧元,这个问题的确让人头疼。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制止太空垃圾的产生。2000年,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制定了相关章程,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航天机构都以此为行动准则。章程建议:各国不要再人为丢弃太空垃圾,低轨道卫星在完成使命后不得在轨道上停留超过25 年,将3.6 万千米高空附近的垃圾输送到更远处的“公墓轨道”上去。但在此之前,必须将垃圾中的燃料抽尽,否则可能会自燃从而引发爆炸,这将是太空中发生的最为糟糕的情况。因为爆炸会产生成千上万个大小各异且无法控制的碎片,最小的那些甚至都无法探测到。毕竟,对于大件的垃圾,我们至少能够利用雷达或者望远镜了解其位置,而对于一大团微型垃圾,我们则根本无法跟踪定位。还有一个困难就是,目前没有任何相关的国际管理条例来应对太空垃圾问题,各国在处理太空垃圾问题时随意性较大。

现在太空中的物质,有超过90%的是无用的垃圾,只有不到10%是正在运行或是有用的。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研究已久,设想了多种清除垃圾的办法,比如减慢碎片运动的速度,使它们在重力作用下更早落回地面,或者在太空中直接清除,或用太空垃圾车到太空大扫除。想法不错,但实施起来却远非易事。不论采用哪种系统,首先都要将它从地球发送到太空中需要垃圾回收的地点。单单这一项成本就十分高昂:每千克太空碎片要花费大约2 万欧元!最终垃圾车至少要消耗掉5 000 万欧元。在当今条件下,无论如何,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高了!然而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发射到太空的卫星会越来越多,垃圾和相撞事故也将随之增多。超过一定程度,地球周围的太空会充满碎片,航天设备几无可能再进入低轨道。任何一国的航天机构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所以,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看来,我们让太空重获洁净的日子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航天器轨道卫星
推荐书目《中国轨道号》
计数:轨道弯弯绕
朝美重回“相互羞辱轨道”?
静止卫星派
正确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航天器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电推进系统在深空探测中应用
Puma" suede shoes with a focus on the Product variables
What Would Happen If All Satellites Stopped Working? 假如卫星罢工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