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外二则)

2009-05-14 13:37魏得胜
杂文选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雅量正统死囚

魏得胜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手下的一位宰相。管仲临终前,曾嘱咐齐桓公,说不要起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意思是,他们都不是什么好干部。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照办,这三人得以兴风作浪,以致误国。这是盖棺定论的历史,错只错在齐桓公一人身上,他用人不当。然而苏洵的《管仲论》矛头直指管仲本人,说他生前没有为齐国挑选一位好总理,齐桓公也就只能起用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差的。换言之,如果管仲为自己挑选了一个好的接班人,齐桓公在用人问题上,也就不会退而求其次了。这就是苏洵所说的:“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齐国因管仲这样的贤相而兴,又因失去这样的贤相而衰。

当初,齐桓公即位时,是请鲍叔牙出来为相的,鲍以宽广的胸怀推荐了齐国的囚徒管仲。然而,在管仲辅佐齐桓公的那些年里,却不见他向齐桓公推荐一个能人,多少有点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都不要)的意味。与鲍叔牙比,管仲的确略输雅量。造成齐国后继无人,齐桓公有责任,管仲更有责任。李鸿章死之前,慈禧问他谁可取而代之,答曰袁世凯。这不是雅量不雅量的问题,而是一种历史责任。管仲死前,只是告诉国主,不要用谁,而没有说谁可用,这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了。所以,苏洵在文章结尾处大呼一声:“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意思是说,那位管仲,你凭什么撒手而去?可谓酣畅淋漓,意味深长。

一叶

朱元璋死,建文帝即位,方孝儒时任翰林学士。燕王朱棣举兵夺权,攻破南京后,命方孝儒起草即位的诏书。方孝儒不从也就算了,还说:“虽灭十族,亦不附乱。”这未免太固执了,让朱棣灭了他九族不说,为凑够十族,连其九族之外的学生也杀了,加一块,八百七十多人啊!

俗话说,好汉做事好汉当,你方孝儒有什么权力拉上十族,一同去赴死?堆积如山的头颅,铸就你方孝儒一人的高洁,这又算什么好汉?方孝儒以“十族”之灭的沉重代价,也未能阻止恶棍前进的脚步,朱棣照样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如果方孝儒认为朱棣的皇位来得不正统,那么请问,谁的皇位正统?嬴政嗜血成性、杀人如麻,以此当上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他正统吗?南北朝时的无数皇帝,几乎全是同室操戈的结果,那些皇帝正统吗?隋朝的杨广弑父即位,他正统吗?李世民屠杀兄弟逼父退位,他正统吗?全国人民抗击蒙古人的时候,朱元璋却乘机争夺地盘登上大宝,他正统吗?世间的皇帝,有几多是所谓正统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糊涂虫,却写过一篇十分清醒的《深虑论》,文章大意是说,秦始皇觉得,周朝之亡,乃诸侯强大所致,故而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即专制),权力集中,以为他嬴家就可以世代为天子了,不料却被刘邦取而代之。汉朝初肇,刘邦认为秦始皇改封建制为专制,是家族成员离心离德的主要原因,于是在汉朝体制上,来了个半封建半专制,在家族内大肆分封,以为这样就可以天下太平,刘氏一族永坐江山了。哪想,到汉景帝时,便出现了七国之乱。汉武帝、汉宣帝总结祖先的执政经验,改半封建半专制为专制,回到秦始皇的老路上来,以为刘氏皇权稳固了,然而又被外戚王莽取代,西汉由此而亡。接下来是东汉借鉴西汉,魏朝借鉴东汉,晋朝借鉴魏朝,宋朝借鉴五代,执政的套路,无外乎集权与分封,转来转去,最终还是全都灭亡了。如此之深的问题,方孝儒都看到了,而皇权正统与否 —— 那么浅的问题,他却没看到。一叶障目,让朱棣灭了他十族,实在

是大不幸也!

大戏

公元632年,也就是李世民即位的第六年,放三百九十名死囚回家与亲人团聚。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死囚们皆按时返狱,后被悉数释放。这一历史事件,成为盛唐浓重的一笔。但欧阳修不以为然,并撰《纵囚论》予以批驳。他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是想以此弄个以德服人的好名声。但世人哪里知道,这个释放纯粹是一种政治安排,即这些死囚知道—— 如果自己能按时返狱,就可以赦免死罪,并获释放。因为死囚们私下得到了官方的这类保证,因此才一一返回,协助唐太宗上演了一出以德服人的盛世大戏。欧阳修笔锋一转,质问道:唐太宗在全国施行以德治国的政策已经六年了,尚不能感化普通人,又怎能以一日之恩,去感化那些死刑犯呢?

读中国古典文学,最常见的一个字是“德”,但在关键时候,最不管用的也是这个字。以德为治国理念,中国称得上是古老国家,迄今已是上下数千年。照理说也该是世界上头号强国了,然而不仅不是,而且才是个发展中国家。

【原载2009年第4期(A)《雨花》】

题图 / “险情”迷惑 / 巴·毕力格

猜你喜欢
雅量正统死囚
自嘲有记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曹操雅量惜才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狄仁杰的雅量
贞观六年,四百死囚回家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