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升级的现实答案

2009-05-21 10:09万晓艳凌崎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万年青菜农丝瓜

万晓艳 凌崎猛

正是李楼人这种永不满足、开拓进取的精神,诞生了“蔬菜之乡”李楼,并使其迅速成长为洛阳市蔬菜供应地之一。

一阵清风吹过,春雨初霁的李楼乡空气中蔬菜的清香气息也更加幽远了。

早春三月,正是万物萌生时节。

李楼乡经过一场春雨的洗礼,一片新绿,生机盎然。一场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菜篮子革命”使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裕而多彩。

这个成长中的“蔬菜之乡”以生动图景给了人们一个答案,一个关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传统农业向新型农业裂变的现实答案。

蒜黄高产有“诀窍”

李楼乡万年青村人很自豪。

这个村庄在150亩耕地上,年产出蒜黄3000吨以上。8月播种,4月底收获,菜农的汗水没有自流:洛阳市区95%的蒜黄产自这个人均耕地0.21亩,人口1760余人的村庄。万年青村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蒜黄村”。

“最好的蒜黄是从洛阳拉走的。”平均1斤蒜出1斤蒜黄,这个村庄的蒜黄不仅出黄率高,而且品质好,我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山东寿光的人这样评价洛阳蒜黄,而万年青村是洛阳蒜黄的产地。

仅蒜黄种植一项,万年青村一年就有几百万收入。村里道路硬化了,公共设施建起来了,农民盖起了小洋楼,孩子们也被送到了市区接受教育。

该村的蒜黄种植“状元”杨红社,在地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蒜黄,一个坑,一茬能收500多斤。一个蔬菜大棚6分地,16个坑,一年最少4茬,头茬20天左右,以后一茬一星期左右,人手多,还可以多收几茬,一年少说收三四万斤……”

高产的“诀窍”在哪里?

在万年青村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兼村支书白建军向记者透露了这个“秘密”:“我们村种植蒜黄,主要采取‘立体种植,上网技术。采用了‘上网技术后的蒜黄不容易倒伏……”

4月底收获后,万年青村菜农一般在大棚里种植黄瓜:丝瓜、苦瓜等菜。这种立体种植模式使得万年青村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成了一片真正的绿色家园。为了提供合格、安全的蔬菜到市场上,万年青村配装了专门设施、专人负责蔬菜质量检测,保证蔬菜安全入市。

“蒜黄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就会面临销售问题。我们正在探索、研制‘脱水蒜黄。‘脱水蒜黄可以做为调料供应给方便面生产商。市场打开后,需求量是源源不断的。那么,我们村就可以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种植蒜黄,并统一收购、销售……”目前,万年青村村委会正通过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骨干的万年青蒜黄专业合作社与河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合作,依托万年青村蒜黄基地,研制、推广“脱水蒜黄”。

实践中成长起技术员

蔬菜种植,技术是关键。

经过近20年发展,李楼人不仅把蔬菜种出了规模,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种植技术,有“千棚之村”称号的北王村就是其中的典型。

“我们村老菜农,随便拉出去一个都是技术员……”在北王村,菜农总结出的种植技术,不仅满足了自身需求,村里每年还派技术员到外地指导蔬菜种植。

尽管如此,北王村和李楼乡其他种植蔬菜的村庄一样,从未放松过对菜农的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北王村村委会定期邀请洛阳市农科院、豫西农专的专家前来给村民们传授种植技术。

春天种黄瓜,夏季种丝瓜,秋冬季种叶子菜,几乎是北王村所有菜农的种植模式。500户农户基本全部栽种大棚蔬菜,因有骨架大棚1000多座,北王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千棚之村”。

15年前,北王村人开始大规模种植茄子。就在几年前。北王村生产的茄子还远销全国各地,日销300~500吨。

近年来,考虑到茄子的产量较易受到病虫害影响,北王村人集体改换思路,改种黄瓜、丝瓜、叶子菜,销往附近县市。

“丝瓜产量,不受病虫害影响,清明节定植,一个大棚一年能收2000斤左右……另外,叶子菜一个大棚一年收入5000元~1万元。”2008年,北王村产的丝瓜还远销到了北京市场上。“千棚之村”村支书史双明对村里蔬菜产销状况了如指掌,“村里的收入主要用来硬化道路,修建公共设施。”

在一个占地半亩的蔬菜大棚里,47岁的村民史铁船正在给蔬菜浇水。史铁船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历史,早在1989年,很多人还在致富道路上摸索的时候,史铁船家里已经盖起了2层小洋楼。

现在,生活早已富裕起来的史铁船,并没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他不仅把自己的一亩多地全部种上了蔬菜,还从其他村民那里租了1亩多地种黄瓜、丝瓜、生菜、油麦菜等。

2009年春季,史铁船家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种黄瓜:“这几年一直种黄瓜,土壤需要调整。今年改种其他菜,明年再接着种黄瓜。”2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让史铁船掌握了一套经济、实用的种植技术。

名气,是闯出来的

“太平村一天不卖黄瓜,洛阳市黄瓜批发价格就会上涨……”近年,苏秦故里李楼乡太平村又出了新名牌“太平黄瓜”。

“太平黄瓜”的名气是闯出来的。

从1995年形成规模,到现在拥有日光温室138栋,骨架大棚63栋,太平村蔬菜种植走过了十几年历史,该村生产的黄瓜也占据了洛阳黄瓜市场的80%,并以亩产3.5万斤高产著称。

“由于年轻人不愿意种蔬菜。建大棚投资也大,日光温室又是东西走向,面朝南的。一些农户没有条件建大棚……”对于“想种”但“没有条件”的农户,太平村村委会主任张智伟正通过各种途径调整:“对建大棚的农户我们给予补贴,没有条件的农户我们帮着调整土地……”

骨架大棚、日光温室的推广提高了当地菜农的收入,用太平村人的话说:“种大棚户全部富起来了,生活非常好。一个大棚,仅黄瓜一项,菜农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种露天蔬菜的菜农收益就不是很好,只能维持住基本生活。”

“黄瓜3-4天采摘一次,一个大棚一次能摘近1000斤。天好摘得多点,天不好摘得少……”太平村村民萧灵州从1995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至今已有14年历史,种植蔬菜的投入、收益他非常清楚:“2亩地的大棚,一年要投资七八千元,买地膜、农药、化肥……一年收入三四万元。”

现在,太平村村委会正在通过协会的力量,发展蔬菜深加工,并解决蔬菜批量销售问题。

成长中的“蔬菜之乡”

连绵13个村的蔬菜种植区,在李楼乡的地图上勾勒出了一片绿色天地。每天,成吨蔬菜从这里运送到洛阳及周边地区。

而不满足于现状的李楼乡人民政府。不满足于现状的李楼乡人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一直在求新、求变。

让蔬菜种植区覆盖李楼乡26个行政村,并在蔬菜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保证农民增收是当前李楼乡人民政府一直推进的工作。

正是李楼人这种永不满足、开拓进取的精神,诞生了“蔬菜之乡”李楼,并使其迅速成长为洛阳市蔬菜供应地之一。

一阵清风吹过,春雨初霁的李楼乡空气中蔬菜的清香气息也更加幽远了。

猜你喜欢
万年青菜农丝瓜
『新帮手』让菜农采收省时又省力
春季大风频繁 菜农这样防范
夏季佳蔬——丝瓜
狡猾的丝瓜
丝瓜娃
万年青
万年青
露水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