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

2009-05-21 05:31边晓辉
魅力中国 2009年1期
关键词:成长改革开放

边晓辉

摘要:中国的经济学起步很晚,大致说来应该是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积极促进经济学家的成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家:成长,改革开放

经济学家是指那些在经济学理论某个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者。经济学家一般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其研究成果都具有独立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思想体系,即都具有独创性或原创性特征。

一、中国经济学家的出现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学起步很晚,大致说来应该是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特别是民族危机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初步觉醒以后,纷纷出国寻求救国真理,真正接触西方现代文明、接受西方近代社会科学,才开始出现的。所以说,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家,应该是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往只能叫“有片段经济思想的思想家”,他们还不是用科学方法论去主动研究经济问题的。爱因斯坦在1953年给施威策的信中。列举为什么中国没有近代科学技术,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却能飞速发展时,说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也就是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前,由于真正的经济科学赖以建立的方法论进入中国之前,是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科学,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在近现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之后,尤其是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朝政府创办的以介绍和学习西方文化为己任的“同文馆”(北京大学的前身)以后,大批外国学者进入中国,大批中国学生赴欧美等留学之后,中国才开始逐渐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当然也就有了中国自己的准经济学家。

西方经济学是中国近代经济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在经济学方面的“西学东渐”是首先从庸俗经济学的引进和介绍开始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也得到传播,严复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自1901年严复翻译出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来。当代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经济学研习在我国蔚然成风,经济学研究在我国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的地位也是独占鳌头。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

(一)政治成長背景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中国不再师承前苏联,因为中国有中国自己的问题,不可能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求得解答的。同样,中国也不照搬西方模式,因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着眼于解决把市场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西方经济学很少涉及和不可能加以阐明的新课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立足实际,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得出新答案,形成新理论。中国是一个大国,具有研究经济科学丰厚的土壤。因为人口多,国家很大,又处在二元经济的状态,同时,经济发展又相当不平衡,农村和城市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东西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会遇到许多诸如宏观调控、国企改革、环境保护、金融安全以及“三农”等诸多经济学问题。这些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又是遇不到的。用西方经济学现成的、成熟的理论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有些可以,但有些是不可以的,因此,这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

改革后成立的中国政府的最高经济智囊团,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统领国家经济改革进程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聚集了马洪、孙尚清、吴敬琏、杨培新、高尚全等一批优秀经济学家。许多经济学家还任职于国家经济管理的主要部门。他们直接参与国家经济政策法规的制订和国家重要文献、报告的起草,经常活跃在政治家们的身边。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推进产生了巨大影响,发挥了极大作用。中央高层更加重视经济理论的指导,注意听取和吸收经济学界的意见,这也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无疑促进了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

(二)经济成长背景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经济体。据一些专家预测,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或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动力。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量的经济问题像潮涌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需要经济学家去进行研究和解决。这些情况,在西方那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是不存在的。大凡经济学研究能够取得大的成果的领域,都是那些尚未成熟、尚未定型的方面。所以,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家研究的问题越来越细和越来越具体,而中国的经济学基本上还处于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许多大的问题连续提出来,不断地为经济学家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样本-同样也为中国的经济学家研究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为中国经济学家进行理论上的提炼和抽象创造了活水源泉。

日趋完善的市场,现代规范化的企业制度都迫使中国企业改变传统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建立激励制度,尽快提高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竞争力。体制的根本变化,商战的竞争,给企业主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驾驭经济这匹“烈马”,企业聘请经济专家作顾问,向经济学家“寻医问药”,广交经济学界的朋友,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同时,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广大百姓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个人投资、家庭理财都需要经济学加以指导,对经济知识的需求使经济学家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报纸开辟经济学家论坛树立权威,电视台请经济学家友情客串,电台开通经济学家热线为听众释疑解难,对经济学家的需求增大。

(三)教育成长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研究和应用进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而且还出版了许多科普读物与教材。从事这方面教学与研究人员也急剧增加,尤其是一些出国留学并取得经济学位的学者陆续回国:这些留学生不仅受到系统的西方经济学的教育,而且还了解和掌握了西方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所以大大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

再从中国的经济学普及程度和范围来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世界上一支最大的经济学学习、研究的队伍。据统计,中国每年招生的大学新生中,大约有30%左右的人选择学习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数量超过50万人。中国的学术研究队伍中,经济学研究工作者是最大的一支队伍,每年发表经济学及其相关的论文,有10万多篇,选择经济学研究或普及作为职业者,其他理论工作者之首。至于从事经济实践的人,那当然是成千上万。由于中国经济学具有这样

巨大的“知音群体”,使得中国经济学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再加上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以及与世界主流经济学的沟通和交流,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方法的真谛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训练,已经为中国经济学家的成长积累了丰厚的素养。

良好的学术生态氛围是经济学家成长的必要的条件。近年来,学术环境的优化,有了重大的突破,政府不再为经济学研究设置这个或那个“禁区”,经济学家在经济理论研究的海洋中自由驰骋。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的资金来源提供者,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有一种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降低交易成本,加大资金投入来资助经济学基础研究,资助那些在经济学创新研究方面有潜力、有发展的研究者,鼓励他们以新的思维方式去思维,鼓励创新精神和向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种未知的假设挑战。经济学家正是因为具有丰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才成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研究。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学识和素质的提高。

另外,常有企业邀请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等有关经济學家就一些改革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中国人民大学何伟教授主持的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不定期举行经济沙龙,邀请首都经济学界座谈。深圳综合开发经济研究院驻京办事处在马洪、林凌等著名经济学家的领衔下,时常与企业家共同商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问题。北京大学于2000年面向全世界招聘“经济学讲座教授”。为纪念孙冶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重大贡献,经济学家薛暮桥、于光远、许涤新等发起于1983年6月19日成立了“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安子介先生于1991年出资设立了“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简称“安奖”)基金,这是中国经贸领域最高学术奖。2001年首届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讨会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经济学界的著名学者以及全国十三个基地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这些措施都为经济学家提供了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三、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蓬蓬勃勃发展的实践,迫切要求中国的经济学有个大的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经济学家的发展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来自实践发展的挑战。中国经济理论滞后于经济增长和蓬勃发展实践的状况,迫切要求有一种新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经济理论来进行指导。但是在传统观念尚未彻底破除之前,新的与世界主流经济学接轨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困难重重。其次,中国经济学家面临着来自海外研究信息的挑战。随着亚太世纪成为现实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加上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取得巨大成就,海外学者对中国经济问题日益关心,他们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经济问题进行的大量分析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经济学家面对着挑战,只有进行不断创新。每一位经济学家都必须把创新作为自己学术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这是这是经济学理论有所突破、有所建树的原动力所在。

猜你喜欢
成长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