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2009-05-26 07:31管若松
艺术百家 2009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艺术形象形象塑造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211工程”三期“艺术理论创新与应用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管若松(1960- ),男,汉,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评论,文艺理论。)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05)

摘 要:电影《梅兰芳》热闹一时。但“梅兰芳”艺术形象的塑造并不算成功。其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作者的认识问题;二是如何塑造“梅兰芳”的艺术形象问题。

关键词:梅兰芳;形象塑造;影响力;电影;艺术形象;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

符合当今世界电影潮流的巨片《梅兰芳》,以其大投入、大制作、大导演、大牌明星、大宣传等,热闹了一时。虽不像陈凯歌的前一部影片《无极》遭受到众人的猛烈批评,但《梅兰芳》也没有像国人期待的那样,获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我以为,此片在国内外没有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主要在于创作者的认识问题和如何塑造“梅兰芳”的艺术形象两个方面。

一、梅兰芳究竟属于谁?——创作者的认识问题

这里所说的认识问题是指创作者对梅兰芳大师的认识定位问题。陈凯歌当然是国际级的电影大导演,对梅兰芳大师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定位肯定是很清楚的。但陈凯歌在拍摄电影《梅兰芳》时,却忽视了已有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梅兰芳家的周围,跟梅家有着很亲近的关系和来往,同时,这部影片又有梅家后人作顾问和指导,因此,可以说,对“梅兰芳”这个历史人物和题材的掌握是绝对占天时、地利、人和的。特别是当这部影片拍摄完毕时,梅兰芳的后人立即对外宣称:从此以后任何影视题材都不得再涉及梅兰芳的生活(大意)。换言之,也就是将来任何影视制作机构若再想拍摄制作跟梅兰芳有关的题材,都必须征得梅兰芳后人的许可。由此看来,梅兰芳的后人对电影《梅兰芳》是满意认可的,因此,陈凯歌导演和制作机构,当然就会以梅家后人的满意和认可度为衡量标准。

对此,本人就会提出一个问题,梅兰芳究竟属于谁?梅兰芳当然属于梅家,这仅是从血缘上说,但梅兰芳不仅是属于梅家,梅兰芳永远属于中华民族,因为梅兰芳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使者。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内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梅兰芳生前在中国京剧舞台上活跃了50余年,精心塑造了众多光彩夺目、优美动人的形象。他虽然已经辞世近50年,但人们至今仍在怀念他。夏衍先生曾说:“伟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痛苦而坚韧不拔的战斗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梅先生就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哺育下,继承了人民创造的艺术传统,丰富了人民的戏曲艺术。”确实如此,综观梅兰芳的一生,他对祖国的古典文学、绘画和雕塑、民族音乐和音韵学、民俗学、服饰学、宗教神话等诸多传统文化有过较深刻的研究和理解,并把这些知识恰当地运用到艺术实践中去,从而创立了博大精深而绚丽多彩的梅派京剧艺术体系。因此,可以说他不仅是一位戏曲艺术大师,而且是一位近代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

早在20世纪初,他就抱定要向海外弘扬祖国文化艺术的宗旨,此后多次出国访问演出。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日,1930年访美,1935年、1952年、1957年和1960年四次访问苏联,不但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给予不少外国戏剧家以启迪或影响,而且也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正确了解。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终于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派和布莱希特学派形成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表演体系。此外,梅兰芳为了丰富知识,扩大眼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在出国访问演出期间也孜孜不倦地吸收别国人民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充实自己艺术创造的基础,正如梅兰芳自己所说:“我一方面是想把中国戏曲介绍到国外,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观摩吸收外国戏剧艺术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1935年,他在苏联演出结束后,还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埃及和印度等国观察戏剧和歌剧,从而结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大师、戏剧家、作家、歌唱家、舞蹈家和画家,与他们切磋艺事、交流心得,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在国外一次招待会上,梅兰芳意味深长地说过:“中西的戏剧虽不相同,但是表演却可互相了解,艺术之可贵即在于这一点,所以‘艺术是无国界的一句话,诚非虚言。现在中西的戏剧,有一个相接触的机会,我很希望不久即有新的艺术产生,融会中西艺术于一炉。”①从以上梅兰芳的这些特殊的历史经历足以说明,梅兰芳一生都在促进中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真不愧为一位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先驱者,一位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民族使者。

另外,梅兰芳的人格也是完善的。生活中的梅兰芳有良好的“戏德”,受到同行的交口赞誉,这是有目共睹的。更重要的是,他虽然一辈子不搀搅社会政治,但却有着极其明确的政治和社会立场,这一立场不是哪一党哪一派的简单附和,而是通过自己独立的观察与思索得出的结论,然后便毕生身体力行,哪怕由此遭受灾祸也在所不辞。人格的完善虽然与艺术造诣是两码事,但如果没有完善的道义精神,没有崇高理念的献身精神,梅兰芳就仅只是一个好的艺人,一个在艺术上有建树的人,而不是包融广博地覆海涵的大师。梅兰芳用他的艺术和生活实践成功证明了自己的人格价值,从而真正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史上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和地位。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梅兰芳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梅兰芳”不应该被任何人所独断,“梅兰芳”应该更好地宣传、更好地继承、更好地发扬光大。不仅要拍摄电影,还应该拍摄符合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电视连续剧,甚至于舞台剧(包括京剧、话剧)等,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塑造好“梅兰芳”的艺术形象。

这里不得不说,电影《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塑造不算成功,这既有选择“黎明”的失误,也有剧本本身文学创作上的弱点。但最主要的是导演和制作单位在对待“梅兰芳”这个题材,在认识上的偏差所导致的。认识上的偏差就在于把“梅兰芳”定位在梅家后人认可的“梅兰芳”,而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梅兰芳。如果导演和制作单位一开始将梅兰芳定位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梅兰芳”,这个制作班子和艺术顾问,将肯定会有许多专门研究“梅兰芳”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的加盟或参与。如果当初不在认识上有所偏差,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来参与加盟,海纳百川,相信此片肯定会是另一番局面,一定会塑造一个更具有历史真实性与艺术真实性的梅兰芳,也一定会借助电影《梅兰芳》在国内外的放映,很好地宣传、传播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遗憾的是,这种局面没有能够最终形成,甚至于期待将来能够重新在银幕或是其他艺术形式中再见到梅兰芳的艺术形象,恐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二、“梅兰芳”的艺术形象究竟应该如何塑造?

电影《梅兰芳》不是一部严格追求历史真实的纪录片,其中很多人物,是糅杂了当年一些真实人物的各种面貌综合而成。电影巧妙地避开了对梅兰芳一生做艺术人生之路的穷根索据,而是着力于情感世界的挖掘。陈凯歌隐去本事,择其大者,将梅兰芳、近代京剧诸多宗师事迹与历史的诸多细碎尘埃混合重新组合,塑造了一个所谓“走下神坛的梅兰芳”。陈凯歌强调,他的《梅兰芳》更重视的是“故事”,通过描述“梅兰芳”对擂出名,感情生活,蓄须言志三个主要故事段落来展现“梅兰芳”和“梅兰芳”身边的真实与虚构的人物及故事。三段式的结构,可以说是无主题变奏,核心是在于展现梅兰芳的一生,但这一生如何概括和归纳,影片没能给出一个能做主心骨的答案。在这几个故事中,虽然有生活中的真实和影子,但绝对是符合了陈凯歌认为的商业电影的需要。换言之,在陈凯歌和制作单位看来,选取或编造这些故事更符合国际电影潮流的需要,更符合用“梅兰芳”这个题材来启用国际大明星的需要,也更符合电影“票房”的需要。

但是,陈凯歌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梅兰芳”绝对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名伶。《梅兰芳》不是《霸王别姬》,因为《霸王别姬》可以用中国名伶的故事任意编造,也可以请港台明星任意发挥创作,并可以利用这些明星的国际影响力,出奇制胜。但“梅兰芳”绝对不可以走《霸王别姬》的老路。因为“梅兰芳”是真人真事。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梅兰芳的文化影响力绝不小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梅兰芳”影响到中国文化、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影响到中国国民党、影响到日本、影响到印度、影响到美国、影响到苏联、影响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学术、影响到世界东西方文化等等。

梅兰芳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人物。怎样塑造“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绝不仅仅是梅家后人说了算或是认可的事情。当然,这也不是说因为“梅兰芳”的特殊历史地位,后人就不能涉及和创作“梅兰芳”这个题材,而这里所说的是如何创作或塑造“梅兰芳”的人物形象问题。梅兰芳的影响在哪里?梅兰芳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怎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梅兰芳与中国其他名伶究竟有何区别?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探索、改革、创新、传播,以及台上是美女形象,台下是文人君子的人生传奇经历等,虽不要求像历史教科书一样一一地展现在当代观众的面前,但既然要拍摄“梅兰芳”,不管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希望能看到“梅兰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我想,这是任何艺术形式在创作或塑造“梅兰芳”这个艺术形象时所必须做到的吧。

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暨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师,其独特历史地位的确依赖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列诸“四大名旦”之首是他历史地位确立的一个表面象征,那么旦角取代老生领衔则是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如果说善于继承发展是他成功的秘诀,那么对于文化人的倚重则是他开辟艺术新天地的动力;如果说赢得国际性声誉是他得以成为梨园领袖的条件,那么人格的完善则是他作为大师的必要前提。梅兰芳一生的成功,首先当然取决于他在艺术上的创造,但又绝非仅仅如此。遗憾的是梅兰芳大师的这样一些人生轨迹,在电影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梅兰芳》中的形象,无论是事业、家庭、婚姻、爱情以及处人与事等,永远是受压抑的被动者。这肯定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受到普遍认同的“梅兰芳”形象,也不是中华文化扬眉吐气的光辉形象,更不是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梅兰芳”的真实面貌。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对于《梅兰芳》这样的银幕形象,梅家后人却怎么能够认同和接受?

我想,不管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塑造“梅兰芳”的艺术形象,都应该沿着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依赖的各种内在、外在的因素和条件,让当代观众能够透过“梅兰芳”,深刻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

应该承认,“梅兰芳”绝对是一个特殊的形象塑造,绝非所谓的国际大明星能够演绎,就是张国荣在世也并非能够轻而易举地再次完成“梅兰芳”这个经典艺术形象的塑造。要演好“梅兰芳”,首先要了解中国戏曲文化,同时还要有戏曲知识、戏曲基本功以及戏曲演员的特有气质。余少群饰演的青少年时期的梅兰芳,恰恰是电影《梅兰芳》中唯一的亮点。这也是因为余少群是戏曲演员出身,学过汉剧和越剧,有着戏曲演员很特殊的经历、才能和气质。“梅兰芳”这个题材是难以用国际通行的商业巨片模式来运作的。

电影《梅兰芳》是一部令人期待但又令人遗憾的作品。陈凯歌的《梅兰芳》,技巧还在,却匠气十足,离曾令他们扬名四海的代表作还差那么一段精气神。这许是江郎才尽,又或是商业掣肘。合适的演员,合适的年龄,合适的表达方式,会成就一部不被磨灭的电影,可惜《梅兰芳》不是。

真的不希望这是国内唯一的有关“梅兰芳”题材的影视作品,我们期待着能够有更加符合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更加生动传神的“梅兰芳”的艺术形象出现。“梅兰芳”不仅仅属于梅家后人,“梅兰芳”更属于我们整个的中华民族。(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梅兰芳《舞台生活40年》。

MEI Lan-fang Belongs to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Also on Forever Enthralled

GUAN Ruo-song

(Jiangsu Culture and Art Academy, Nanjing, Jiangsu 210005)

Abstract: Forever Enthralled has been a great hit. However, the artistic image of "MEI Lan-fang" can not be considered a success, mainly due to two factors: first, the movie-maker's understanding; second, how to achieve the artistic image of "MEI Lan-fang".

Key Words:MEI Lan-fang;characterization;influence;movie;artistic image;cultural tradition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艺术形象形象塑造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浅谈艺术歌曲中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戏曲表演技巧对艺术形象的塑造研究
论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的形象塑造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