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一场持久的攻坚战

2009-06-01 03:34本刊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援助

本刊编辑部

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一年。5月12日,这个天昏地暗、给许多人留下深深伤痛的日子渐行渐远。

回想一年前,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社会各界人民,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对灾区人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物质、精神和心理上帮助他们度过了最初的“危机”。当最初的热情过后,时至今日,这种援助仍在有条不紊地继续着:2008年10月,中央部门单位和军队领导机关及全国各地积极部署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衣被活动”,让当地人民温暖地度过了灾后第一个冬天;从全国各地开赴灾区的数十万援建大军,日夜奋战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灾后重建工地上,使很多灾民都陆陆续续搬离了板房,住进了舒适漂亮的新居;为了让灾区众多学生能早日恢复正常读书、学习,当地干部群众在政府的帮助下,以坚强的信心、艰辛的付出,打赢了受灾师生安置、普通高考应急、复学复课等一个又一个硬仗;目前,国家抗震救灾心理救援行动组派出的一部分专家、志愿者队伍依然坚守在灾后重建的第一线,为当地人民进行心理服务,前几批志愿者回去之后,新一批志愿者又源源不断地奔赴灾区……

有人说,时间能够抚平所有的伤痕。我们欣喜地看到,大爱当前,灾区人们在全力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正慢慢修复着身体和心灵的创痛,努力使生活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久违的微笑又重新回到一些人的脸上。然而,有研究显示: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阶段,慢性和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居多,治疗难度更大。根据国际一般统计数据,大灾害后有30%的人可能会在5~1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处于慢性或延迟性心理创伤状态,其中10%的人可能会患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对个人和社会最严重的影响是自杀、自伤和伤人,其中,自杀危险性高达19%。事实也证明了这点。汶川地震后至今,北川出现了多起自杀事件,由心理障碍引起的自杀风险已逼近灾区。由此看来,灾后心理恢复和重建工作是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先期干预治疗后不断进行深入巩固,建立心理援助的长效机制。

所有的一切表明:灾后重建之路仍然漫长,任重而道远。

2008年11月11日,汶川地震半周年,首个遗址公园在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开园。而今,遇难者的墓碑前已经长出了萋萋芳草。地震正在成为一段历史。我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更应该加倍地关注那些幸存的、仍然处在伤痛中的人们,帮助他们走出慢性心理创伤状态,逐渐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有专家指出,大灾大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到目前为止,是全世界科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在共同攻坚的难题。我们应该有责任、有信心打赢这场攻坚战。

编辑/于洪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援助
中国对外援助的那些第一次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6批受援助名单
汶川樱桃熟了
灾区笑脸
第九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2批受援助名单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