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发展模式的比较与探讨

2009-06-01 08:22熊必军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2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关键

熊必军

摘要: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奇迹”、“中国发展道路”的话题不仅被普通民众津津乐道,更是受到了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尤其在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全世界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高潮。文章通过对世界各种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形成路径的比较,认为中国模式要发展成为一种典范模式,宪政法治的尽快建构是中国模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模式;宪政法治;关键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奇迹”、“中国发展道路”的话题不仅被普通民众津津乐道,更是受到了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的格外关注。这是继2004-2005年的研究高潮之后,在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全世界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高潮,一系列关于中国模式研究的文章报告和著作得以发表出版。

自2004年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北京共识”,并从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探讨以来,国内外许多学术刊物陆续刊发了一系列研究探讨中国模式的文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而且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欧美国家大,这也使得中国模式研究热重新兴起。究其原因有: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西方各国对中国发展态势的重新审视;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国际社会对“华盛顿共识”进行反思的结果;中国模式问题的提出是国际社会对此次金融危机解决之法的探寻。

模式是能够反映某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化样式,并借此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中国模式实际上是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中各种具体做法的统一,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和任务,它是指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由落后到先进、由不发达到发达以及由传统到现代的进步过程,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活提高、政治文明、文化进步、生态改善等内容。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已取得成功或已基本定型的社会发展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莱茵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

一、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崇尚个人主义和充分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对经济的充分调节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强调并鼓励自由竞争;以企业分散决策为主要形式,公司注重并追逐利益目标,政府决策被限定在最小范围内;实行董事会制和股东制,股票和证券市场的波动对经济有直接影响;在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削减赋税、自由竞争、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和鼓励个人财富的积聚。“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典范,其基本特点就是产权私有、自由竞争、法治,其推进路径基本上是民主化、法治化、工业化同时进行。

二、莱茵模式

“莱茵模式”也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它主要流行于莱茵河流域的一些欧洲大陆国家。该模式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和模式最为典型。“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德国为代表的莱茵模式特别突出劳工权利和福利制度,因而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原则,也是发达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中被认为是能够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公平、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模式。基本特点是自由竞争、政府调节、社会保障,推进路径是先有工业化、后有民主化法治化。

三、瑞典模式

“瑞典模式”是以瑞典为首的北欧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模式。它认为社会福利是西方国家中成功实现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典型。“瑞典模式”的两个特点是充分就业与社会平等,它的基本特征是:加强对经济的计划调节;实现法制管理经济;通过国家调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借助工会进行企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利用税收制度刺激企业增加积累和投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福利。对其他众多国家而言,瑞典是私营企业与公共部门合作的“混合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瑞典这个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向新自由主义与传统的民主社会主义混合的“第三条道路”进行转变。瑞典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不断发展起来的,最终导致该体系内容复杂、结构庞大的福利体系。瑞典模式也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楷模。

四、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主要是指日韩等国(地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的成功的共同做法或经验。“东亚模式”的本质是:东亚各国(地区)在经济落后的情况下为追赶西方发达国家,以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为目标,成功创造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地区)实现经济赶超的道路。“东亚模式”是赶超模式或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产权私有、计划指导、政府扶持,实施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推进路径是先有工业化、后有民主化法治化。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1997年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东亚模式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但是东亚经济起飞及其发展路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崛起的示范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五、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是指战后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战略。“拉美”模式采取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征是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外向依赖型,此外军人干政也一直是拉美模式的一个传统,推进路径是先有工业化,但至今大部分国家没实现完全的工业化和民主法治化。

六、中国模式

然而当我们仔细考察这些发展模式的形成历史时,则会发现:“英国和美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由民主化和工业化同时推动,法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业化,德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先有工业化后有民主化。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等现代化发展模式与德国相近。”而没有以民主法治化为基础的宪政作保障的拉美模式却是社会动荡不安,缺乏稳定性,则与其他模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形成鲜明对比。我国作为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必然也要选择先工业化后民主化的路径,而民主化较之工业化而言,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完成,则更为重要了。

纵观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许多飞跃式的成就,但如果把这些成就指标换算成人均,我国在任何一方面都还摆脱不了发展中国家的范围。30年的改革开放实质是洋务运动后的我国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尝试。1840年之后的鸦片战争时代,我国和日本在西方船坚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日本开启明治维新之后,建立了现代国家立国之基础的宪政和法治。我国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洋务运动。然而,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了物质现代化,十年之后击败了我国,又击败了俄国,而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其间的教训十分深刻。然而我国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宪政改革,却始终无法进入现代化国家之列。究其原因,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哲学之下,宪政思想文化的缺位,是历次改革发展模式失败的主要原因。

30年改革开放,归纳起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经济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态模式,亦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模式的30年探索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稳健和可操作的情况下推进宪政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树立宪政体制和法治权威;如何推进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理念,思想道德,伦理规范等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与建构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比较一下西方世界一些曾经崛起而又衰落的国家和几个崛起之后持续发展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史和法制史则表明:良好的宪政体制和社会的法治化为北美大陆保障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稳定;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和社会腐败横生的社会格局中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反观我国几千年的经济发展史,韦森先生在《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缺乏必要的产权法律制度和法治民主政治的宪政制度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自发成长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结果他在观察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进程中发现,我国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发展总是呈现出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衰落的周期性规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历史上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呢?先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在韦先生的《市场深化过程与中国社会法治化的道路》一文中可感知:没有以民主法治为基础的宪政制度作保障,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很困难的。

所以当我们纵观世界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史之后,不难发现,以民主化法治化为基础的宪政体制在国家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用。对于譬如腐败问题,在不具备宪政民主的条件下,任何想通过思想教育和周期性政治运动来纠正和惩治腐败与渎职行为的努力都会产生一种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那就是不断强化政府的行政控制权和自由裁量权,使得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更加无孔不入,在今天物质利益追求和发财致富的导向下,难以取得理想的成效。此外,“规则的有效结构,不仅奖励成功,还会封杀掉组织结构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这意味着有效的规则将消弥不成功的努力,而提升成功的努力。”当前在中国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民主法治化的宪政制度(规则)建设已经明显滞后与经济制度(规则)建设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民主化为基础的宪政法治是中国模式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大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2、人民论坛杂志社.特别策划栏目的“关于中国模式”[J].人民论坛,2008(24).

3、胡伟等.现代化的模式选择——中国道路与经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韦森.市场、法治与民主[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作者为副主编、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关键
破解行程问题的关键:读懂图象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鹏鹏猪
画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