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状元”(下)

2009-06-02 05:21
中国教师 2009年21期
关键词:王杰嘉庆乾隆皇帝

徐 梓

根据宋元强先生的统计,中国自唐朝迄清朝,进士科有732榜,录取进士106735人,有姓名可考的状元有599人。这近600位抡大魁者,从十万进士、百万举人、千万秀才中脱颖而出,是科举队伍乃至整个知识阶层的代表。社会给予了他们极高的光耀荣宠,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他们是否有与其相匹配的德行事功呢,在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方面,他们有何建树呢?这里以清朝状元王杰为例,试作一说明。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晚号葆醇,陕西韩城人。他自幼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好学,曾以优异成绩被选拔为贡生,即成为取得进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生员。为了庆祝皇太后七十寿辰,乾隆皇帝增加了一次科考,即开设“恩科”,以给考生多一次及第的机会。乾隆二十五年(1761)恩科乡试,王杰及第;次年进京参加会试,中第十名。殿试时,读卷官将他列为第三,列在第一名的是江苏常州才子赵翼。王杰年轻时,为了养家,曾经在两江总督尹继善府中做幕僚,为尹继善写奏疏。乾隆皇帝亲阅试卷时,看到王杰的试卷,倍感亲切,“熟视字体如素识”,通过询问左右,又得知其品行优良,“即拔置第一”。

乾隆皇帝将王杰拔置第一,还有另外一重考虑:陕西自清朝立国以来,还没有出过一个状元,而到乾隆二十六年为止,江苏已经有了29个状元。当时恰逢兆惠将军经略回疆顺利,天山南北得以稳定,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这一年殿试,特命兆惠为读卷大臣,以“隆其遇”。兆惠称自己不识汉字,乾隆皇帝就告诉他,试卷上诸臣各有圈点,“圈多即佳卷”。兆惠看到赵翼的试卷上有九个圈点,就定他为第一名。但鉴于西北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乾隆皇帝最后特地将赵、王的名次做了调换。小传胪引见时,乾隆安慰了赵翼几句,见王杰风度俊雅,更以为圈点无误,于是当面赋诗以贺。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乾隆皇帝这样的调换,尽管使才子赵翼沉郁终身(以六品官终老,但以著名学者广为人知),但成全了作为政治家的王杰。

旧时有一种说法:自古状元无真才。所谓的才,既指飞扬灵动的文采,也指渊博湛深的学问。的确,科举考试的偶然性太大了,“不是中鼎甲、掇巍科者,就有学问也”(《履园丛话》卷十;)。相传王杰中状元后,山东籍的举人们很不服气,出了一副对联来考他,上联是“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略假思索,便对答道:“黄河九曲,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一位会稽的考生,也出了“半朝微雨,千珠万点,洒乾坤之秀气,润河之光,湖之光,海之光,一片之光,登岳阳楼,望五百名山,瞻斗、瞻星、瞻日月,德配天地”的上联来为难他。王杰稍加思索后即对道:“一介书生,七箴八规,读圣贤之遗书,中解之元,会之元,状之元,三次之元,入翰林院,统十八学士,安邦、安国、安天下,道观古今。”王杰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应对故事;又学问渊深,是清朝关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有《葆淳阁集》《赓扬集》娌园易说》《读易札记》等,被称为“真才实学的宰相”。

王杰被钦点为状元之后,按例授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不久被擢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讲。明清两朝,任官特别重视翰林。翰林虽然职务闲散,但礼遇甚优,升迁甚速,内阁及吏部、礼部的尚书和侍郎,往往都是翰林出身。作为状元的王杰,也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乾隆三十六年,入值南书房,以文学为乾隆皇帝所信任,旋晋内阁学士,随后历任工、刑、礼、吏四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使。因为母亲去世,按照礼仪回家服丧。在家服丧期间,被擢兵部尚书。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乾隆五十一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成为“宰相”。嘉庆四年(1799),乾隆皇帝病逝,王杰总理丧仪。他在朝40余年,先后任职30余种,成为清朝乾、嘉两朝的名臣。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吕本中《官箴》)。在传统的官箴中,“清、慎、勤”被当作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而其中,清正廉洁最为根本。

尽管王杰身居要津,但他生活俭朴,操守清廉。他曾督浙学三任,督闽学两任,三任会试正考官和两任会试副考官,两任殿试读卷官,又曾任江西、顺天乡试正考官,“自通籍至参政,握文衡者十二次”,门生众多。一般说来,多次出任考官的一个流弊,是可能由此培植个人势力,借以谋私。但王杰“所进多佳士。其于门下士,相爱甚笃,然未尝少涉私引,教之必为君子而已”(《碑传集》卷二十八)。一次,王杰的一个门生调任回京,遇上他的生日,便送上白银数百两,以示祝贺。他诚恳地对门生说:“曩吾与若言何如?今受若馈,如所言何?”(《郎潜纪闻初笔》卷一)门生只得持银告退。王杰的一个儿子文笔好,书法也好,经常为父亲代笔。左右同僚都很关心,希望他能金榜题名,就连乾隆皇帝也多次问及。但是,王杰认为自己的儿子喜欢饮酒,不适合做官。况且自己身居高位,儿子如果参加考试,同僚必然会有所照顾。因此,每到科举考试时,他就会向同僚声明:“谁荐中吾子者,吾即劾之。”后来,其子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离京回家,打算参加本省乡试,而当时的陕西巡抚,恰好是王杰的门生。王杰“亟致信,亦以是属之。收卷时,中丞视其文可中,乃袖置己室,不发誊录”(《清稗类钞》正直类)。嘉庆八年(1803),王杰已任官40余年,告老还乡,却“贫如为诸生时”。嘉庆皇帝赠诗两首,为他送行,其中有“名冠朝班四十年,清标直节永贞坚…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的诗句。姚鼐在为王杰撰写神道碑时,称赞他“素行无疵瑕”,并认为嘉庆皇帝的赠诗“足以尽公生平”(《碑传集》卷二十八)。

王杰耿直清介,廉静质直,诚干奉职,嫉恶如仇。当时,和珅势大气盛,事多擅决。许多官员慑于和珅的权势,或者唯唯诺诺,甚至献媚取宠,而王杰“遇有不可,辄力争”,绝不随声附和。由于乾隆皇帝“知公深”,信任王杰,故“和虽厌之而不能去”。每次议政之后,壬杰都默然独坐,对和砷不屑一顾,而和珅却总要和王杰套近乎。一次议政之后,和砷为讨好王杰,“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日: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砷赧然”(《清史稿》卷三百四十)。

王杰“和霭近情,而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乾隆皇帝对他宠遇有加,以至于有同僚向他感叹说:“上待公不薄哉!”他曾任太子少傅,是太子顒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嘉庆皇帝亲政之后,“杰为首辅,遇事持大体,竭诚进谏,上优礼之”。

嘉庆五年,王杰以年老多病,请求回乡,皇帝真隋挽留,并允许他“扶杖入朝”。嘉庆七年,他再次坚决请求辞官,皇帝晋升他为太子太傅,方才允许他离职。他离开京城时,嘉庆皇帝将乾隆皇帝用过的玉鸠杖赐给他,并为其“御制诗二章,以宠其行”。回乡之后,逢年过节,嘉庆皇帝都有所赏赐。他有所陈奏,皇帝也总是亲自批答。嘉庆九年,王杰与夫人程氏八十双寿,嘉庆皇帝命陕西巡抚方维旬带着御制的贺诗、题匾和所赐的珍宝,前往王杰家中拜贺。王杰于次年病逝后,嘉庆皇帝赐白金2000两归葬,并评价王杰说:“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之晋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其祠堂的楹联上写着:“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身,敢斥邪恶。”

民间传说王杰晚年回到家乡,心想自己一生幸运,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干的事|隋大多都做过了,只是没有教过书,想到家塾去教书。但因为他名气太大,本地没人敢请。他只好隐姓埋名跑到邻县,在一个乡绅家做了塾师。一天,乡绅在家宴请当地知县,按例请塾师作陪。席前相互推让,塾师有意无意间就坐在了上席。乡绅十分尴尬,知县的心里也不舒服。酒过三巡,知县提议以墙上的一幅“牡丹梅花图”联旬。知县和乡绅相继吟出了前两句:“牡丹花下一枝梅,富贵寒酸共一堆。”塾师听出了言外之意,接着吟道,“莫道梅花不富贵,梅花曾占百花魁。”知县和乡绅听出了弦外之音,便略带讥讽地问:“先生一生坐过几次上席啊?”塾师回答说有三次。“第一次婚宴。”知县和乡绅二人差点笑出眼泪,结婚时新郎是最重要的人物,自然要坐上席。“第二次是琼林宴。”二人一愣,这是考中进士后朝廷举办的宴会,只有状元才能坐首席。“第三次是功臣宴。”这种宴会是皇帝奖励功臣的赐宴,一般是军机大臣代表皇帝出席。正当二人面面相觑时,塾师说出了自己就是王杰。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状元都在历史上有过一番作为,取得显赫的成绩,但相对而言,状元在政事德行、著述立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很突出的。如“明状元八十九人,史有传者三十八人”(《冷庐杂识》卷五)。清朝114名状元,《清史稿》中有传的有34人。科举进士出身的人中,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状元,虽然也有严嵩那样的败类,但只是极少数,而两袖清风的大臣,则往往而有之。之所以如此,齐如山先生分析说有两点:“一因科甲出身者,都读过经书,书中有好的道理,读的多了,自然要受其感化。二是从前考试办法很公正,贡院大堂扁额上写‘至公堂三字,确有道理,固然不能说没有毛病,但确不容易。”(《中国的科名》第197页)科举考试以共符合时代特性的内容和公正的考试方法,选拔出了那个时代的优异之士。俗话说:“科名以人重。”意思是说科名由于选得TA,才而显得重要。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抡大魁者卓越不群的成就,才使得“状元”之内涵更加丰满厚重,受人艳羡。

(责任编辑:张瑞芳)

猜你喜欢
王杰嘉庆乾隆皇帝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一个新的三元不等式链
关于乾隆的美食故事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TWICE AS NICE
王杰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