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的评课艺术及其启示

2009-06-02 05:21
中国教师 2009年21期
关键词:温总理总理艺术

潘 涌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这位总理一国大政的共和国总理,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表达尊重和感谢广大教师的诚挚情意而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身来,走入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走入辛勤劳作的教师中间。他通过整整一天的听课和评课,以其快节奏、高含量、卓有成效的亲师行动,亮丽地定格于共和国的教育史上。

总理这次听课,不应被简单视为一次仅仅具有政务色彩的亲师行动,更是颇显人格魅力、亦具专业水准的一次研课评课的示范。结合2006年9月7日他到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对语文课的观课和评教,总理前后共评论过6节专业课,涉及语文、数学、音乐、地理和研究性学习课(下称研学课),是多学科、多课型、全方位的专业教学交流。这样大跨度的评课,即使对专职教研员而言也是一种难以轻松横跃的高难度挑战,而温总理以其深厚的积淀、开放的胸襟和敏锐的眼力做出了足供教育学术界咀嚼回味的精彩评论。它不但内蕴科学的含量,而且凸显出艺术的魅力。聆听总理艺术的评课,研究总理评课的艺术,这对于提升评课的艺术品位,对于建设目前国内尚处空白阶段的教学评论学,别具一番价值。

一、反思评课艺术的缺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的-_种具体表现,各省市县以教研室为主渠道,给一线教师搭建了观课评课的专业平台,以期通过听评课例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但是,由于缺失作为学科意义上的教学评论学之积极建设,缺失对评课宗旨、标准、艺术和科学维度的自觉认识,致使评课活动常不能充分健康地开展。这具体表现在评课研课过程中实用主义和形式主义两种倾向的日趋泛化。

所谓实用主义倾向,就是评课停留在课堂教与学的行为表象上,只关注个别、表浅的教学片断或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可操作性——此种倾向,言之为“见课不见人”未尝有过。所谓形式主义倾向,就是套话、空话盛行,无关痛痒的“公共话语”泛滥,导致评课活动失却特定语境中的针对性、深刻性和透彻性——此种倾向,言之为“见课而未见课之个性”甚当。上述两种不良倾向,具有共同的特征:没有聚焦特定课堂中特定的教与学主体。其实质是评课者的主体意识和评课艺术的自觉意识没有被唤醒。

要做出出彩的艺术化教学评论,当需评课主体站在“以课立人”的高度上,基于特定教学情境,发现教学主体的特色与个性,唤醒一线教师的“自我发现”意识,激励一线教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评课的艺术。温总理前后两次细致入微、透视底蕴的评课活动,就充分展现了他自成风格、精彩纷呈的评课艺术特色。可以说,这是温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所练就的评论才华在教学交流中的反映。

二、温总理评课的艺术特色

评课艺术与评课技术既有所联系,又有实质性区别。前者重情感、重立体动态、重创新价值,其评论点面贯通、一气呵成,表现出强大的激励性和感染力;而后者重实用、重平面剖析、重有序操作,体现出可供横向迁移的摹仿性和诉清认知层面的理喻性。温总理评课当然讲究技术,但更令人赞赏的是这位著名国务活动家融合了技术成分的评课艺术。这种评课艺术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温总理评课的情感特色

凡艺术都是以本真热情为其内核的,评课艺术亦当如是。作为评课之艺术,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估教学质量、考核教师效能,更当点燃教师生命的追求激情,使其自觉地视评课为汲取发展动能的宝贵契机,从而享受评论带来的愉悦、满足乃至幸福。这需要评论者从心灵出发,以热情感人,言语之间无不濡染肺腑情愫——温总理有是焉。他质朴的情感表现为对被评教师的充分尊重和长远激励(当然实际意义远不限于特定的某课某人)。

所谓充分尊重,即温总理丝毫不因国家领导人的特殊身份而草率开口,而是谨慎出言且注重倾听。9月4日下午,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评课伊始总理即以至为谦和朴素的语言亮明主旨:“各位老师,我首先想对上午我听的5节课作个点评。大家看看我思考得对不对,咱们结合你们的教学,相互切磋。如果说得不对,请老师们原谅。”对这段似乎平易的开场白,如果从语用学视角来考量,就会真切感受到总理作为一位谦谦评论者之风貌,感受到他细心选用委婉句型和平位词汇后面所蕴含的一番淳朴的尊师之情。联系到他上午听课间隙对三十五中教师的诚恳表示:“我今天听—上午课,用这种方式表达对你们的尊敬。”再进一步联想到2006年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前总理所首创的以听课评课表达亲师之情这种特殊方式,就可以发现:总理的评课与听课构成一个浑然整体,意在以自己切实的行动来凸显尊师重教的时代主题。比较他前后两次评课中与六位执教教师的平等对话,他是以不断细化的调研形式、不断深化的评论话语来鼓舞教师穿越岁月的教学追求,感动于教师披风沐雨、守护童心成长的园丁情怀。

所谓长远激励,是指总理通过评课来肯定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在发掘—人一课之亮丽特色的基础上而为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情感动力。评课本来不应局限于一课之得失而致使教师失去自信、熄灭激情,艺术的评课就是对教师未来职业生涯的一种情感投资,以期催生其精神能量的更充沛释放,故评课作为一种情感艺术,其实也就是一种激励的艺术。总理在2006年9月7日评说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语文课“新型玻璃”时,很有深度地褒奖该课的“启发式教学”:“教师不仅仅是告诉学生,还通过学生自己思考探询来获取知识。想象往往比学知识更重要……”在对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各学科5节课的评论中,更是全面、到位、颇有分寸感和高度感地点出各自的“立课”价值和意义。评数学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概念清楚、启发教育、教会工具、联系实际”。评语文课“芦花荡”,“别有一番新意”,“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评研学课,“开阔学生的思维”。评地理课,赞成“把地理、地质、气候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评音乐课,“这是一节艺术熏陶课”,通过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来升华学子的“真善美”。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这种颇有内涵的画龙点睛式的句评,简洁明了地揭示了每节课的成功所在、亮点所在,从而在与执教者的心灵共鸣中达到了思想契合、情感融通的预期效果。难怪评课后每位教师都深感自己教学成功的幸福——教师的最大幸福不就是来自对一己课堂教学切中肯綮、可供回味的褒奖吗?享受这种颇有成就感的评课,当是对教师未来职业生活的最好激励。

2温总理评课艺术的辩证特色

评课之忌当为“一面之辞”,

即偏执褒贬—端、偏废整体考量,致使执教者或陶醉于成功而忘乎所以,或消沉于挫失而难以自拔。从评论效果看,这样的评课显然是有失斟酌、有违评课之旨的——评课毕竟不是为了“除草”而是为了“立人”乃至“立教”。温总理评课不走极端,忠实于课堂教学的实然形态,纵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含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学情动态等全部流程,并在完整笔录每课始末和板书要点的基础上辩证评说教学得失。既充分透视教师的学科教学特色及其成功,以此作为肯定课堂价值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不遗漏每节课尚待改进之处,以促进教师的课后反思和可持续发展。前面曾详细例举温总理对每课的褒奖性评说,其实他还有委婉的建议。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他评数学课,“40分钟的课只教了三角形全等判定的一种方法,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丰富一些”,这是含蓄批评教学时间的长度与教学内容的厚度之间失衡所导致的容量稀薄。评“芦花荡”一课,“老师在开始时应该介绍—下作者的简况和作品”,这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注意布设背景、知人学文,避免长文短教所易犯的游离背景、速读文本之失。他评研学课,“其实老师可以再放开些,学生提出一些老师没有准备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也可以提出大家回去思考,下次再作解答”,这表明总理以开放的眼光倡导以问号结课、研究性学习向课后延伸的新观点。2006年9月7日评黄城根小学“新型玻璃”—课,“说明文……在讲述自然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应该把表达、口语、习作、词语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课上讲的安然无恙和藕断丝连都是可以扩展讲解的”。这个一针见血的教学建议,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性质,点明了处在“边缘之间”的说明文教学之应然定位。如此等等。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教学建议,透露出这位常自谦为“门外汉”的大国总理之气度和眼力,难怪教师们即使面对含蓄的批评,也心悦诚服地表示“特别受启发”。这样辩证的评课,突破了虚与委蛇、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套路,使评课对象心情愉悦、教有所获,真所谓“不虚此课此评”也。

3温总理评课艺术的创新特色

作为教育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有价值、有魅力的评课必然是一种创新的艺术。这包括评论者自身有独特的发现和不流俗的表达。所谓自己的发现,是针对特定课堂、面向鲜活生命的“此课此评”(而不是“此课彼评”或“彼课此评”),是评课主体在深厚理论修养、丰富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具体的课堂做出的有理有据乃至超常拔俗的洞察和判断。这种独特的发现,是灵感闪光,是悟性开启,更是思想与智慧的进发。所以,通常意义上说,听课观教易而评课论教难,前者只是肉身的经历,后者才是心灵的感光。温总理评课具有鲜明的个人原创性和独特发现性,这既表现在一课一评的针对性上,也显现在所评学科性质的适切性乃至跨学科的差异性上。

在对黄城根小学“新型玻璃”和三十五中“芦花荡”的评说中,总理一方面挖掘出两堂课各自的教学个性,即前者善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尊重孩子(师生关系),后者注重养成学生的速读能力(4分钟默读完3300字)、概括能力(三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另一方面道明两节课作为母语学科的教学共性,即前者“很注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学生速读、思维和表达诸能力的练就。即使对语文课的完善性建议,也是从母语学科的基本性质出发,故富有显著的建设性价值。尤其可贵的是,温总理在三十五中听课时,横跨文理各学科,面临评课时依然轻松自若、出口成理:且不说对自己熟悉的地理课挑出教材中沉睡多年的错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理教材误将甘肃、陕西划入华北地区),即使是对自谦为“门外汉”的音乐课也评出其学科底蕴——从“全面发展”视角对学生作“美学教育”;甚至对新课标推广后才勃兴起来的研学课,温总理也敏锐地把握住了其特殊的教学价值,即拓展“学生的思维”、砥砺其“独立思考”品质。可见,总理评课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发现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洞察力,这对一位需要处理国内外纷纭政务的国家领导人而言,殊为难能可贵。这构成他评课艺术最核心的部分。与此相关的是,纵观教育史上仅有的这两次政府领袖评课,虽然都是随课生成、即兴而言,虽然只是节奏舒缓的口语表达,但因其富有思想、独具眼力,故作为其外化形式的评论语言准确、诚挚、稳健、不乏精彩和鲜活,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特色”。这与他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论坛上为人们所称道的得体、通畅、高屋建瓴的表达风格和谐一致。这种评论的言语特色,与其表达内涵表里相称,可谓“文质彬彬”。总之,正是温总理评课的独特角度和一己表达,玉成了他评课艺术的创新特色,深受教师们的由衷信服。

三、温总理评课艺术的启示

总理评课能够形成上述多方面的艺术化特色,源自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丰富的学术修养。就前者而言,总理那种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战略远谋和严谨务本求实的负责精神是成就他评课艺术的情意基础。他着力谋划中国教育的中长期发展远景,每逢教师节他所采取的各具创意的亲师行动,是其胸怀教育、谋划未来、打造富强中国这种战略意识的具体表现,是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种宏伟蓝图的题中之义。《学记》中所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正是。总理评课艺术更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修炼。他在黄城根小学赠别学生的留言是《中庸》里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貌似信手拈来,实为深心自勉,正是这种“学问、思辨、行动”的人生信条和人生修炼,使温总理评课达到了在“无心栽柳”时绿荫送爽、在“旁逸斜出”间中规中矩的境界。从中我们感悟到:评课成功的关键在于优化评论主体的情意素养和学术素养,唯有场外之“厚积”才可能释放评课现场之“薄发”。

温总理的评课艺术被海内外媒体所广泛关注,对行政、教育、学术各界具有显著的启示价值。仅就教学界而言,它对如何展开健康、和谐、有深度的评课活动,对如何建构几乎尚处于真空状态的教学评论学,均有可供含英咀华、汲取智慧的营养。评课毕竟不啻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需要评论者投入心灵真情、辩证把握得失、予以创新发现和原真表达的评论艺术,是一种基于并超越课堂教学真实性和规范性、显现出思想活力的语用艺术。温总理前后两次评课活动,不但开创了国家领导人亲师重教的空前特殊的先河,也发展了在观课基础上直击教学的评论艺术——这是一位中国远景谋划者在教师节所赠予教育界的一份特别珍贵的精神礼物。

(责任编辑:张瑞芳)

猜你喜欢
温总理总理艺术
总理的“大屁蹲”
纸的艺术
跟着总理去美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温家宝总理会见记
巴总统总理挺过审判日
英首相亲笔致信温总理
温总理答记者问精彩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