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之美的诗意展示

2009-06-02 09:23宋晓燕黄生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勇敢木兰诗善良

宋晓燕 黄生延

摘 要:《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的杰出作品。它不仅有传奇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朴实的风格,更有光彩照人的形象——木兰,以及她身上闪烁的真挚淳朴的感情和善良、勇敢、淳朴的优秀品格,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凝聚了美好人性的精华,并成为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精品。

关键词:《木兰诗》 人性 善良 勇敢 淳朴 审美意蕴

汉魏的乐府民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浓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诗歌的进步和繁荣,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的杰出作品,也一直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之中。不仅是因为传奇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朴实的风格,更是因为光彩照人的形象——木兰,以及她身上闪烁的真挚淳朴的感情和善良、勇敢、淳朴的优秀品格,寄托了人们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凝聚了美好人性的精华,并成为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精品。

一、怜悯父母、热爱家国的善良之情

善良是人最基本的特性,木兰善良的品质体现在她果敢地代父从军的行为上。“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长。”父亲年事已高又名在军籍,家中又无年长男子,谁去从军?当患难降临木兰一家时,他们有三种选择:其一,不应征,设法逃避。这是北魏兵役制所不允许的,即便侥幸得脱,恐怕为北方少数民族豪健的民族个性所不齿。其二,老父无奈应征。其后果很可能是老父“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北朝乐府·企喻歌》)。其三,木兰代父应征。且不说女扮男装在军中有诸多不便,残酷战争的磨难她能否经受得了?更何况女子从征不合军法,因有女子会使军气不扬之说,深为军旅所忌讳;一旦败露即受军法处置。这时候哪一种选择都是艰难的,性命攸关的。面临生死抉择,木兰本性中善良的品质焕发出了光辉。善良使她产生怜悯之心,为了父亲她宁可冒死从征,“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既然老父无力完成这一使命,木兰决计代父完成,视父亲的义务为己任,足见她是深刻懂得作女儿的义务的。而在这个时候,木兰响应天子号召,跟随天子去征战,已经把对天子的忠与对国家的爱是合二为一了。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说:“在患难时忠于义务是伟大的。”木兰把对父亲的义务升格为对国家的义务,把对父亲的爱升华为对祖国的爱。爱使她勇于承担义务,勇于为义务而牺牲。木兰善良滋生出的怜悯和爱融铸为果敢,肩负起为祖国而战的重任,并将忠实地履行这个义务。至此,木兰人性中至善至爱的特点就表现出来了。

二、儿女情怀、战士衷肠的勇敢之美

勇敢之所以成为人性中又一优秀品格,是因为勇敢支持人性中的其他品格,使其贯穿于人性始终并臻于完善。同时,勇敢这种至刚的品质可以滋生至柔的善举,正如善这种至柔的品质可以孕育出坚强一样,木兰从做出代父出征的决定的那一刻起,便显露出勇敢的品质,“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因此,她既然从军就要做一名出色的战土,于是她就很兴奋地积极操办行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时候,战争在她的想象中也许是浪漫的,军旅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勇敢不是即刻就有,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勇敢是柔弱在苦难中磨砺出来的。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水流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随着时空的转变,木兰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第一次露宿空寂荒凉的旷野,耳边听到的不是爷娘唤女的温馨,而是滔天浊浪咆哮的惊骇。渡过黄河,挺进大漠,第一次临战的前夜,已经可以听到胡骑啾啾的鸣叫声了,令人胆颤心惊,多么需要爷娘的安抚和鼓励啊!木兰正在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这考验是严峻的、残酷的。作品通过这些诗句,充分的展现了木兰个性中更为深刻的东西:虽女扮男装,从戎征战,但并没失却女子本性,柔弱、胆怯、孤独是她轻易摆脱不掉的,她要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就要比其他的男性同伴付出更多倍的勇气和代价,从而生动地展示了木兰的勇敢品质成长的过程。

此后在飞度关山,雪夜奔袭的战斗中,木兰已成长为一名身经百战,战绩辉煌的将士了。月光下金柝声中的木兰英姿飒爽,让人肃然起敬。至此,木兰英雄的形象,人性中至刚至勇的勇敢品质,就完全显示了出来。

三、须眉不让、本色依旧的淳朴之色

淳朴是人性的高尚境界。木兰虽然屡建战功,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农家女子的心态,细心呵护自我本性中的淳朴。“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苦斗赢得了和平,“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时木兰再次面临艰难的选择。选择一:继续隐瞒女性身份,接受尚书郎的封爵。这样她将永远失去女性的一切。选择二:还归故里.恢复女儿身份,过一个女人的正常生活:选婿出嫁,生儿育女。两相比较,受封失落的是人性,解甲归田得到的是人性的解放。那么,她能不能以女性身份获得封赏呢?这样二者不是可以兼得吗?在封建礼法的戒律面前,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是坦然地,不容置辩地捍卫了女性的尊严。她所舍弃的是人们朝思暮想舍命追慕的东西,显示出了捍卫人性尊严之可贵。无名氏认为木兰解甲归田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是着眼于人性。即认为保持人性比获得封爵更有价值。木兰怜父母,勇于承担义务,忠实勇敢地履行义务,及至最后恢复女儿身,是被社会所普遍认同并赞许的。因此,她的两次重大选择是完全符合人性的选择。

天伦之乐,繁衍生息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当木兰实现了回归故乡时的愿望,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极力描写,不惜笔墨地渲染亲人团聚的快乐气氛以及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喜悦心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那样酣畅淋漓、那样喜不自禁、那样风趣幽默,酝酿出全诗的高潮。团聚,是和平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当初木兰代父从征以牺牲女性身份为代价,张扬起社会人性至善至爱的大旗,却遮蔽了女子的自然人性,这个代价其实是沉重的。和平使自然人性回归,人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兼容了、和谐了,人性达到了完善状态。当人的本性能够完全自由实现时,才是完整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

总之,《木兰诗》诗意的展示了木兰身上闪耀的善良、勇敢、淳朴的人性之美,它作为一篇干百年来芳魄不散流传下来的优秀诗篇光彩永驻,正是由“木兰”这株美好人性绽放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汤光成.人性的大纛——《木兰诗》人性美品味[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1,(21).

(宋晓燕 甘肃省永昌县六坝中学;黄生延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737200)

猜你喜欢
勇敢木兰诗善良
当代国内学界“勇敢”美德研究进展及问题
浅谈动漫作品中原始单一的反面人物
从《西游记》看战胜心魔
论《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