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诗潮”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2009-06-02 09:23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诗潮汶川首诗

王 强

摘 要:地震国殇之时,全民心痛,与抗震救灾有关的诗作大量涌现,形成了“地震诗潮”。这启示我们:诗歌并未退出公共生活,只是诗人要重新寻找诗歌介入公共生活、向公共领域说话的有效方式。国难过后,未必就会出现诗歌繁荣的景象,但这一次诗歌的勃兴,为诗歌重返现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试从观照现实、饱含真情、心怀忧患三大方面探讨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方式。

关键词:地震诗潮 诗歌创作 观照现实 饱含真情 心怀忧患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沉寂多年的诗坛突然爆发,诗歌如潮水般汹涌在中华大地上。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的博客上出现了大量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诗歌,其他的文学网站、诗歌网站也贴满了哀悼的悲怆诗歌,甚至在一些博客的留言版上也贴满了诗歌。传统媒体也不甘落后,一些多年没有发表诗歌的报纸,也都专门空出了一定的版面,一些诗歌团体和诗歌刊物也组织了诗歌朗诵会和诗歌征文,《诗刊》、中国诗歌学会、《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在全国范围内出版了诗歌专辑和诗集。由中宣部出版局组织策划、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的诗集《有爱相伴——致2008汶川》已经面世……

地震诗潮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动因?它又能对当下的中国诗歌创作带来哪些启示呢?这正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一、观照现实——诗歌创作的回家之路

中国当代诗歌经历朦胧诗、后朦胧诗、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孕育之后,一批年轻的诗人开始在诗坛中崛起。这期间,由于社会更加开放,人的心灵更为自由,加之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破灭,年轻诗人越来越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体察和对心理潜意识的把握。他们把日常生活、个人情态大量入诗,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心理真实与内在的欲望和野心,但是却忽略了对诗歌的社会属性和现实基础的关照,这使当代诗歌在中国渐趋边缘化。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泣血之作日趋衰落,诗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有的分量越来越轻。而且,中国当代诗歌的乱象有愈演愈烈之势。“梨花诗”、“裸诵”等相继出现,引起舆论哗然。

2008年的“地震诗潮”一扫诗歌的颓势,可以说为中国的当代诗歌创作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年轻诗人伊沙、大仙、叶舟、赵丽华、俞强等纷纷登场,诗作紧贴现实,一幕幕真实的场景、一段段真情的呐喊通过诗歌这种凝练的语言形式传递表达出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然,地震诗潮的诗歌从艺术上看并非都是佳作,但由于贴近生活,关注时代和民族命运,所以有着巨大而广泛的感染力。

地震诗潮的出现不仅再次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展现了诗歌发展的潜力和趋势。诗歌不仅是诗坛的需要更是人们营造精神家园的需要。人类从诞生以至将来都离不开诗意的追求,而这份追求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现实和社会的关照,因此关照现实才是诗歌的回家之路。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是排除一切社会性后剩下的动物性。[1]因此,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现实和社会的。这就要求诗歌必须融入现实、融入社会,与人的本质相互联系,这样,诗歌就会在现实中找回失落的受众,否则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依托,直至走向殿堂,或被束之高阁。

二、饱含真情——诗歌创作的美学尺度

早在二千多年前,庄子曾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2]抒情言志,无论是古诗还是朦胧诗之前的新诗都秉承了这一血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混乱和揭竿起义式的革命拉开了“第三代”诗歌粉墨登场的帷幕。这场被命名为“后朦胧诗”的第三代诗歌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一些诗人提倡平民意识、“口语化”,使诗歌创作喧哗到了今天。

我们不妨分析一首韩东的诗《你见过大海》。[3]

你见过大海

你想像过

大海

你想像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像过它

可你不是

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像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最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像过大海

你不情愿

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从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是完全被消解的感情,是从前的诗中从没有过的平易感,是一种透着冷幽默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极度敏感。

这首诗只是消解情感的发轫之作,随后这一传统被“伊沙们”继承,至本世纪初,被沈浩波及“下半身们”推向了极端。由此可见,“平民化” 和“口语化” 都不是主要问题,最主要是日常主义写作在处理当下问题和细节上的情感庸俗化倾向。如果诗歌可以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盏明灯,而不是渲泄的通道、得过且过的藉口,那么这一倾向就有必要得到纠正。

漠视情感的现状在地震诗潮中得到了扭转。地震诗潮中有一首诗歌被广为传诵,这首诗的名字叫《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是写给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孩子和母亲的。

孩子/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没有读不完的课本/和爸爸的拳头/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我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

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这首诗并没有严格的韵律,甚至非常口语化,但是诗歌本身所散发出的浓烈情感意味却荡气回肠,使人潸然泪下。

央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在赈灾节目中朗诵了这首诗,《南方日报》等全国近百家报纸刊登了这首诗,甚至法国的一家报纸也用整版刊登了这首诗歌,人们听到和看到这首诗后最普遍的反应就是“我哭了”……这只是地震诗潮强大影响力的一个缩影。

我们分析,地震诗潮涌现的许多作品之所以能感染人,并产生着强烈的反响,原因在于:作者与读者的真情互动形成了滚雪球似的诗歌效应。诗人被感染,创作的激情陡增,不停地写作;动人的诗歌感染了许多读者,人们争相阅读,这种良性的互动为诗歌创作确定了恰如其分的美学尺度:只有饱含真情的语言才能称其为诗的语言,平庸的情感裹挟着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也一定没有审美价值。

三、心怀忧患——诗歌创作的内驱动力

在这场地震诗潮中,一首名为《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的诗被中国播客网站和新浪网站推荐到首页,点击率达到600多万人次,并被30多家报纸转载、20多家电台及电视台朗诵。(节选第一、二节)

我真不想记住这个日子

是的,真不想记住这个日子

这是一个令我悲痛的日子

这是一个令我哭泣的日子

可是,我又无法从脑海中抹去这个日子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县

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

发生了震级为8.0级的

能量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大地震

转瞬间

那座如童话般美丽的山城

就夷为了一片废墟

是的,我真不想记住这个日子

真的不想啊,它撕扯着我的心好疼啊

——匆忙奔向灾区的温家宝总理

坐在飞机上

瞅着灾区的地图

止不住泪如雨下

——盘旋在汶川县上空的飞行员

向指挥中心

悲伤地汇报着

汶川已满目疮痍

许多的房屋倒塌

道路桥梁被毁……

这首诗歌是山东蒙阴县青年李世英于2008年5月13日晚10时创作的。作者在谈创作经历时说:白天谈论的全都是汶川大地震的事情,心情非常沉重。回去后打开电视,看到的是温总理亲自在灾区指挥救灾,一支支军队正急切地向重灾区艰难地挺进的场面,原来美好的家园,变成了一片片废墟。一张张面孔毫无表情的灾民,似乎还没有从噩梦中醒来……那一瞬间,我的心被画面紧紧地揪住了。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惦念和悲伤的心情,我在键盘上重重敲打出“汶川,今夜我为你落泪”九个字。

悲泣是作者生命力受到阻碍后的情感表现,是作者心怀忧患的担当精神,也是一个诗人应当具备的基本情操和人格。

中国历代诗人大都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强烈忧患意识,他们自觉地为国为民疾声呼号。地震诗潮的涌现,发扬了中国诗歌担当的精神。大量的地震诗歌对罹难者寄予了深切的哀悼,对痛失家园的灾民给予了亲切的慰问和鼓舞,对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致以了崇高的敬意。正是这样的诗歌,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的凝聚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以诗歌形式参与拯救灾情的同时,诗人们也在拯救着自己的灵魂,义不容辞地践行着诗歌的神圣使命。

一流的作家作品莫不与悲怨有关。悲怨来自于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始终左右着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并在事实上成为诗歌创作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近乎永恒的文学母题,是诗歌创作研究中所不应忽视的。

结语

8.0级的大地震是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灾难,地震诗潮的爆发也有一定的突发性,但人们追求和崇尚诗意的生活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天性。地震以后,诗歌将会走向它的常态。如何让诗歌的活力一直延续下去,如何让诗歌持续影响人们的心灵?地震诗潮带给我们的启示或许会对诗歌创作有所裨益。

注释: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北京: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1972年版,第138-139页。

[2]庄子:《庄子·渔父》,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3]韩东:《白色的石头》,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王强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250021)

猜你喜欢
诗潮汶川首诗
《上课没人抢》
村口的老人
尘 埃
诗歌史学家姜红伟编撰“抗疫诗潮”档案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诗潮》欢迎微信红包订阅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