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星新一作品之意蕴美管窥日本民族审美倾向

2009-06-02 09:23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个体群体

高 怡

摘 要:分析星新一微型小说的意蕴美,解读寓于其中的日本民族独有的审美倾向——群体中的孤独意识。在作品中具化为三个方面:现代社会的自我丢失感;快餐式文明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意识;孤独意识导致对未来机器世界的恐慌。

关键词:星新一 审美倾向 群体 个体 孤独意识 意蕴美

日本是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接受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历经数千年的杂糅与沉积,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倾向,这种倾向影响着文学创作,而日本的文学作品也必然流露出日本民族的文化审美心态。

以下就以星新一作品的形式美来管窥日本民族审美倾向之群体中的孤独意识。

群体中的孤独意识,是指大和民族虽然最讲求团体协作,并且个体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但作为团体之一的个体往往有一种孤独意识。尤其战后的日本人,在表面凝聚的背后是个体的彷徨与孤独。这种孤独意识的形成,如果按照日本化的惯例进行解构分析,那么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在对以往世界观痛苦的继承与痛苦的叛离过程中,日本民族对原有信仰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使在反思中产生的孤独意识也作为一种派生物而相应产生。日本人曾经树立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远大理想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他们在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战争摇撼了他们坚若磐石的思想,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历史与未来。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环节上,日本人感到有如溺水一般,失去了附着与依靠,孤独意识也就相应产生。另一方面是由于战后日本经济超常速发展,使本质上还停留在原有认识水平上的日本人感到恐慌。日本就像一列特快列车,在经济的轨道上疾驰,在拐弯处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让车上的人有出轨之虑。他们渴望在团体和朋友中获得宽慰。然而在现实中,生活节奏加速,效益追求更为直接,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简单而冷漠,心理需求与现实呈反向趋势,而导致了日本人在群体中产生孤独意识,在形式上融入团体,而在实质上背离团体,呈孤立态势。基于这两方面原因,孤独意识成为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心态。

群体中的孤独意识这一独特的审美倾向,给星新一小说注入了“活”的因素,使充满奇幻浪漫色彩的小说具有了现实意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层思索,表达了一种孤独的审美倾向。

一、现代社会的自我丢失感

在星新一的不少作品中,主人公总要费尽心机去解释或证明一个最简单、最基本,其实毋庸解释或证明的问题,那就是“是我非他”。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星新一本人的审美倾向,他经历了战争。他的信念不再坚定不移,彷徨中,他迷失了自我,感到极其孤独。这种自我丢失感迫使他急于证明“是我非他”。例如其作品《自信》中,一个缺乏自信的年轻人,在与另一个自称是他的人争辩真伪时,突然失去自信,承认自己是冒充的,肯定闯入者是真实的“我”。这样一个故事看似荒诞不经,然而究其实质,则没什么可奇怪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日益繁忙,个体的空间逐渐被群体所占据,客体的延伸必然导致本体的丧失。星新一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演绎了这种社会自我丢失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发生与蔓延绝非偶然。星新一虽没有直接道明其中的必然性,但他以最夸张荒诞的方式,罗列了这种现象,引起读者深层的思索,把他以其敏锐洞察力所感知的事物或者说情绪作为一种深层内涵透析给读者,这种透析使他的作品有了含蓄的意蕴美,其所涵盖的孤独意识,使星新一的作品在悲哀美的境域里得到了延伸。

二、快餐式文明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意识

由于孤独意识导致的个体分离,使个体间的情感张力变得异常脆弱而使个体对其维系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例如《确认机》中,社会发展到了要依赖机器确认彼此间的关系,一旦确认机出了故障,就会出现混乱:子不认父,妻不认夫,连停在医院的尸体都没人去认领,……现代化快餐式的文明加深了个体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必然使个体在渴望被认可的同时产生更强烈的排斥心理,这种排斥心理的存在又必然导致个体不被认可进而增强孤独意识。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即便是血肉亲情也不被信赖,更何况其他?星新一是在战后走红文坛的。他本身不平凡的经历激活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原本接管父亲的制药公司,是“连做梦也没想到过要当什么作家”。他接管公司后不久,企业就陷入了濒临破产的困境。就是这种坎坷多舛的际遇,使他更清醒地看到社会的人情冷暖,读到了每一个社会个体内心深处的孤独。受当时社会气息的影响,他对历史产生了怀疑,对现实感到难以置信,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以超常规速度发展。本身的经历,使他对人与人的真诚持否定态度。例如《大头机器人》中,一个富翁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而最终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财富。在作品中,星新一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悲哀的嘲讽,这种嘲讽多少带有自嘲的成分。因为他和社会中其他人一样或者更有过之,下意识里有着强烈的孤独意识,在他成名的同时,就已经走入了孤独的深渊。他渴望被认同的同时也强烈地排斥他人,因为个体的自卫意识使深层的孤独意识得到了巩固与加强。

三、孤独意识导致对未来机器世界的恐慌

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冷漠,使其产生了对机器的恐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同时二战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包括作家在内的日本人的心头。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广岛和长崎化为灰烬。个体对群体的依附也就更加强烈,因为日本人意识到仅靠自身是无法纳入这种高速轨道的。星新一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孤独意识,因而对人类所面临的新兴科技产生了恐惧,他对人类是否能掌握或者说操纵机器产生了怀疑,他在许多作品中都流露了这一思想倾向。例如《新经理》中,把社会阶级秩序进行了重新排列,由机器人出任经理,而由人来为机器效命。星新一这种担忧,在我们今天看来,犹如杞人忧天,但我们谁又能对未来社会作出保证呢?他的许多想象在现代也已得到了验证,例如他在《讨厌的上司》中就叙述了一个上司被“克隆”的故事,在星新一的时代,应该还没有发明“克隆”技术吧!星新一对自己所怀疑的问题给出了答案:人将作为机器的附庸而存在,生命群与非生命群的发展进化,使人退化为次生物。人类社会将从早先的古希腊时代的弱权利秩序演变为强权利秩序。在他看来,机器有这超常智能,继承了人类的一切优点,摒弃了人类一切缺点,诸如虚伪、好战、诋毁等等,机器间的团结似乎已成定局,相对的,人类由于个体孤独意识的作祟,势难以同仇敌忾,涣散的人类群体将难以与团结的机器群体相抗衡。更重要的是,机器人作为日本新经济的产物,星新一还没来得及了解与接受,从某种意义上讲,陌生就意味着威胁。所以星新一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机器将取代人占统治地位,人类在结束相互奴役之后,又将沦为机器的奴隶。从根本上说,星新一这种恐慌来自于其内心深处孤独意识。

星新一以其对整个民族心态的观点承载于寡淡的语言之上,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意蕴美。他对这种意蕴美的追求甚至达到了极苛缜严的地步。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种“启悟”,一颗“智慧之果”,在区区千字内画出一个艺术世界。星新一把其自身的孤独意识倾注于作品中,使读者启悟至少感染到这种情绪,进而唤醒其内心深处同样隐藏着的孤独意识,从而反馈于作品,反馈于时代。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日本民族的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日]星新一.一分钟小说选(自序)[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2][日]星新一.星新一微型小说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理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

[5][日]加藤周一.何谓日本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刘海涛.历史与理论:20世纪的微型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高怡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督导处 215000)

猜你喜欢
个体群体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转化核心人物 消除消极影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调查
中间群体
刘铁芳:如何实现安全感教育
科学家开发出戒烟APP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