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诵读与文言文教学

2009-06-02 09:23李海燕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4期
关键词:诵读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然而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却存在误区,以致于文言文丧失了其真正意义而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本文提倡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诵读”为突破口,强调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诵读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楚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词歌赋)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寄寓其中的深邃思想、崇高理想、广阔胸襟、美好情操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中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烂漫的文采、苦心经营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于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质、道德情操,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是十分必要的。要知道,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1]

文言文如此珍贵,但许多人仍是难入宝山之门,又或是入宝山却空手而归,这便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即使在现今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的年代,文言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死角”,在这块世袭领土上仍然呈现出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年以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老师逐字逐句的串讲,中间夹杂些零星的古汉语知识,学生忙着埋头记词义、记用法、记译文,这个模式即“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用法与翻译,结果如此往复,恶性循环,自然是将文言文搞得支离破碎,大多数学生充其量只会背诵一些割裂后的只言片语,死记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而对于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意味几乎没什么了解,更别说审美、品味、领悟了。文言文只剩下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拼凑起来的“言”而已,已不复是有韵有气的“文”,没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悲怆,也没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细腻伤感。文言文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文言文教学“买椟还珠”的必然结果。那么,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和出路又在哪呢?

传统文章传统教法,文言文教学应返璞归真。在我国古文教育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譬如,集中识字符合学汉语的规律,多用对偶句和韵语编辑启蒙课本,如《三字经》,符合汉语的特点(汉语注重意会 “得意忘言”,讲究韵味,注重虚实,追求韵律和节奏,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必须要着力于语言的品味,内在意蕴的咀嚼),符合中国儿童学汉语的心理特征,十分有利于儿童诵读记忆。学习语言,重视吟读背诵,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的经验。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学古乐府应‘往复讽咏,久而自有所得,得于心而发之乎声,则虽千变万化,如珠之走盘,自不越于法度之外矣,又说‘苟非心领神会,自有所得,虽提耳而教之,无益也”。教师启发,学生涵泳,识字再识字,读写再读写,其教学原则简洁,教学方法古朴,教学步骤粗犷。古代的语文教学有几个优点:课堂开放,有思想,不重教法(尚有争议),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读书、明理、踏访、求证之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学去悟,工具与道可兼得。

传授者不使用知识术语,把语文切碎成诸多零星杂碎的知识点,画成知识树,把许多必须也只能体悟的东西变成分析的、讲解的,把本无定势的东西变成步骤和方法,而这些都脱离了语文的本位。教法越缜密精细,学生越被动,学生离语文本位越远。语文学习是先实践,运用,然后理解,概念和规则并不是最重要的。严羽《沧浪诗话》认为“学习前人的优秀之作,不能采取思考、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而只能是熟读、讽咏,朝夕把玩,这是一种对诗美的直接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读《骚》之久,方味真味;欲歌之抑扬,涕咦满襟,然后为识《离骚》,从反复咏叹中领会诗歌声情的抑扬跌荡,才能进入作品的内在境界,领略其独特韵味”。由此可知,文言文教学欲求方法,概括的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其间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所以,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就在“读”字上,“读”到了解内容,读到顺畅的程度,读懂句意文旨,在吸收古代私塾有益做法的同时,探讨读的技巧和方法。

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练着读,有时得背诵,除背诵以外都可以看着书”。换言之,诵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探究的学习过程。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是一种自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诵读久之,会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熟稔文言词语,贯通文言的语法、修辞规律等,形成灵敏的文言语感。诵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语文是门实践课,学习语文的途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其中核心便是诵读,我们主张学习文言文要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领悟,在诵读中积累语言的素材,最后达到将文言文变成自己语言习惯的部分,形成文言语感。语感是对言语内涵的一种直觉能力,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与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作用在于能更好地与人沟通交流,能更易于理解、接受,良好的语感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的。

学语言,正确的语感十分重要,而古人强调的吟读背诵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古今学者十分强调“因声求气”,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入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诉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唐彪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诵读能促使良好语感的形成。清朝的桐城派竭力提倡诵读。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作出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反复诵读就是下涵泳功夫。所谓涵泳,就是对文章反复咀嚼把玩,把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让联想的翅膀,振翮于奇谲璀璨的艺术苍穹下,让感情的触角摩挲于动人情愫的文学形象之上流连、低徊、盘桓,不断地寻求,不断的吸取,不断的意会,不断的言传,在涵泳的诵读境界中逐渐体察出作品中许许多多“尽在不言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个中道理,恰揭示了诵读中涵泳功夫的真谛。

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的书大半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的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由是可知,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诵读的过程也是对文章审美欣赏的过程,因为诵读时要进入情不自禁的歌吟。诵读中,思想感情溶入作品的艺术境界,随作者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神游文章的妙境。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宛若置身其境,而已超脱了现实之境。文言文的主题(尤其是诗歌)靠语言来表达,其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理解这些,需要多咀嚼,而主题通常又是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则需涵泳,而涵泳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

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文,意境深邃,语言精美,音调铿锵,声韵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性,适合于吟读。只要按照诗文偃仰起伏,运用一般语调,同样可以自得其趣,获取美感。只要诵读得法,对于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更恰当的领会它的气势、节奏、神韵都大有裨益的。诵读有利于思索,鉴赏性诵读的过程自然就成了深刻体味品评的过程。大学士苏东坡曾感叹“三分诗七分读”。《红楼梦》里有个香菱学诗的故事,林黛玉教香菱先把《王摩诘全集》细心揣摩熟透,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杜甫的七言律诗,最后再读李青莲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还要香菱再把陶渊明等人的诗拿出来看一看,这样,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方法实在高明,高明之处就在于她让香菱在广泛诵读典范佳作,把不同风格、流派的诗拿来比较、分析、鉴赏、吸收。香菱之所以在短短时间内成为可以写出佳句的诗人,就因为诵读诗培养语感、审美鉴赏、积累运用同步的过程。

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法除了诵读,便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也要在诵读中进行。应该强调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零零的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诵读课文而达到理解、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掌握词句基础知识,是诵读古诗文的需要,而熟读成诵一批古诗文后,其词句的一些基本用法,也就涵盖其中了。这样一来,只要看到某词某句式的时候,则马上会在记忆中出现典型的例句来。熟能生巧之后,就没有了这种转换过程,而完全是一种应付自如的状态。久而久之,也就凝固成了个人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的目的也就自然达到了。

结语

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那么,不言而喻,继续维护这一成果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学。语文的世界应该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的钥匙,不要让科学主义侵占语文课堂,尤其是文言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语感,从而使他们自得、自悟。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李海燕 长沙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410205)

猜你喜欢
诵读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