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发言中的“啰嗦”

2009-06-02 06:32姜伎华
活力 2009年25期
关键词:积极性词语情境

姜伎华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更能把课堂教学氛围推向高潮,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是,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这样尴尬的情景,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却言语啰嗦,表述模糊,热闹的课堂一下子冷场,时间在期待中悄悄流失。这时候,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要辨清原因,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情况一:没听明白,抢着发言,答非所问。好表现是小学阶段低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上课时常常碰到你提问还没说完,学生已高举起他的小手,当你满怀期待,回答又令你啼笑皆非,甚至引起一阵哄笑。

策略一:对这样的学生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用鼓励和引导的办法让学生静心听题答题。那时刚接三年级不久,生性好动的小寅是典型的没听明白,噌地一下站了起来,环顾左右嗫嚅半天也没说出个名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此类学生的积极性尤其要保护。先是一本正经制止刚才的哄笑,随即满脸期待向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小寅,你听清楚了肯定能回答的!”我耐心地把要求再讲了一遍,他终于大致地回答了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我夸张地为他竖起了大拇指!平时他难得有机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扬眉吐气,此刻他自豪地看着同学,心里美滋滋的。老师的鼓励激发了他学习的积极性!

策略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语文教学提的最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在前,显然最重要!有时在听写词语时,有意识的三、四个词语一起报,教室里出奇地静,学生屏息静气生怕错过丁点儿,逐渐培养学生静心听,听仔细的本领。时常还挑选文章的精彩段落,绘声绘色地读上一、二遍后,让学生当堂创造性地复述下来。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没听明白,抢着发言,说话罗嗦的现象也逐渐消失。

情况二:积累不足,语言贫乏,词不达意。有的学生由于平时积累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例如作文课上,请学生描述我的老师,在学生的眼中,老师几乎都长得一个样,红红的脸蛋,炯炯有神的眼睛,齐耳的短发……

策略一:注重积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给生字找字组词、扩词等练习;布置家作时要摘抄成语、名言、古诗等。教学可设计知识积累的训练点。如积累的成语可以分类掌握,有关勤学的、有关运动的、有关风景的……学生通过交流整理就有一串词语。

策略二:创设情境,让他们有话可说。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真情流露。李吉林说:“言语的发展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高语言材料,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最近以感恩教育为主题,让孩子给父母写信。孩子笔端吐露出自己的心声,那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难以承载得起这伟大的弥足珍贵的父母之爱。从父母给孩子的回信中,感受到他们内心是激动的震颤的!是的,爱的付出不需要回报,爱的付出无怨无悔!同样对孩子又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感受和体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

学生千差万别,上课发言积极中的“罗嗦”原因还很多,必须因材施教,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效,使学生能在课堂中逐步练就对答如流,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的口语基本功!

猜你喜欢
积极性词语情境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积累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