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中的应用

2009-06-02 06:32刘建华
活力 2009年25期
关键词:问题设置创新素质问题教学法

刘建华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无疑对人才的素质素养、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创新素质;问题设置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无疑对人才的素质素养、知识能力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但要取得有效的思维成果,就必须给学生思维的动力,充实思维的材料,且要善于引导、疏通思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铺路架桥。我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现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介绍如下。

一、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多个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是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较好素材。把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的有关实验整理并转化为适合学生课堂探究的小课题,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同时加强了科学方法教育,并且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设计。在评价模型时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体验了科学结论的可修正性与发展性。经历了主体性探究活动后,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接受是水到渠成的,这样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死记硬背现象,又能使学生在思维与推理能力上得到发展。并且学生能够在大量的感知、表象、与再造想象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分析与探究实现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间接理解。

二、学生分组

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10个学习讨论小组,每组设有小组长,分组时注意各组员的成绩分配,以平衡各组讨论效果。

三、巧设问题

1、结合“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节内容,从制作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的活动入手,提出问题:根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用哪种材料(塑料袋、气球、普通布、弹力布)做细胞膜,更适于体现细胞膜的功能 ? 让各小组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探究细胞膜结构的好奇心。

2、在介绍了磷脂分子的性质后,提出问题:(1)将磷脂分子在水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磷脂分子的头尾将如何排布?(2)如果磷脂分子分布在水中它们会怎样排布呢?(3)如果脂质体内部有水,那么磷脂分子会怎样排布呢?(4)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细胞膜内外均有水存在,那么磷脂分子怎样排布构成膜呢?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时间,然后建议各小组学生用课前老师准备好的各色即时贴和吹塑纸,剪成磷脂分子的形状,按照自己的想象,粘贴到吹塑纸上,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贴出四种可能的排布方式,然后各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成果,并描述组内同学的想法,其余小组补充、评价、修正,最后教师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肯定。最终探索得出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

3、 生物膜的组成中除了脂质外,还含有大量蛋白质分子,然后继续提出问题:蛋白质分子又是怎样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的呢?根据罗伯特森用电镜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细胞膜的特性以及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推测蛋白质在磷脂分子层上分布的各种可能。

在整个的学生活动当中,学生不可能去重复那些科学家的实验,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把科学家已经做的这种工作,或者是科学家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或者他们拿到的一些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 。这种展示,不是让学生去记忆去背诵而是以它作为一个素材,以它作为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思考一些问题,然后加入学生的这种思考,加入学生的这种推理、分析和他们的这种创意,然后再一起讨论。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思想活跃,积极性增强,自主性增强。

四、“问题教学法” 的问题设计是开展好教学的关键。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有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有探究价值。新教材改革,对学生的更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探究能力的培养既是其中一项。课本中设置了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在平时课堂中,注重渗透,在设置问题时,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关,首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去探讨。然后要有价值,有深度,值得学生去研究,不能太表面、太肤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有层次感。问题的设置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节中,可以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去讨论。(1)植物细胞失水后,会出现什么现象?(2)哪些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3)30%的蔗糖溶液与50%的蔗糖溶液所发生的现象有何区别?(4)30%的蔗糖溶液与30%的KNO3溶液所发生的现象有何区别?(5)质壁分离现象能证明什么问题?等,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学生会对这一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问题的设置还要做到频率适中,问题不能太多,也不可过少。问题的设置,难易要适度,过于容易的问题,学生如不加以思考便能回答出来,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这样便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延边教育出版社《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分子与细胞》

猜你喜欢
问题设置创新素质问题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设问技巧的思考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功效研究
创新教育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电气工程师培养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改革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中物理“少教多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