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自然”相关概念的释义

2009-06-08 03:35张金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物色汉学家山水诗

张金羽

摘要本文选取几位国外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极其相关概念的释义为研究对象。“自然”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范畴,意义不断在丰富和发展,和先今西方影响下的“自然观”并不完全相同。国外汉学家的研究有厘清之功。

关键词汉学家;自然

日本汉学家池田知久在《中国思想史中“自然”的诞生》中前言一开始就提到:“今天,我们一般所说的“自然”这个词所表达的对象,例如自然科学、自然环境、自然淘汰,自然法则等等,多半带有古代希腊、罗马以来至于近代西洋文化所规定的自然观(nature)……中国的“自然”与西洋的nature原本是不同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词。西洋的nature只是在近代日本才被翻译为“自然”这个词的。”也就是说,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的含义是和近代西方的Nature相对应,指的是作为实体的,外在于人的对象性存在,即自然界。然而,“自然”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却涵义不同。作为一个古代汉语中的固有词语,是一个复合词。一般意为“自己如此”“自然而然”。

中国魏晋南北朝以前的“自然”观是一种宇宙观,规律真理观或是物质观。虽然有对物态自然的认识和感悟,但是更是面对宇宙本源、人生、社会等对象问题而思考和探究的,凸显的是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自然“意旨。后来,魏晋士人将“自然”概念引入美学领域,并提升为主要范畴。“自然”便从一个哲学概念,不断充实着内涵和外延,并广泛渗透到艺术领域,变成了一个语义丰富,涵盖面广的特有概念,同时构建着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生活哲学。

然而,“自然”在西方世界一开始是从“存在”一词的词根发展而来,后来到了罗马时代才开始使用“natura”。因此古代西方“自然”就有“存在”的涵义,到了近代发展为存在者之整体,即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在这个意义上,与自然界同义。因此,当说到“自然”一词时,可能有下面的含义:第一指自然界。广义指整个物质世界,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狭义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第二个含义是不勉强不局促,如“举止自然”“态度自然”等;第三指不经人干预的或不可抗力自然发展,如“顺其自然”。

由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界”这个含义,在古代中国不是用“自然”这个词来表述,那么当想表达相关含义的时候,用什么词来代替呢?

综合各汉学家的研究,将古代中国“自然”一词的替代词分为三类:

一、物与物色

小尾郊一和兴膳宏都从《文心雕龙·物色》引出对“物”及其衍生词的考证,这是因为刘勰是最早对中国山水诗做出评论的批评家,以《物色》命篇,就显示了“物色”和当时山水自然观念的联系。

兴膳宏引《礼记·乐记》中“人心所动,物使之然”,认为“物”是泛指主体人以外的一切对象。《史记·乐书》收录了《乐记》之文,张守节《正义》所说:“物者,外境也”,也证实了他的论点。而小尾郊一则通过翻阅《佩文斋咏物诗选》,发现有关咏颂天地凡有名之物包括花鸟虫鱼,天经地质人事的诗都网络进去了,统称咏物诗。这里的“物”,指的是一切天地间的物质现象。而从狭义来看,“物”则是指人的认识对象,呈现为自然的各种现象。所以,“物”在古代汉语语境中,可以是万物的总称,也可以是和主体人相对的一个概念。

“物”的狭义化用法何时开始盛行并不能准确考证出,但是兴膳宏和小尾郊一都认为,到了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以后至南朝,文学作品和批评著作普遍都将客观物象和自然景色称之为“物色”了。所谓,“物”,泛指自然万物:“色”,即光影,声响,状貌等。兴膳宏认为,《文心雕龙》和《文选》作为同时代编成的文学批评著作,都有《物色》部分。《文心雕龙》专写《物色篇》,讨论自然景物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而《文选》卷十三赋部分有物色类,所收录的赋篇都是吟咏风月之作。小尾郊一还进一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提到“物”的句子和篇章,认为《文心》中将“物”与“情”“志”“神”相对,如“感物吟志”“睹物兴情”“神与物游”等。表明这里的“物”即是与人类感情意志相对立的,具有具体形状的可以用视觉捕捉的自然物了。

兴膳宏还指出,魏晋南北朝诗中也往往用“物”来概括各种自然风物,如阮籍,曹植等都藉“物”来指代寒蝉,原野,白日等物象。而山水诗人谢灵运以“物”代自然物的总称更是用例很多。小尾郊一还详细统计了咏物诗中之“物”所涌盖的范围,从动物植物器物到天象人事都有。当时吟咏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诗已经非常多了。这里的物,多指日常生活所见的具体之物,不过将“物色”连用,如鲍照的“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就是指自然风景了。

二、风景

小川环树的《“风景”在中国文学里的语义嬗变》,专门讨论“风景”这一词语在中国文学语境中的变化发展,举例多采用六朝和唐朝的山水诗,因为“以山水为素材的诗歌、山水诗的发展与‘风景这以新概念的出现密切相关。”据小川环树考证,“风景”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世说新语·言语》中,即周侯之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而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的《晋书》,记载了羊祜喜爱山水的逸事,“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由上小川环树认为,“风景”一词的形成应当在东晋初期,但是当时“风景”的意思应该是“Iight and atrnosphere”,即“景”在六朝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指的是放射的光辉或光照亮的某个范围的空间,场所,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景色。“景”的这个意思一直沿用到初盛唐。

顾彬也同意将六朝的“风景”翻译成“light and atrnosphere”,而不是像有些汉学家翻译为“landscape”。顾彬认为,从唐代李白的“但恐佳景晚,小令归棹移”可以看出中唐时期“景”开始由“light(光)”向“view(景色)”的转变。小川环树详细列举了唐朝雍陶,姚合等一批诗人中出现“景”的诗句。诗句中多以复合词“诗景”共同出现,意为所独有的风景或具有诗意的风景,或适于构成诗句的风景。关于这一点,小川环树解释道:“当诗人沉入这独立的,甚至是孤独的诗的世界时,诗人并不是从人间生活,而是从自然界的事物中选取自己喜好的‘景,用它构成诗。这些诗人爱用的词有‘清景、‘幽景等。这些词在六朝也有,但那时不过是指清光或清光所映照的地方。但到了他们的诗中,则有了新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他又从画论的方面补正,指出“景”这个词在scenery的意义上成为画题是中唐以后的事情。随后发展为与宋诗的情景理论结合起来。

顾彬认为,六朝诗歌中不用风

景表示“Ialldsc印e”,而是用“风物”,“物色…景物”来表示,这和小尾郊一兴膳宏对“物”的研究结果暗合。其实,“风”和“景”都是有独立意义的字,“景”从日,有日光及其空间义,风用以表示景的流动感,到唐以后含义固定成为风光,景色之意。从小川环树的举例可以看出,“风景”一词有很长的历史,涵盖范围也很广,包括了江河、日月、时令、建筑和人的变化,还有时间空间上的形态、音响、色彩、滋味等美感,也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和主体感情的交融。“风”和“景”不仅有本义,还有转义,可以和其它字组成复合词,使古代文学中表示“风景”之意的词汇非常丰富,如陶渊明的“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中的“风物”,鲍照“氛昏夜歌,景物澄廓”中的“景物”以及“诗景…景观”等等。高津孝则认为:“小川先生的论证所用的材料多为六朝及唐代的山水诗。以山水为素材的诗歌、山水诗的发展与“风景”这一新概念的出现密切相关。”风景,常与季节相连。不同的季节风景,也会激发诗人对自然的特殊感受。在中国古代文人那种,似乎对于四时风景中的秋景感悟最为深刻,这一点将在下文中详述。

三、山与水

山和水都是象形字,是元素级的命名单位,代表着抽象而共性的自然景物。山、水作为非人类居住的场所,可以说是自然景观的主要范型。顾彬指出,“山”和“水”最早作为个体使用是在《论语》中“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论断中。后来,虽然“山水”作为复合词第一次在《三国志》中出现,但却不是自然风景的意思,而是战略要点的意思。《左思》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表示山水开始以部分代整体,成为风景的代名词了。山和水,一静一动,一阳一阴,一“智”一“仁”,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诗性发现。山水周围围绕的云雾,森林,风雨,和由此产生的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引发着古人的无限哲思和诗情。后来“山水”几乎就成了自然,尤其是南方自然景色的代名词。中国古代的自然诗自然画也直接以“山水诗”“山水画”命名。

上述汉学家对这类词汇的研究发表年份都很早,大多从语义考证范畴分析的角度纵向研究这些概念词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严谨的学术精神。国外学者多立足于西方自然主义概念中的物态自然观念来诠释“自然”,这多少都狭窄了中国自然范畴的思想内涵,弱化了美学体系中“自然”观思想。“将中国的“自然”坐实为“风景”、“山水”、甚至“环境”“劳动领域的对象”,虽然方便了论证的逻辑性,却失去了“自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丰富的形而上意义。”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一套概念系统和言说方式。这些概念是一种言说工具,词义相互关联,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在翻译推介中国艺术文化时,有时会因为某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义转换,如“自然”,有时会因为某些词在特定阶段有特定的词义,如“风景”,而造成造成理解和翻译的偏差。这或多或少的偏差,就可能造成其理解体系的实质偏差。尤其是近现代中国古典诗学在世界的失语地位,20世纪向西方学习的中国文化基调,在翻译介绍的过程中如果简单化处理,就容易通过言说方式把中国的某些概念范畴纳入西方框架中,抹杀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含蕴。但是,这些汉学家的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学界厘清中国特有的表达概念有启发作用,也是讨论魏晋南朝山水文学的基础。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而汉学家们通过富有实证精神的研究,力图呈现某一特定词汇的发展演变,以准确理解具体语境的含义,为译介传播中国特有概念范畴提供了一种学术方法。

猜你喜欢
物色汉学家山水诗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论《文心雕龙·物色》之内涵及定位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海外汉学家影廊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
欧洲研究委员会物色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