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主题分析

2009-06-08 03:35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抒情诗诗歌

胡 娜

摘要通过对《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一诗进行主题分析,发现该诗抒发作者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心情,体现了华兹华斯热爱自然的浪漫主义诗情。

关键词诗歌;主题分析;抒情诗

一、爱国思想主题

威廉·华兹华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the Lake Poets)的代表人物。他曾在1790年假期徒步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行。大学毕业后,又在威尔士作了几周的徒步旅行,同年11月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三度赴法让诗人深刻体会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血雨腥风,在革命的理想破灭之后,诗人带着一颗受伤的心回到了英国。1798年9月至1799年春,华兹华斯同多萝西去德国小住,在这一期间创作了《露西》组诗。《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是该组抒情诗之一,在该诗中诗人写到“英格兰啊,只是到那时候,/我明白了爱你之深,”回想往事诗人深刻体会爱国思乡之切。真是意识到这份感情的深切,诗人立誓“我不愿再次离开你/不愿再离开你海岸,因为,看来我越来越爱你,”自1799年从德国归来后至终老,50多年华兹华斯就生活在湖区。

在诗中,诗人把对露西的爱与对祖国的爱融为一体,“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游憩的林园;/露西,她最后一眼望见的,是你那青碧的草原”。露西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一瞥,也是作者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深眷念。

二、回归主题

结合《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的创作背景和华兹华斯诗歌的主题,该诗在爱国思想主题的同时,也深刻而生动的体现了回归的主题。经历了工业大革命后,经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后,诗人极度渴望为失落的精神家园找一个新的归宿,渴望回归一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回归大自然。在诗中,诗人大声疾呼:“终于过去了,那阴郁的梦境!(“Tis past,that melan-choly dream!)”

1、回归童年

对于童年,华兹华斯有着美好的记忆,也他“所向往的快乐(Thejoyofmydesire)”。华兹华斯童年的记忆是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在“炉火边(Beside an Englishfire)”,“我珍爱的她曾摇着纺车(And she I cherished turned her wheel)。”华兹华斯的童年也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诗中,有那“山谷中mounta-ins”,“亭榭bowers”,和“绿色的田野green field”,这些自然的意象与乡村生活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

人类回归童年的天性和纯真的情感,可以获得心灵的拯救,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而诗中这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似乎只有在童年的记忆中才能找到,因此更加激发了诗人回到英格兰,回到童年,回到美丽的大自然的愿望。

2、回归自然

诗人回归童年的心情,正是其想回归自然的真实心情的体现。对于童年画面的回忆,揭示了自然美与人类的联系,因为儿童与乡野间的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更为接近,而人们只有通过回忆童年往事,才能再次亲近自然。成人以后,他把大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情感的归依,他以童心为桥,沟通心灵与自然的交流,华兹华斯对大自然有着非常虔诚的爱,童年缺少的亲情却幸运的在家乡附近的湖区的自然风光中得到了补偿。在诗中他写到:“你晨光展现的,你夜幕遮掩的,是露西留念过的树林(Thy mornings showed,thy niglltS concealed/The bowers where Lucy played)。”该句中,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除了韵律上的考虑,更是为了赋予自然以一种人的精神和个性,使自然和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亲密朋友或爱人,纵然世事变化,大自然仍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本句“bower"一词可译作“树荫(apleasant shadedplace under tree)”,而在古英语中“bower”就是“闺房(a boudouir)”。诗人揭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大自然所守护的不仅仅是树荫,更是人类的家园。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提到:“人与自然根本互相适应,人的心灵能照映出自然中最美最有趣味的东西。”自然也浇灌和滋润人的心灵,回归自然,是人类心灵最后也是最美好的归宿。

三、结论

华兹华斯的诗着力表现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曾在海外的异乡漫游》一诗既抒发了诗人思乡爱国之情,在更深层次上,也是诗人回归童真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

猜你喜欢
抒情诗诗歌
優美的抒情诗——赞邱玉祥的水粉画
诗歌是光
论抒情诗的解读模式①
解析与对话:西方抒情诗如何呈现内心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海涅:杰出的抒情诗人